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圓圓
①
媽媽已經(jīng)走了三年多了。
我曾經(jīng)覺得,如果有一天我做了母親,應該不會像媽媽那樣。
她一直都是一個害羞、膽怯的人,幾乎很少出門,有點兒奇怪。
在我出生之后,她幾乎就不再出門,大概只有在姥姥還在世的時候,她一年會出門兩次,帶我去姥姥家。
其實姥姥和我們生活在同一座城市,我們每次去姥姥家也只是吃頓午飯,睡了午覺就回來了。
媽媽很不喜歡和人接觸,家里來很熟的客人時她才會出來。
小時候的我,一直覺得媽媽有點兒與眾不同。
在過去的很多年里,我以為我跟她截然不同。
②
我不想變得像媽媽那樣害羞??勺罱K,我還是越來越像她。
我在20多歲的時候,最怵跟人打交道,越在人多的場合,我越不知道該怎么辦。
那時候我最害怕的事就是參加活動,全場都是陌生人,我不知道自己該不該說話、該說什么,以及如何才能避免與別人說話。
那時候我的對策就是躲在洗手間里,估摸著外面可能有人來找我的時候,我才出去。
我開始拍電影、拍電視劇,每天都要在有著上百人的劇組里待著,但我還是很怕各種熱鬧的社交場合。
我記得最尷尬的一次,就是在香港參加一個電影節(jié)。我站在那兒不知道該說什么,也不知道該做什么,只想找一個角落躲起來,但角落里也都是人。
最后我找到中庭的一棵樹,面對著樹站了整整一晚。我心想,只要樹不開口,今天晚上就不會有人跟我說話了。
怎么和人打交道,媽媽從來沒有教過我。
③
在很長一段時間里,我一直帶著《東京塔》這本書。
書里面到處都是作者回憶母親的情節(jié),它們讓我想起媽媽的點點滴滴。
作者在書里寫道:“我從小就意識到,將來必須照顧母親?!?/p>
這好像就是我啊。從2005年開始的十年時間里,我看著她的生命一點點走向枯萎。
在這十年里,我每年只工作兩三個月,從來不旅行,也很少參加聚會,大部分時間用來陪伴媽媽。
在媽媽住院之后,我不得不硬著頭皮開始和陌生人交流。
跟醫(yī)生詢問病情,跟護士詢問如何護理,跟每一個可能有助于媽媽治病的人交流。
我本來不善與人打交道,但現(xiàn)在事事都要沖在前面。
④
媽媽很少說什么,但我知道,她怕把我累著了。
那時候每隔一段時間,媽媽就會問我:“你怎么不拍戲?你這樣一直待著,沒問題嗎?”
我在她身邊,她是享受的,又是矛盾的。每一次說這些的時候,她其實是有一點舍不得的,但又真的希望我過回自己的生活。
《東京塔》的主人公是從什么時候開始理解“母親”這個詞的呢?
書里寫道,在最后的日子里,他的母親開始神志不清。她在昏迷后突然醒來,對身邊的兒子說:“去,冰箱里有茄子做的醬汁,茄子做的喲?!?/p>
也許就是從那一刻開始。
那我是從什么時候開始理解“母親”這個詞的呢?
在我婚禮后的一個星期,媽媽的病情突然加重,她高燒了一周,即使躺在冰墊上也不能退燒。我不知道她還能撐多久。
站在醫(yī)院長長的走廊里,我意識到,即使無數(shù)次設想過媽媽會離開我的情景,但這一刻,真的要來了嗎?
也是在那一刻,我突然想起姥姥去世的場景。在姥姥生前最后的日子里,看著媽媽照顧姥姥的樣子,我突然覺得很陌生。
那個時候的她非常堅強、鎮(zhèn)定,跟我平時看到的她太不一樣。她也做過獨當一面的工作啊,她也可以渾身上下散發(fā)出一種力量啊。
我那時面臨的,就是我媽當年的境況。她看上去是那么柔弱,都能那樣堅強,我也想像她一樣。
那是第一次,我清清楚楚地明白,我想像媽媽一樣。
⑤
兩個月后,媽媽走了。
《東京塔》里說:“這是我在兒時最恐懼的事情,比外星人入侵、比地球末日還讓我感到恐懼的這一天?!?/p>
媽媽走后,我吃到好吃的東西會突然傷心,想著這是媽媽沒有吃過的;到了好玩的地方也會想,可惜媽媽不知道這里有多好玩了。
我以前一直以為,她的一生都在扮演被人照顧的角色,被我爸照顧、被我哥照顧、被我照顧。直到她離開,我才發(fā)現(xiàn),她在盡她最大的努力照顧著我們。
媽媽走了以后,家里總顯得有點兒亂,不管怎么收拾,都還是亂糟糟的。
爸爸換衣服的時候,總是拿不對衣服。家里再也養(yǎng)不活一棵植物。
就像書里所說的,食物、衣服、時間都是可以計量的,母親綿長的愛,卻是用什么都無法計量的。
⑥
而我呢,在瑣碎的生活細節(jié)上,跟媽媽越來越像,嚴謹?shù)接悬c兒偏執(zhí)。
但我也有很多地方跟她一點兒都不像了——我不再害怕出席活動,不再害怕社交,也樂于和陌生人交朋友,我會到處旅行,樂于照顧從遠方來的客人。
我想,也許一直以來并不是我在陪伴媽媽,而是她在伴著我長大。
她塑造了我,送給了我一個禮物,讓我變成一個不完全是她,又在骨子里與她親近的人,一個可以照顧好自己和別人的人,一個越來越堅強的人。
我有兩道法令紋,它們本來是困擾我的地方,但我每次照鏡子看到它們時,都會心里一暖。
它們讓我看起來很像媽媽,真好。
摘自《意林·作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