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燕芳
(廣東省廣州市從化區(qū)鰲頭鎮(zhèn)中心小學 廣東 廣州 510940)
馬爾克林斯基曾說過:“智慧是不會枯竭的,思想和思想相碰,就會迸濺無數(shù)火花?!弊寣W生在課堂與文本進行對話,產生思想的火花,這是我們的追求。我曾有幸在“全國著名教壇新秀閱讀、識字優(yōu)秀課例觀摩活動”中聽了江蘇省優(yōu)秀教師周益民老師的課例——是蘇教版12冊的《半截蠟燭》。他的課堂是在情感的熏陶下,發(fā)展學生思辨能力。
“以情促學”已被越來越多的教師所認同,認知活動需要情感的驅動,沒有情感,學習語言文字必然機械乏味。周老師認真閱讀教材,感受教材,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與自己的情感產生共鳴,從而激發(fā)學生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的興趣。學生不僅要熱情地理解語言,還要實現(xiàn)語言的升華和語言的再創(chuàng)造!整節(jié)課,周老師“融情于讀,以情導生,用讀悟文”。
1.1 感情朗讀于導入時。周老師在介紹文本時,先用低沉的語調敘述“在伯諾德夫人把絕密文件藏在了蠟燭里不久,德軍來了。”,緊接著用急促的語氣朗讀“蠟燭已經被敵人點燃!”,制造出一個緊張的氛圍,讓學生感受到伯諾德夫人一家人已被潛藏著的危險包圍了。
1.2 感情朗讀于導讀時。周老師在指導朗讀伯諾德夫人一家人心情的句子時,用激昂又急促的語調,讓學生體會到伯諾德夫人一家人處在危險之中。
1.3 感情朗讀于描述時。周老師在引導學生想象伯諾德夫人一家人心理時,根據(jù)文中的描寫,先自己選擇伯諾德夫人進行試說。他的語調時而低沉,時而激昂,時而急促,時而緩慢,表現(xiàn)出伯諾德夫人“緊張——輕松——害怕——喜悅”的心理變化,讓學生感悟到如何進行練說。
我們的語言課堂是一個教師和學生共同探討問題并思考它們的課堂。學習,既要學習又要求,只有在問中學,在學中問,學生才能掌握真正的知識。思索促進發(fā)展,思索探求真理,思索創(chuàng)造奇跡。整節(jié)課,周老師將思辯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鼓勵學生通過“求異、求活”的思維,發(fā)表自己的意見,從而掌握知識。
2.1 朗讀時。我們要求學生朗讀要有感情,要有停頓,要有重音。在大聲朗讀時,教師經常會“強調”學生的口音清晰。這很容易形成“人云亦云,不求甚解”的弊端。因此,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激發(fā)學生尋求差異,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方式是非常重要的。周老師在指導學生朗讀描寫伯諾德夫人處在生命危險中的心情的句子時,讓學生自找認為該讀重音的字,并說出理由。有的學生認為是“亮”,有的認為是“心”,有的認為是“光”……學生們的說法不一,理由各異,但他們都明白了伯諾德夫人處在生命危險中,從而達到了老師的目的。郭沫若說:“教育的目的是培養(yǎng)學習的精神,自己學習,用自己的思維思考,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雙手做?!睋Q句話說,培養(yǎng)和發(fā)展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潛能是必要的,這樣學生才能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更多的“尋求差異”,少尋求共識,讓學生有一些見解,收獲和創(chuàng)新。
2.2 提問時。在文本問題的設計中,我們應該放棄強調“答案唯一性”的有限問題,并提出一些可以促進學生多方位思考和個體思維的開放性問題。它可以為學生提供廣闊的時間和空間來思考,思考并促進他們的個性。在“研讀探究”環(huán)節(jié)中,在指導朗讀了伯諾德夫人一家人的心情的句子后,周老師問:“是誰解決了危機呢?“這是一個靈活的問題,沒有標準答案。學生可以根據(jù)自己的知識和課堂學習,從不同的層次和觀點回答。所以有的學生回答“是伯諾德夫人”,有的回答“是杰奎琳”,有的回答“是杰克”,學生的回答各異。因此,開放性問題情境的設置,猶如一方強勁的催化劑,有力地催促著個性的種子破土而出,茁壯成長。
2.3 想象時。想象力是思維的體操,創(chuàng)新的翅膀,拓展思維空間的動力,以及人們重建和重建心靈形象以創(chuàng)造新形象的心理過程。求活意味著多角度思考。在“綜合想象”這個環(huán)節(jié),周老師說:“學生,如果我們把這個故事改編成電影,你認為最受歡迎的鏡頭是什么?”有些學生說“蠟燭火焰搖擺”,有人說“德國人的眼睛”,有人說“淚流滿面”……學生們發(fā)言熱烈,氣氛活躍。這不僅培養(yǎng)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也激發(fā)了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求活就像是打開創(chuàng)新大門的金鑰匙。
聽了周老師的課,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教師通過情感去促進學生學習,通過思辯讓學生獲取知識,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們在今后的教學工作中要樂于納新,善于用新,勇于創(chuàng)新,才會有進步,才會在課程改革的大潮中成為弄潮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