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秀云 袁婉華 周植輝
1.廣東省東莞市東部中心醫(yī)院口腔科,廣東東莞 523573;2.廣東省東莞市東部中心醫(yī)院門診部,廣東東莞 523573
正畸固定矯治是治療牙列不齊患者主要方式,多見于青少年患者,但因為該年齡階段的患者處于心理成熟過度階段,自控能力較差,從而導致其健康行為較差,使得其口腔健康水平較差。針對這一現(xiàn)狀,一般通過健康教育進行干預對其健康知識認知水平進行提升,改善其健康行為及牙周情況,但從目前干預現(xiàn)狀觀察發(fā)現(xiàn)效果不是很理想。動機性訪談是目前廣泛應用于慢性疾病自我管理中的干預方式,可有效提升患者健康知識水平和改善其健康水平[1-2]。本研究將其應用于青少年患者正畸固定矯治中,探究其對患者口腔健康狀況的影響,現(xiàn)報道如下。
本研究選取2015 年1 月~2017 年12 月在我院接受正畸固定矯治的62 例青少年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其分為兩組,參照組和研討組,每組31 例。參照組中男12 例,女19 例;年齡11~19 歲,平均(15.2±3.2)歲。研討組中男10 例,女21 例;年齡12~20 歲,平均(16.0±3.2)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以獲得醫(yī)學倫理委員學會審核批準,患者及其家屬均知情同意。
參照組給予健康教育進行干預,醫(yī)護人員在患者初次治療后分發(fā)正畸固定矯治健康宣傳手冊讓其進行查閱,同時依據(jù)每一個患者的情況給予相應的一對一健康教育,講解日常飲食、口腔清潔等健康知識,并囑咐其定期返院接受復查;在患者復查時,醫(yī)護人員需在復查結束后根據(jù)其檢查結果進行相應的健康教育。
研討組給予動機性訪談進行干預,共分5 個階段對患者實施干預,具體干預措施如下闡述:(1)第一階段在患者初次就診時進行,對患者實施基線調查,并對患者的口腔健康狀況進行調查,調查期間詢問患者牙列不齊對日常生活的影響和其對該疾病的主觀感受,并引導患者對目前牙列不齊造成的問題和將來會遇到的問題進行思考和闡述。(2)第二階段在患者第一次復查時進行,主要對患者進行治療期間保持口腔健康的重要性認知情況進行評估,主要詢問患者對治療方案掌握程度和內心擔憂,然后指導其在治療期間如何正確刷牙和選擇牙刷方式,并指導其如何使用牙縫刷和牙線進行口腔清潔,講解口腔自我護理方法。(3)第三階段在患者第二次復查時進行,采用開放性詢問方式了解患者對治療過程掌握程度,引導患者使用正畸固定矯治期間主觀感受,采用想象法引導患者構想佩戴正畸固定矯治器后在學校和家庭中可能遇到的問題,然后指導鼓勵其如何對這些問題進行解決,最后在讓患者展示一下自己日常刷牙的方式,對其不正確的刷牙方式進行指導糾正。(4)第四階段在患者第三次復查時進行,先詢問患者這段時間是否適應佩戴矯治器和佩戴的感受,然后詢問是否按照醫(yī)生囑咐的使用專用牙刷、牙縫刷或是牙線對牙齒和矯治器進行清潔,最后詢問是否按照醫(yī)生所說的時間段進行口腔清潔,然后依據(jù)患者回答做出相應指導。(5)第五階段在患者復查第四次時進行,詢問患者治療期間最關心的事情有哪些,然后表示對患者治療期間的行為和目標的理解,然后引導其建立正確的口腔健康意識,詢問其目前仍存在的問題和疑慮,并依次進行分析講解解決方案和答疑。
觀察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的健康知識認知水平及健康行為,運用我院自制的調查問卷進行評估,問卷信效度較高,效度系數(shù)為0.86,健康知識認知水平主要對患者正畸固定矯治了解程度、口腔健康重要性和必要性掌握程度及如何保持口腔健康措施等進行評估,問卷最高分100 分,分數(shù)越高表示患者健康認知水平越優(yōu);健康行為主要從患者遵醫(yī)行為、口腔清潔頻率等進行評估,問卷最高分100分,分數(shù)越高表示患者健康行為越優(yōu)。觀察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的牙周情況,主要對其的牙齦指數(shù)和菌斑指數(shù)進行觀察,兩者分值范圍均為0~3 分,0 分表示牙周情況健康,分數(shù)越高表示其牙周情況越差[3]。觀察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的不良情緒,應用SAS(焦慮癥狀自評量表)和SDS(抑郁癥狀自評量表)量表分別對其的焦慮和抑郁癥狀進行評估,SAS 量表共20 個條目,每個條目分值范圍為1~4 分,總分80 分,若分數(shù)>50 分表示患者存在焦慮的癥狀,分數(shù)越高表示越焦慮;SDS 量表共包含20 個條目,每個條目分值范圍為1~4 分,總分為80 分,若>53分表示存在抑郁的癥狀,分數(shù)越高表示越抑郁[4]。
