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寒秀
在日本從事二手類商品買賣的行業(yè)被叫作中古,原意為二手。日本人對中古近乎癡迷,中古店在街頭隨處可見。這里能淘到的貨包括服飾、奢侈品、玩具、樂器、書籍、電子產(chǎn)品等,成色、品相大多不錯,保養(yǎng)得跟傳家寶一樣。
2018年,走進日本東京御徒町站附近的中古店,大約一半顧客是中國人,他們主要購買1克拉以上的大顆鉆石,很多情況下消費額超過300萬日元(約合18萬元人民幣),不少中古店配備了中文服務。
“半個月賣空三個縣(縣是日本行政區(qū)劃單位,相當于中國的市)”是小魚媽做淘寶全球購日本買手的紀錄。2016年年底,小魚媽入駐淘寶全球購,直播中古非品牌珠寶及奢侈品包。日本中古店進貨速度遠遠跟不上賣貨速度是她最直觀的感受。
在消費力的驅(qū)動下,大部分日本老板愿意跟中國人做生意,但也不乏少數(shù)老板對拿著自拍桿的買手們擺擺手。一方面日本極度看重客戶體驗,直播會遭到店內(nèi)安靜挑貨的顧客投訴;另一方面,老板不希望精品流到別的國家去,這樣貨品很難再次回流。
在經(jīng)歷了近兩年的掃貨后,原先基本是本國買本國賣的日本商人開始活躍在香港二手市場上,以此形成一條日本銷售—中國大陸購買—到香港寄賣—被日本收購—再銷往中國的賣貨路徑。中轉(zhuǎn)越多,中古成本越高。
盡管日本中古價格持續(xù)走高,但比起一手奢侈品來說依然便宜不少。日本人誠信經(jīng)營,資質(zhì)有保障,這也是國人熱衷日本中古的原因。
日本中古價格升高,二手資源越來越少,促使部分買手未雨綢繆。專注古著(二手服裝)的小志在北京建立了工作室,在淘寶上做起國內(nèi)寄賣的生意。除了尋找買家,寄賣店鋪的老板還要承擔假貨風險。小志找到北京一家權(quán)威奢侈品鑒定機構(gòu)做鑒定,以保證貨品是真品。日本二手奢侈品經(jīng)營者需要政府認證,整個行業(yè)有比較完善的鑒定、評估和培訓體系。與日本成熟的二手奢侈品市場相比,中國的二手奢侈品市場處在起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