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煒
我的老領導朱偉,最近出了一本書,叫《日讀古詩詞》。從農(nóng)歷大年初一開始,到臘月三十結束,每一天都介紹三五首古詩詞,以對應一年四季中的每一天,其暗含的心愿自然是想讓讀者將古人的詩意移植到自己的體會中,能感受到春風夏雨秋霜冬雪,能感知草長鶯飛、蟬鳴云飄、蟲啁桂香。
拿到這本書,我想起一件往事,當年在雜志社開選題會,正值盛夏,有一位跑科學口的記者說到厄爾尼諾現(xiàn)象和氣候變暖,老朱聽了一會兒,不耐煩地打斷:“什么厄爾尼諾?今年是閏七月,天氣本來就熱!我們古人的智慧很了不起,早就知道氣候怎么變化?!蹦俏挥浾吣康煽诖簟?blockquote>
這就是古詩詞的力量,它蝕刻在我們對時間的感知上。
老朱當然不是不信奉科學的人,但他不喜歡科學主義那一套,所以有時會用這種“古老的智慧”來對抗那一套太科學的說辭。不過,我們還是喜歡將他丑化為一個文化上的保守主義者,他酷愛講節(jié)氣啊時令,所以我們送給他一個外號,叫“老年老黃歷”。朱偉退休之后,將“老年老黃歷”的本領發(fā)揮到極致,每天按農(nóng)歷,在微博上講古詩詞,講他喜歡的古典音樂版本,同時用小照相機記錄院子里的花開花落云卷云舒。玩笑歸玩笑,我對老朱的生活有兩點非常嚴肅的好奇。其一,他年輕時喜歡西方小說,在《人民文學》做編輯時,推出了一些當時堪稱先鋒的小說家,后來他書架上的西方小說都收起來了,換成幾十上百冊一套的古籍,我好奇的是,這種閱讀趣味上向傳統(tǒng)的轉變,是怎么完成的。其二,古人對所謂天地人關系的認識,對四季的感知,對時間的感知,在現(xiàn)代社會中還有什么意義。我們現(xiàn)在有燈光有夜生活,有空調有暖氣,不事生產(chǎn),那種農(nóng)耕文化留下的遺產(chǎn),對城里人的吸引力何在。我是帶著這兩點好奇來讀這本《日讀古詩詞》的。
時近中秋,選看八月初十這一天,起首是杜牧的一首詩,“長空碧杳杳,萬古一飛鳥。生前酒相伴,愁醉閑多少。煙深隋家寺,殷葉暗相照。獨佩一壺游,秋毫泰山小?!苯酉聛?,朱偉講哪一首詩用過“杳杳”,哪一首用過“飛鳥”,杜牧哪一首里還寫過“隋家寺”,引《莊子·齊物論》中的句子講“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太山為小”。每一天都是三四百字的篇幅,并沒有詳細的講解,粗讀一遍,看到一兩個好句子是收獲,按照他的思路,把古文都找出來看一遍,是更大的收獲。
這本書讀起來,可以說是“用戶界面友好”,哪天想起來翻一翻,像是看星座運勢一樣,看一看古人是怎么描述這一段時間的,的確能獲得很大的安慰。但“用戶界面友好”的后面,肯定是作者的辛苦勞作,起初是某一天中最適合出現(xiàn)的詩詞,然后再擴展,前人用過的詞,后人用過的意境,一首詩延宕開來,與另一首詩相連接。老朱說,這本書是他日讀的記錄,每天晚上用一個多小時的時間,對應農(nóng)歷每天的詩詞,讀箋注,查詞典。他把這個日讀的過程,稱為“修煉”。這種“修煉”是作者的“日課”,然后變成了對讀者“界面友好”的日課,每天兩三分鐘看一篇,看看千百年前古人留下的詩篇,看他們怎么寫盛夏、寫獨坐,在古人對山水、植物、月亮的描繪中,獲得一種新奇的時間感。
臨近中秋了,我們的腦海中跟月餅一起出現(xiàn)的肯定有那一句“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或許還有那一句,“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這就是古詩詞的力量,它蝕刻在我們對時間的感知上,老朱的這本《日讀古詩詞》,把這種力量更完整地呈現(xiàn)了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