將相關數(shù)據(jù)用SPSS23.0 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處理,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則以百分數(shù)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通過對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的健康知識認知水平和健康行為進行觀察發(fā)現(xiàn),兩組干預前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研討組顯著較優(yōu),且與參照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通過對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的牙周情況進行觀察發(fā)現(xiàn),兩組干預前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研討組顯著較優(yōu),且與參照組相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的健康知識認知水平和健康行為比較(,分)
表1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的健康知識認知水平和健康行為比較(,分)
表2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的牙周情況比較(,分)
表2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的牙周情況比較(,分)
表3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不良情緒比較(,分)
表3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不良情緒比較(,分)
通過對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的不良情緒進行觀察發(fā)現(xiàn),兩組干預前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研討組顯著較優(yōu),且與參照組相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正畸固定矯治是一種通過在患者口腔中置入各種矯正裝置對其牙列不齊情況進行矯正的治療方法[5]。從目前臨床診治現(xiàn)狀觀察發(fā)現(xiàn),治療人群多數(shù)為青少年,而對于這一階段的患者來說,其相關的健康知識認知水平較低,且自我約束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較差,從而使得其健康行為較差,牙周情況較差,對其的口腔健康狀況造成直接的影響[6]。
針對上述問題,臨床上通常會在治療的基礎上給予其健康教育進行干預,從本次研究結果也可看出,在經(jīng)過健康教育后參照組患者的健康知識認知水平、健康行為一定的改善,但與研討組相比,其干預后的健康知識認知水平、健康行為均較差,且(P<0.05)。筆者認為造成這一差異主要是因為健康教育與動機性訪談相比,整體性和全面性較差,因而使得其干預效果并不是很理想,患者的相關指標改善效果較差。動機性訪談屬于支持性治療的一種,通過咨詢的形式對被咨詢者行為改變過程中存在的矛盾情感進行挖掘和處理,從而使得被咨詢者行為改變的內在動力得到增強[7-8]。動機性訪談其理論基礎主要為訪談策略、認知改變和行為改變,通過寫作的方式提高其自主性,使得其自主的對自我行為進行管理和改善[9-10]。
本研究還對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的不良情緒進行觀察分析,結果顯示,研討組干預后的焦慮、抑郁癥狀顯著優(yōu)于參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11-12]。正畸固定矯治青少年患者治療期間仍需要進行學習和生活,而因為口腔內的正畸設備導致其會遭受其他人的異樣眼神,加上青春期的心理狀態(tài)較為敏感,青少年患者極易產生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并一定程度上對其健康行為造成影響,導致其口腔健康水平下降[13-15]。而應用動機性訪談后,醫(yī)護人員可通過引導患者樹立正確的治療觀念,對其治療的自信心進行提升,引導其對心態(tài)進行調節(jié),使得其不良情緒得到有效消除。研究結果顯示,研討組干預后的牙周情況顯著優(yōu)于參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造成這一差異主要是通過給予青少年動機性訪談有效的對其的健康認知水平進行提升,改善其的健康行為,并對其的不良情緒進行消除,使得其積極配合醫(yī)護人員的工作,遵循醫(yī)護人員的指導,重視日常生活中的口腔清潔和護理,使得其牙周情況顯著改善。
綜上所述,動機性訪談對正畸固定矯治青少年患者口腔健康狀況的影響良好,可對患者的健康認知水平進行提升,改善其健康行為和牙周情況,提高其口腔健康水平,并可對其不良情緒進行消除,值得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