歸因指我們對自己或他人的行為及行為結果進行因果判斷的過程。常見的歸因偏差有兩種,一種是基本歸因錯誤,另一種是歸因的自利偏差。你是否犯過?
基本歸因錯誤是指人們在對他人的行為進行歸因時,更關注人格或態(tài)度等內在特質,常常忽視了情景因素。想一想讀書時你一般是如何看待你們班上的學霸或學神的?大家在談論到這些人時,一般更加關注的是他們的智商和能力,卻忽視了他們的努力程度。這就是犯了基本歸因錯誤。
歸因的自利偏差是指人們在對自身行為進行歸因時,常常把成功歸因于能力、努力等內部因素,把失敗歸因于外部因素,如任務的難易程度等。簡單來說就是,成功歸自己,失敗怪別人。
假期過后,重新返回工作崗位時總是異常艱難?面對工作,總覺得提不起精神,效率降低,甚至還會焦慮和神經(jīng)衰弱?有人說,這是萬事開頭難的體現(xiàn),“飛輪效應”的理論正支持了這一點——為了使靜止的飛輪轉動起來,一開始你必須使很大的力氣,一圈一圈反復地推。達到某一臨界點后,飛輪的重力和沖力會成為推動力的一部分。這時,你無須再費更大的力氣,飛輪依舊會快速轉動,而且不停地轉動。
飛輪開始轉動時需要的能量,其實是每次痛苦的突破拓展和積累。這是在為了形成屬于自己的體系而做準備。一旦體系能夠彼此支撐,那么它的運作就會變得越來越容易。正如科學家富蘭克林說的,“如果有什么需要明天做的事,最好現(xiàn)在就開始?!?/p>
寫文章,最難的是開頭;造房子,最難的是打地基;準備迎接新的挑戰(zhàn),過了心理的難關之后,問題總會迎刃而解。
有人不信,調侃說:“萬事開頭難,然后中間難,最后結尾難?!笨扇羰情_頭不奮力一搏,連看到中間的機會都沒有。
相信“飛輪效應”不是追求一勞永逸,而是在一開始就和自己打退堂鼓的心理斗上一斗,不讓它輕而易舉地就拖住我們前進的步伐。
雖然生活中,一般越貴的東西,購買的人越少,但美國經(jīng)濟學家托斯丹·凡伯倫曾經(jīng)提出:商品價格定得越高,越能暢銷。它反映了人們進行揮霍性消費的心理愿望。這種消費的目的并不僅僅是為了獲得直接的物質滿足與享受,而在更大程度上是為了獲得一種社會心理上的滿足。
隨著經(jīng)濟的發(fā)展和消費觀念的進步,人們更愿意花更貴的價格,購買更加好的服務和享受。其實,這一理論在職場中也能體現(xiàn)。
如果想要得到“好價錢”,就要思考如何把自己變得更加“值得”,放在更合適的地方待價而沽。而自己的“身價”,有時候并不是外界賦予的。提升自己真正的身份感,靠的是內修。在工作生活中,提升修養(yǎng)、素養(yǎng)、綜合能力才是擁有好口碑的根本,才能讓自己的存在價值得到提升,從而變得“搶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