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助昌
錯謬的“標答”,在海量的高考模擬試卷里比比皆是,不勝枚舉。批判某些由冬烘先生單獨命題的試題,顯然不能引起語文界的驚警,還是讓我們闖入禁區(qū),本著學術探討的誠意,不是故意挑刺,直抵“高考現(xiàn)場”去看看。
質疑2019年全國卷Ⅱ第12題A項:其中“孝公與他交談,數(shù)日不覺厭煩”一句是譯自原文“公與語,數(shù)日不厭”的。顯然這樣表述是錯誤的,眾所周知,“厭”是“饜”的通假字,是“滿足”的意思。如,“學而不厭,誨人不倦”“食不厭精,膾不厭細”“何厭之有”“貪得無厭”等等,其中的“厭”皆為“滿足”之義。當然,“厭”也有“厭煩”的意思,但在此語境中絕對不是。標答竟然認為這一項是正確無誤的。
類似的誤譯還有。如,2016年全國卷Ⅰ質疑第7(2)題:翻譯“蘇軾嘗從容責公亮不能救正,世譏其持祿固寵云”。其標答為“蘇軾曾從容地責備公亮不能糾正弊端,世人譏諷他保持祿位加固寵幸”。學生指出:這是一個病句,“他”指代不明,“加固”一詞缺少賓語的中心詞。學生還指正:“救正”在詞義學層面上不會是“糾正”的意思,而是“拯救正道”之義。評分原則是:能直譯,就不要意譯;能直譯的,如果意譯了,通常不給分或少給分?!熬日币庾g為“糾正弊病”,或也說得通。但根據(jù)“一字一譯”的直譯原則,這就是錯的。
質疑2017年全國卷Ⅰ第3題:要求“根據(jù)原文內容”,選出“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此題的標答為B項,因為官方并沒有提供詳盡的解答過程,只有這么一個結論,所以不置評判(此說明,不再重申,下同)。
然而,我任教的兩個班,學生大都選擇了C項(問了其它班,也是如此),其理由是:相關信息的原文是就代際公平而言,地球上的自然資源在代際分配問題上應實現(xiàn)代際共享,“公平原則應以滿足人的基本需求作為首要目標,每個人都有義務將自己的‘碳足跡控制在合理范圍之內”,而C項是“只有每個人都控制‘碳足跡,從而實現(xiàn)了代際共享,才能避免‘生態(tài)赤字”。顯然,原文主要信息都是就“公平原則”而言。而標答“只有……從而……”是第一步推導,但無原文的依據(jù);“從而……才能……”,這是第二步推導,與原文相符;但“只有……才能……”的第一步已經(jīng)錯了,故整個選項C的邏輯推導也就錯了。衡水中學的“教科書”——《精準高考:高考二輪復習》也認為“官方標答”是錯誤的,給出的理由是:“從而實現(xiàn)了代際共享”與原文“地球上的自然資源在代際分配問題上應實現(xiàn)代際共享”不符。看來,“吾道不孤”。
質疑2016年全國卷Ⅱ第3題D項:“現(xiàn)代小說的發(fā)展加劇了故事在小說中的衰變”是能在文中找到依據(jù)的,但是“與此同時,隨著現(xiàn)代傳媒的不斷發(fā)展,傳統(tǒng)故事講述方式也可能消亡”,于文無據(jù),“現(xiàn)代傳媒”與“傳統(tǒng)故事講述方式”不存在因果聯(lián)系。更為吊詭的是,“現(xiàn)代傳媒”這個關鍵詞根本就沒有在考試閱讀材料中出現(xiàn)過!你讓一個中學生怎么去“推斷”?命題者竟然如此設置“陷阱”,誘使幾百萬考生往“火坑”里跳。我的“準高考”學生,100%都認為這個D項的推斷是絕對錯的,但標答說:D項是絕對正確的。
我可以認可“標答”,因為命題者讀的是整篇《塞壬的歌聲》,全文是闡述了“現(xiàn)代傳媒”與“傳統(tǒng)故事講述方式”關系的。然而,考生讀到的是“斷章取義”的片段。如果《塞壬的歌聲》是經(jīng)典,考生沒讀,導致做錯題目,那是活該。
質疑2017年全國卷Ⅱ第8題E項:標答判斷E項是正確的。然而衡水中學的“教科書”認為它是錯誤的,理由確切:E項相關內容在材料二的第三段,其中只說“《生活垃圾分類制度實施方案》,給出我國推進垃圾分類的總體路線圖”,并無具體內容的說明,“具有重要的新聞價值,受到主流媒體關注”主觀臆斷,所以此項錯誤。又,標答斷定C項是錯的,而衡水中學認為C是正確的。為衡水中學這種勇氣點贊!
質疑2017年全國卷Ⅱ第11題(此題要求選出“不正確的一項”)A、D兩項。A:“下車,古代可以指新任官吏就職,后來又常用‘下車伊始表示官吏初到任所?!泵}者將A設置為“正確”選項,其實,A是錯誤的。“下車伊始”是指新官上任。吏不存在“履新”,因為吏不在“官”的編制里,沒“品”,究其身份,就是本地的老百姓,是官府中的“服役人員”,與衙役、更夫、捕快、獄卒之類并無實質的區(qū)別。
再看D:“京師,古代指國家的都城,《三國演義》中就經(jīng)常提到‘京師,現(xiàn)代泛指首都?!薄洞呵锕騻鳌罚骸熬熣吆危刻熳又右?。京者何?大也。師者何?眾也。天子之居,必以眾大之辭言之。”可見是指古時國家的首都,現(xiàn)代有哪個國家的首都被稱為“京師”的?命題者竟然把這樣的常識設置為“正確”選項,可害苦了莘莘學子!
不止是全國卷出現(xiàn)了以上的類似問題,其他省市自主命題的試卷也不時“鬧笑話”,更何況海量的高考模擬試卷!在我的教學過程中,我常常因為“標答”的問題而被學生反駁得瞠目結舌。為了避免此類出糗,絕大多數(shù)老師并不給予學生討論、思考的時間,即便有學生質疑“標答”,也是以權威壓制住學生,久而久之,學生也就成了“沉默的大多數(shù)”,進而善于思考的學生也“在沉默中滅亡”了。其實,語文課從高一開始就逐漸走向邊緣化了,因為學科信度有了嚴重危機。
[作者通聯(lián):江西上饒市萬年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