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干
摘 要:博物館夜場的開放為公眾日益增長的文化消費需求提供了新的選擇,同時也擴大了博物館的影響力。對國外博物館之夜活動的研究和分析有助于深入了解這一模式,然后才能博采眾長,結合國內博物館的實際情況,摸索出獨具特色的新融合模式。國內博物館夜場的開放面臨諸多問題,如安全性、開放成本等。各博物館切忌盲目跟風,需充分考慮自身條件再行決定是否適合開放夜場。
關鍵詞:博物館夜場;國際博物館日;特展延時;服務觀眾
在當前的信息時代,“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作為我國文化建設的一個戰(zhàn)略重點被提出,這對中國博物館的發(fā)展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作為為公眾和社會服務的重要文化教育機構,博物館一直以來承擔著滿足公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的職責,也一直在以多種層次服務于社會。文化發(fā)展愈發(fā)被重視,博物館公眾數(shù)量日漸增多且群體更加復雜,新背景下的博物館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國際之間博物館的交流日漸活躍,我國也引進了許多國外的研究成果和成功模式。博物館夜場的開放正是在人們對博物館期望逐漸提升的新形勢下,為了滿足公眾需求而推進的一種新的服務方式。
1 博物館之夜的產生
博物館之夜于歐洲興起。20世紀80年代已有博物館嘗試在夜間開放。直到1997年,德國柏林推出了第一個“博物館之夜”。這項活動是由政府聯(lián)合當?shù)?3家博物館共同發(fā)起的,一經推出大獲成功,各地紛紛響應,開始打造結合本土特色的博物館之夜[1]。20多年來,博物館之夜活動已經擴散至覆蓋整個歐洲。歐洲“博物館長夜”項目還得到了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支持,在歐洲至少30個國家、超過2000家博物館提供免費的活動給數(shù)以百萬計的參觀者[2]。博物館之夜的產生和擴散傳播不是偶然,它的成長與社會的發(fā)展和博物館的變革有緊密的相關性。博物館數(shù)量的迅速增加,使同區(qū)域內的多館聯(lián)合開展活動具備了基本條件;公眾有多元化的需求,是博物館探索新模式的推力;最重要的是博物館自身要向前發(fā)展,其對創(chuàng)新與變革的追求則是最根本的原動力。
2 國內外博物館夜場開放的實踐
2.1 國外博物館之夜的開放形式和內容
博物館之夜在許多國外博物館已經形成常態(tài)。開放時間會由不同地區(qū)各博物館根據(jù)自身具體情況來選擇。如柏林(德國)是每年1月和8月的最后一個周六,莫斯科(俄羅斯)則是5月18日-5月19日,維也納(奧地利)是在10月的第一個周六等。博物館之夜活動會有確定的主題,包括地域文化的宣傳或聚焦各類熱點話題。除了多樣的主題,博物館之夜也不僅僅是開放場館到凌晨,還配合有豐富的活動。人們除了可以夜游博物館,還能領略到多彩的表演,沉醉在藝術的狂歡中。如舉辦于每年11月第一個星期六的阿姆斯特丹博物館之夜活動,不但50家博物館齊開放,而且有遍布全城的音樂會、演唱會、朗誦會、美食節(jié)。另外,一些當?shù)鼐銟凡亢途频暌矃⑴c到活動中來,為參觀者提供更多的便利[3]。除博物館之夜外,還有一些博物館采用常年定期延時的形式來為公眾提供福利。如盧浮宮每周三、周五由18:00延時至21:45,大英博物館每周四、周五延時至20:30,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每周五、周六延時至21:00[4]。
2.2 國內博物館夜場的實踐
中國博物館已走過百年歷程,近二十年來博物館建設持續(xù)蓬勃發(fā)展,目前全國博物館總數(shù)已有5000多家。數(shù)量眾多且日益發(fā)展的博物館為夜場的推行奠定了基礎。近年來,北京、上海、浙江、四川等全國許多地區(qū)的博物館都展開了對開放夜場的探索。相比于國外已比較成熟的運作模式,國內的博物館夜場還處在初期試水階段。當前國內的模式大致有以下兩種情況:一是在重大博物館宣傳日進行夜間開放,如每年的“5.18國際博物館日”當天,無論是政府主導的地區(qū)性博物館集體夜間開放,還是單體博物館開展的夜間開放活動,都會使觀眾對“國際博物館日”留下獨特的記憶[5]。配合每年特定的主題,通過一系列紀念、宣傳活動,打響“博物館”這張名片。二是對館內重要特展增設夜場。如故宮博物院籌備了三年的“石渠寶笈”特展,就因參觀人數(shù)過多實行了延時閉館的方法,以保證購票觀眾可以完成參觀。夜場內容除展覽外也還會包括配套體驗活動、民俗表演、影片放映等,自然類博物館還會推出展廳夜宿活動。
