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永加
曹雪芹出身金陵名門官宦之家,早年在南京江寧織造府經(jīng)歷了一段富貴風流的生活。到雍正六年(1728),曹家因虧空獲罪被抄家,時年13歲的曹雪芹隨家人遷回北京老宅。隨著家業(yè)的不斷衰敗,曹雪芹后又移居北京西郊,靠賣字畫和朋友救濟為生,在這里度過了他的余生,并于此創(chuàng)作了偉大的作品《紅樓夢》。
在西郊居住期間,曹雪芹生活十分困頓,他的朋友愛新覺羅·敦敏在《瓶湖懋齋記盛》中載,曹雪芹家“筑石頭為壁,斷枝為椽,垣堵不齊,戶牖不全”,經(jīng)常是“舉家食粥酒常賒”,生活有時靠親朋好友接濟。盡管如此,曹雪芹還不忘扶持比他更貧窮的人。
曹雪芹精通醫(yī)術,為許多貧苦的百姓治愈了頑癥。敦敏在《瓶湖懋齋記盛》還記載了曹雪芹救助一個姓白的老太太的故事:乾隆二十二年(1757)的冬天,曹雪芹到他住處附近的白家疃訪友,偶然遇到無錢看病的白媼,然后給她醫(yī)治眼疾。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治療,使得其眼“今春漸能視物矣”,并且為她墊付了藥費。由此,曹雪芹贏得了那一帶百姓的信任和擁戴。
面對窘迫的生活現(xiàn)狀,為了生存,有著高超的風箏扎制技藝的曹雪芹不得不扎糊一些風箏去賣,換些錢糊口。有一年臨近年關,老朋友于景廉來看望他。這個于景廉是江寧人,因為當兵時腳部受傷,旅居京師,家里人口繁多,生計艱難,僅靠畫畫為業(yè),難以養(yǎng)家糊口。于景廉向曹雪芹哭訴自己家中啼饑號寒的境況,曹雪芹聽后很是難過。
二人交談中,于景廉說到京城有某公子購風箏,一擲數(shù)十金。曹雪芹突然想到家中還有些竹、紙,于是就扎了幾只風箏送給于景廉,讓他賣了好度過年關。幾天后,“是歲除夕,老于冒雪而來,鴨酒鮮蔬,滿載驢背,喜極而告日,不想三五風箏,竟獲重酬。所得共享之……”原來于景廉把風箏賣了個好價錢,過了個好年,特意趕來酬謝曹雪芹。
曹雪芹由此受到啟發(fā),他決定把自己掌握的有關風箏的資料和制作經(jīng)驗整理成書,“將扎風箏的手藝傳開,使鰥寡孤獨、老幼病殘,皆可自食其力”。
就這樣,曹雪芹在寫《紅樓夢》之余,歷數(shù)年心血,寫出了一部風箏專著《南鷂北鳶考工志》。書中詳細介紹了43種風箏的“扎、糊、繪、放”四藝,詳細闡述了風箏起放的原理、種類,以及扎糊、繪畫的方法。
為了讓沒什么文化的窮人易學易懂,他還在書中繪制了彩色的圖譜,并配有歌訣。其中的《肥燕扎糊訣》寫得更是生動形象,可操作性強:“肥燕四四法分明,一頭兩腹尾根停。七段等分論條架,兩膀?qū)υ雸A形。中間應照拍子計,尾竹上端中線縫。下端條短如何定?橫放架子首尾平。上條健直兩梢軟,下條扁軟緩隨行。論紙中間方四塊,兩膀各四力均衡。襠肥腿軟風好瀉,保穩(wěn)不致左右傾。膀角配花要扎牢,上大下小利瀉風?!?/p>
按曹雪芹設計圖樣扎出來的風箏,大的可達數(shù)丈,小的不到一寸,都能御風而飛,不致傾覆,深受買家青睞。這些通俗易懂的風箏技術受到百姓歡迎,就連當時執(zhí)掌皇家畫苑的名士董邦達,讀了書稿后,也極為稱贊,還欣然為《南鷂北鳶考工志》寫了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