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據(jù)形識義”文化心理的影響下,漢民族總是趨向于將現(xiàn)行“田”形構字部件與“田”字在意義方面聯(lián)系起來。但事實上,該“田”形部件,除少部分仍為“原形本義”外,大部分都已偏離其原本的形體、意義和構件職能,實本非為“田”形,義也非為“田”義,反而多是象他物之形,表他類之意,承擔他形之職能。
關鍵詞:“田”形部件;歷史類型;歷史釋義 ;形成方式
參照《通用規(guī)范漢字字典》等工具書進行歸納,現(xiàn)行8105個通用漢字中322個含有獨立“田”部件漢字之“田”形部件,現(xiàn)今主要有三種意義或職能,或充當意符表田地及相關義;或充當音符標注讀音;或僅承擔構形職能無其他功能意義,而追其歷史,則與今大異。
一、歷史形態(tài)及功能意義
漢字逐步的“隸楷化”、“形聲化”,使得原形不為“田”的構件也通過不同的途徑逐漸演變并最終定形為今之“田”形,以《疏證》及《漢字源流字典》等工具書為字形演變的主要參考依據(jù),對所有含“田”部件漢字之“田”進行溯源,可知該構件歷史功能及意義的分類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一)表“田地”或其相關義
此類“田”部件,多繼承最初形體,以表“田”之本義者居多。如:“男”,《疏證》:“男(、),從田從力,會男子從事農(nóng)田耕作之意?!盵1]3934《說文》:“男()丈夫也。從田從力。言男用力於田也”[1]698,為會意字。從字形及釋義可得,“力”像農(nóng)具耒,故此字會男子于田間用農(nóng)具耕種之意,所以“男”中之“田”確為“田地”之義。另外多數(shù)以“田”部件作意符的漢字也與此類似,如“畋”,《疏證》:“畋(、)”?!墩f文》: “畋,平田也?!盵1]695陸宗達《說文解字通論》中,“田”本是界域的名稱,可以耕種、打獵。故“畋”中之“田”為本義的引申義,表疆土。
(二)象物體之形
今之帶“田”部件的漢字,若追溯其最初構形,會發(fā)現(xiàn)其“田”形,多是些看似與“田”形書寫類似用以描繪勾勒的筆畫,只承擔構形的職能。所象之形具體分為兩類:
1.象動、植物器官之形。如:“魚”中之“田”?!墩f文》:“象形,魚尾與燕尾相似,水蟲也?!盵1]242,其字形演變如下:“、、、”[3]1406,可推此“田”,本象勾勒魚鱗之形,不斷簡化才得以定形為今之“田”形。又如“思”字之“田”,《疏證》(、)[3]271和《說文》:“思,從心,從囟會意,囟亦聲”,上部為“囟(xin),甲骨文作“ ”,釋為頭蓋骨,故而“思”字上部“田”,實則為“囟”,象頭顱之形。
2.象容器之形。如:“甾”中之“田”。《說文》:“甾,東楚名缶曰甾。象形?!盵1]269《段注》:“缶下曰瓦器,所以盛酒漿?!盵5]637黃德寬《疏證》:“甾”字甲骨文構形不明確,有人認為它是一種象缶的器具,周身有橫向筆畫作為紋飾”[3]222另加其形體演變(、、、)作為例證,可得,“甾”和“缶”確為類似之物或異名而實同,字形似裝滿東西的容器。
(三)作音符表音
隨著漢字逐步形聲化,有一類漢字之“田”僅承擔表音及構形職能。如:“鈿”中之“田”。《說文》:“鈿,金華也,從金,田聲”。[1]300 又如“佃”(、、、) ,《說文》:“佃()中也。從人,田聲。”又黃德寬引《玉篇·人部》“‘佃從人,從田,田亦聲,會人作田之意”。故可知“鈿、佃”之“田”部件在其中作聲符,有表音及構形功用。
二、形成原由及方式
從“田”部件所在的古今字的字形演變分析及對比中,可以發(fā)現(xiàn)漢字從古至今“圖畫性”逐漸減弱,“符號性”日益加強的演變規(guī)律。經(jīng)歸納總結,今“田”形成方式及原由主要有以下三種:
(一)繼承及逐步形聲化
323個現(xiàn)行通用漢字中有將近80個漢字之“田”是由繼承最初形體而來,且在最初形體中多是表示“田地”或與其相關的引申義,具體包括會意字和形聲字中“田”形部件的繼承,如:“沺”、“鈿”二字。
(二)整體部件訛變
除繼承前字形體之外,還有一條重要的形成途徑,即為筆畫或構形的形體訛變,如“思”字之“田”為“囟”之變形,“畏”字之“田”為“甶”之變形;“畾、雷”之“田”為“申”之變形。
(三)筆畫構件省略為“田”
此類形成方式,多存在于“象物之形”且形體筆畫比較繁瑣不定的漢字。或為繁復筆畫的省略,如“魚”等,內部筆畫曲折、多少各異,今都趨于簡化定形?;驗橹丿B構件省略,以“雷”、“累”為典型,原由三個重疊之“田”構成,為方便書寫,此類重疊形體多合幾為一。
從上述研究中可知,古今字形的懸殊差異演變是具有某種規(guī)律的,即其是有相對固定的形成模式的,這是深入研究理解漢字,全面把握漢字演變規(guī)律的重要內容。本文旨在通過對通用漢字中帶“田”部件的字形的演變及釋義、功能的考察,借助于對演變的相關規(guī)律探究,以期達到重塑人們對漢字部件偏旁認知的目的。希望有志研究漢字的讀者通過閱讀本文,能夠更加客觀全面地,批判性地學習和理解漢字,讓漢字所承載的傳統(tǒng)文化之美得以多方位地綻放。
參考文獻
[1](漢)許慎撰.(宋)徐鉉校訂.說文解字[M].北京:中華書局,2013.07.
[2]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字典[M].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1986.
[3]黃德寬.古文字譜系疏證[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02.
[4]郝懿行.爾雅義疏[M].北京:中華書局,1986.
[5]段玉裁.說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6]裘錫圭.文字學概要[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8.
[7]黃天樹.說文解字通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10.
[8]陸宗達.說文解字通論[M]北京: 北京出版社,1981.
[9]王力.古漢語字典[M].北京:中華書局,2000.
[10]谷衍奎.漢字源流字典[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3.
[11]王寧.通用規(guī)范漢字字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07.
[12]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現(xiàn)代漢語詞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03.
作者簡介:
祝玉玲(1994—),女,漢族,籍貫 :甘肅臨澤,學歷:大學本科,單位:西北師范大學,研究方向:漢語言文字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