3 探索博物館夜場開放面臨的問題及對策
博物館之夜活動已經在一些國家常態(tài)化開展,但在國內,夜間開放還只算是一種新的模式。新模式的推行過程中難免出現(xiàn)許多問題。
首先是文物安全問題。文物安全是文博事業(yè)發(fā)展的基礎,是文物工作的第一生命。夜間較白天更易發(fā)生文物盜竊,火災的發(fā)生也更不容易及時被發(fā)現(xiàn)。另一方面,延時展出使得文物更長時間地暴露在光線下,同時觀眾的活動還會對展陳環(huán)境產生影響。在此情況下,若長時間推行夜場勢必對文物安全造成威脅。為應對以上風險,需在夜間加強人防、物防、技防措施,且需對文物保存環(huán)境加以調控,如調節(jié)燈光照度、增強展柜密閉性、使用空調輔助調溫等。
其次是運營成本問題,包括人力成本和物資成本。人防措施的加強、夜間展廳服務工作和配套活動的開展都需要額外投入人力。博物館有限的工作人員可能需要輪休加班,而且不是長遠之計。如果夜場常態(tài)化,目前最有效的補充人力方式是招募志愿者。由于夜場避開了白天的工作時間,為更多的熱心者提供了機會。但是志愿者因為其志愿性質,難免有些管理不便,條件允許的話,亦可參考德國的博物館教育工作——引入接受過人文藝術高等教育的自由職業(yè)者。教育活動的核心策劃和質量把控由正式員工來負責,而具體實施過程交給自由職業(yè)者,按勞付酬[6]。
最后是如何留住觀眾的問題。博物館夜間開放的神秘感勾起觀眾的好奇心,把他們引了進來。然而觀眾的精神文化剛性需求越來越強,好的展覽才是吸引觀眾的最根本原因。不管來的觀眾是休閑娛樂型、獵奇型、知識型還是情感體驗型[7],想要使觀眾駐足,需要在展覽策劃之初充分考慮各類型觀眾的興趣點。有的觀眾甚至是抱著多重需求而來,這給展覽設計策劃相關人員提出了相當高的要求。博物館的傳統(tǒng)體系是各部門各司其職專注于自己擅長的領域,而這種體系結構很可能無法滿足當前的需求[8]。需要研究員、教育專家、展覽設計策劃者乃至多部門深入合作,充分整合碎片化的工作內容,才能更好地迎接新的挑戰(zhàn)。
4 結語
朱自清《巴黎》一文中提到:“博物院處處是,展覽會常常開;他們幾乎像呼吸空氣一樣呼吸著藝術氣,自然而然就雅起來了?!比缢?,當博物館滲透到生活之中,習慣便成自然,無形中提升了人們的文化生活質量。國內博物館朝九晚五的常規(guī)開放時間與大眾的工作時間相沖突,夜場的推進有效填補了文化生活時間維度的空缺。一些重大精品展舉辦時期、重大節(jié)假日或是熱門旅游地區(qū)的博物館經常面臨著有限的接待量與龐大的參觀者數(shù)量之間的矛盾。通過夜場將觀眾分流,也一定程度彌補了展覽空間上的不足。博物館夜場的開放,使得觀眾利益的確被盡可能最大化了,這是否意味著夜場模式就是要全面推行、多多益善呢?顯然并非所有博物館都適合這一模式,還需要各館根據(jù)自身條件綜合考量。博物館的開放夜場開拓了城市公共精神空間,塑造了夜間城市文化景觀。夜幕下的博物館還有很大的發(fā)展空間和潛能可挖,需要博物館人付出長久的努力,不懈探索。
參考文獻
[1]謝雨婷.歐洲“博物館之夜”活動初探[J].科學教育與博物館,2016(2):137-139.
[2]歩雁.博物館夜間開放模式的嘗試與探索[J].文物世界,2014(6):45-48.
[3]楊曉龍.阿姆斯特丹:“博物館之夜”成年度盛事[N].中國文化報,2013-12-03(010).
[4]劉黎雨.“博物館奇妙夜”:展覽夜場開放漸成趨勢[N].中國文化報,2014-5-20(007).
[5]黃洋,廖一潔.國內博物館夜間開放的實踐、問題及思考[J].東南文化,2017(1):121-126.
[6]顧婧.德國博物館教育的理念與實踐[J].科學教育與博物館,2017(3):234.
[7]耿超,劉迪,陸青松,等.博物館學理論與實踐[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8.
[8](美)Peter Samis,(美)Mimi Michaolson.以觀眾為中心:博物館的新實踐[M].尹凱,譯.北京:科學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