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培爾
江南銅陵阮良之先生,是一位富有傳奇式的人物。其童年、少年歷經(jīng)三父四母,三易姓名。迫于生計,四方流浪。十三歲逢“文革”,因養(yǎng)父“歷史問題”牽連,以莫須有罪名遭受迫害,被迫輟學,復做小工,又下放農(nóng)村,直至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才成為一名印刷廠工人。二十六歲始發(fā)奮自學書法篆刻,經(jīng)過四十余年刻苦自學,成為國家一級美術師、安徽省文史館館員、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會員、安徽省政協(xié)九、十、十一屆常委、銅陵市政協(xié)六、七、八屆副主席。其書法篆刻作品在中國書協(xié)主辦的展覽中入選、獲獎,多篇學術論文發(fā)表于國家中文核心期刊,出版《阮良之印選》,其篆刻理論專著《明清徽皖篆刻簡論》,由安徽大學出版社出版后,又入選國家“經(jīng)典中國國際出版工程”,由國家資金資助的英文版已由澳大利亞多元文化出版社出版,在海外發(fā)行。
縱觀阮良之先生書法、篆刻及理論創(chuàng)作歷程,其主要特征是他以理論促實踐,以實踐證理論,特色是實踐與理論交替發(fā)展,鑄造出新獨之書、印風貌。他提出“出新等于加減古法”并力踐之,并在書、印、理論三者之間力達圓融之境。
阮良之先生在四十余年的書印創(chuàng)作中,在明清以降“印中求印”“印外求印”和“印從書出”基礎上提煉總結出“以印入書,以印入隸”的理念。他的隸書創(chuàng)作在漢碑、漢簡、漢金、漢印、漢磚的基礎上, 另僻蹊徑從明清印章的邊款的章法處理中汲取營養(yǎng),使其隸書開合有度、疏密有致、力藏中道,具有濃郁的自家風貌。其印章取法古璽漢印,參以尹秉綬、鄧石如、黃士陵之法,講究疏密,攝統(tǒng)圓融。他在隸書中參以印章因子,復以印意“古化”隸意,增加“金石氣”,以印意“雅化”隸意,增加“書卷氣”,以印意“端化”隸意,增強“正大氣”,使書印創(chuàng)作成為其藝術思想的外化,以此力避浮薄、野俗之弊,從而在傳統(tǒng)的基礎上不斷蛻變并形成“阮字式樣”的印風和書風。
阮先生在理論上主要以“徽皖篆刻史”為主,對徽皖四百年來篆刻發(fā)展及流派進行疏證,提出“明清徽皖籍六大家及所創(chuàng)六大流派”的論點,并對六大流派逐一論述,從六大流派形成的地域和篆刻藝術關系入手,探討了徽州文書檔案與書畫藝術對篆刻“篆法”,徽州雕刻工藝對篆刻“刀法”,徽州諸藝術對篆刻“章法”,徽皖文化理念對篆刻家價值觀以及社會諸因素對篆刻藝術的影響。厘清了徽皖篆刻流派形成的時代背景,體現(xiàn)出阮良之先生獨特的藝術思辨觀。
我和阮良之先生神交已久,早在1986年,他的書法獲“全國電視書法比賽”二等獎,1987年又獲深圳“海內外中青年書畫篆刻金杯大獎賽”篆刻金獎,聲名鵲起,我一直關注其藝術動向。之后阮良之先生一直默默耕耘,潛龍在淵。他是一位淡泊名利的藝術家,為人低調,不事張揚。雖然現(xiàn)在生活改觀了,藝術上又碩果累累,但他行事方式一直保持著幾十年前當知青工人時的習慣,簡單清淡。他把藝術、生活、工作做到了自然的圓融,我想禪學中的“平常心”大概就是如阮先生這樣。
阮良之
阮良之,一九五四年生,安徽銅陵人。國家一級美術師、安徽省文史館館員、中國書協(xié)會員。安徽省政協(xié)九、十、十一屆常委,銅陵市政協(xié)六、七、八屆副主席。銅陵市書畫院原院長,銅陵市書法家協(xié)會原主席。
書法獲中國書協(xié)、中央電視臺“1986年全國電視書法比賽”二等獎;篆刻入展中國書協(xié)首屆、第二屆國際篆刻藝術交流展、中日篆刻家作品展、全國第四屆篆刻展、全國第七屆中青展等;書論入選中國書協(xié)學術研討會;出版《阮良之印選》;印學專著《明清徽皖篆刻簡論》由安徽大學出版社出版,入選國家“經(jīng)典中國國際出版工程”,由國家資金力推的英文版在海外出版。曾獲安徽省自學成才一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