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然
那是一本照片合集,由他的祖父一直珍藏在油漆斑駁的木柜里。照片記錄下1960年代的德陽與第二重型機器廠(簡稱“二重”),也是彼時四川三線建設的一個截面。
照片集中,城市主干道正在一點點加寬,兩旁樹木稀少,未像如今這般密集高大,郵電所已經(jīng)落成,商業(yè)服務業(yè)設施還在完善,第一人民醫(yī)院整潔明亮。工農村的街頭巷尾人頭攢動,南下到德陽的二重工人們在這里安營扎寨。
拿起其中一張照片,張濤看出了神,那是1958年10月13日——二重動工興建大會現(xiàn)場。
追夢:三線建設等不得
那天,跟張濤祖父一樣來到二重動工興建大會現(xiàn)場的工人有四萬名,他們來自五湖四海,從此以廠為家?!拔覀儊淼臅r候是半夜,就在工棚里住下了。晚上星星都進屋里頭了?!?5歲的二重離休干部、全國勞動模范趙國有回憶。
在三年后的北京,一則簡介引起了清華學子華涌欣的注意。一聽說“四川德陽要建成像哈爾濱一樣的大工業(yè)動力城”,華涌欣的眼里頓時有了光。1962年春天,華涌欣踏上到德陽的火車,從此個人的命運同國家的建設綁在了一起。
1964年,毛主席在聽取西南地區(qū)鋼鐵產(chǎn)量增長情況匯報時指出,“三線建設我們把鋼鐵、國防、機械、化工、石油、鐵路都搞起來。建不起來,我睡不好覺?!币粓龃笠?guī)模國防、科技、工業(yè)和交通基本設施建設就此在我國中西部的十三個省、自治區(qū)拉開了帷幕。
據(jù)統(tǒng)計,當時在川的三線工程有200多個。1965 年至1980年國家累計向四川省三線建設投資達414億余元,約占全國三線建設總投資的20%,四川成為名副其實的三線重地。
張濤手里的老照片印證了這個時間節(jié)點,照片背后寫道“1965年11月4日,鄧小平同志視察二重。”此時,初步建成的二重成為四川三線建設中的重點機械廠,二重工人們也開始了一段爭分奪秒搞建設的漫長歲月。
由于條件有限,二重投產(chǎn)時,水、氣、油、氧常供不上。當時二氧化碳站日產(chǎn)只有300多公斤,無法滿足生產(chǎn)需求,華涌欣便日夜趕工,重新畫圖設計,和工人們花了3天時間把產(chǎn)量提到了1000多公斤。
為了重油庫的投產(chǎn),華涌欣索性住在油庫旁指導生產(chǎn),毫不在意滿是油漬的被褥與衣褲。后來油改氣,他就帶著工人逐個車間地送氣。正送到第二個平爐車間時,由于爐內積存的重油太多,天燃氣無法燃燒,濃煙一下子竄上來,只聽見“砰”的一聲,爐子爆炸了。車間內20多個人被不同程度燒傷,其中華涌欣最嚴重。治療一周后,他又趕著回去給其他車間送氣……在二重起步階段,以廠為家的華涌欣們一步步排險除患,保障工廠順利投產(chǎn)。
“好人好馬上三線,備戰(zhàn)備荒為人民。”彼時的1965年,在北距德陽60公里的綿陽長卿山下,來了一群“沒有姓名”的人。參與選址的九院原黨委書記李英杰曾細數(shù)往事,三線建設等不得,大家接到指令后就開始跋山涉水,在川西北選了梓潼、劍閣以及廣元和綿陽等5縣2市作為九院新址。
“我們每天翻山越嶺開始戰(zhàn)斗,無路用棒劈荊棘而行,遇陡坡攀樹枝而上。晚上,我們在煤油燈下搞設計繪圖,直到深夜?!痹斯I(yè)24建設公司科長蔡莊華回憶。就是在這般艱苦的條件下,三線建設者們靠著一雙雙勤勞的雙手,在荒山里奏響了現(xiàn)代工業(yè)的機器轟鳴。1965年底,參加九院基地施工的人達兩萬多人。
鄧稼先正是那時告別妻兒,來到剛完工的兩彈城。夫人許鹿希回憶,離別時鄧稼先只說:“鹿希,往后家里的事我就不能管了,我的生命就獻給未來的工作,做好了這件事,我這一生過得就很有意義,就是為它死了也值得!”
在此后的十多個年頭,鄧稼先任院長主內,李英杰任書記主外,倆人既是工作伙伴又是親密鄰居?!袄щy時期,大伙兒都那么點定量,半餓著肚子工作。辦公室緊張時,我們倆就在宿舍里躺下睡覺,坐起來辦公。”回憶起兩人團結協(xié)作的日子,李英杰感觸良多。
?
協(xié)作:獻出生命又何妨
創(chuàng)新常來源于團隊協(xié)作中的思維碰撞。同一時期,二重接到了一項大型保密科研項目——生產(chǎn)4米2特厚鋼板軋機。當時近千名畢業(yè)生被分配到二重,開始了緊張地共同研制。
?“當時唯一能參考的就是《德國工程師》雜志封面上刊登的一張圖?!蹦菚r,二重原總工程師李家楦剛從重慶大學畢業(yè),根據(jù)這張圖,他和同事們開始了充分討論,構思設計方案。為了解國外的技術,有一次他和同事在未接到參會邀請的情況下,翻墻進去聽相關的交流匯報。
十年后,李家楦團隊共同完成了這一國家任務。上世紀70年代初,完全由我國自主設計制造的,被譽為“功勛軋機”的4米2特厚鋼板軋機誕生。
而對于三線建設者來說,關鍵時刻或突發(fā)事件更能考驗其奉獻和犧牲精神。1979年,二重發(fā)生了一場油庫爆燃事故。張濤祖父的一張照片反映了當時二重油庫爆燃的情景:重油庫爆炸了,廠里火光沖天,重油庫里的設備、管網(wǎng)等燒成了灰燼,黑壓壓的一片,分不清為何物。
聽到爆炸聲后,華涌欣不顧三七二十一立馬沖到現(xiàn)場,想法子補救。當時他臨危受命,擔起重油庫搶險恢復生產(chǎn)的技術總負責人的重任?,F(xiàn)場不能見火,搶修管道就沒法用電氣焊,他便跟工人一起用法蘭盤螺釘連接鋪設管道,疏通泵房里的重油。經(jīng)過七天七夜的搶修,直至煉鋼車間的兩臺平爐順利出鋼后,重油庫重大火災事故才轉危為安。憑借在事故處理中表現(xiàn)出的才干,華涌欣開始走向了管理崗位,11年后成為二重第六任廠長。
也是在1979年,同樣是次意外事故,鄧稼先在新疆羅布泊參與領導核試驗時,不顧一切地沖向了事故現(xiàn)場?!皼]人比我更熟悉那個材料,我去找吧!”眼看著一枚未爆炸的核彈摔碎在地,鄧稼先堅持獨自前往危險區(qū)尋找事故關鍵材料,遭受到了難以數(shù)計的放射性钚輻射。
后來幾年,鄧稼先常抱恙在身。在直腸癌確診的半月前,他還在青海開會。會議結束后,他卻因劇痛而倒地不起,緩過來后,又趕回兩彈城。見狀,警衛(wèi)員游澤華叮囑他到醫(yī)院檢查,可他卻不以為然。鄧稼先心中所念的始終是何如進行技術攻關,推動核事業(yè)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