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皓
我有一些奇怪的習慣:手機凌亂的屏幕上,總是同時顯示著工作地與家鄉(xiāng)兩個時間;出差的行李箱里,也習慣放上一件不同季節(jié)的衣裳;日歷上春節(jié)的那幾天,被紅筆畫了大大的圓圈,安靜地掛在墻上。
逆時的鐘
“小聲點,娃兒都睡了?!?/p>
我與妻子視頻的時候,十有八九是這句開場白。
從世界地圖上看,我工作的這個小島和家在經(jīng)度上處于一條直線,可是我的時鐘卻往后撥慢了一個半小時。
沒錯,我下午一點從昆明坐飛機飛往曼德勒,經(jīng)過一個小時的飛行之后,到達曼德勒的時間是12點30分。我將回到半個小時前,如果快一點的話,沒準我能吃上兩頓午餐。
第一次到緬甸的時候,看到手機上反轉(zhuǎn)的時間,頭一遭出國的我立馬用極其微弱的網(wǎng)絡信號發(fā)了朋友圈,嘚瑟一下這件奇妙的事情,頗有一番“秦時明月漢時關”的感覺。不過沒過幾天,短短1個多小時的時差,變成了一件很糟心的事情。
早上起床,給妻子撥過去視頻電話,收獲的都是及時掛斷再附上留言:9點過,在開會。
中午下班時,發(fā)出去的信息都是在我準備午休的時候,得到回復:剛起床,去上班了。
等到夕陽西下的時候,家人不是出門飯后散步,就是準備哄孩子睡覺了,等到我鍛煉或者巡檢回來時,國內(nèi)已經(jīng)快到凌晨了。
漸漸地,我習慣了早上6點微信的問候,上午11點看看家里午餐做了什么菜,下午5點半聽著新聞聯(lián)播的聲音響起,晚上7點半和孩子道一聲晚安。
為了遷就我的工作時間,原來早睡早起的妻子開始習慣忙碌一天后,在夜深人靜之時,小心地依偎在孩子身邊,點亮臺燈和我視頻通話。
這樣的作息時間陪伴我度過了日復一日,年復一年。隨著工程逐漸推進,這座小小的島嶼從原始荒蕪到井然有序,仿佛只是彈指間。我記得每一個工程節(jié)點后,妻子都在視頻里對我說:“今天新聞說你們通氣了!”“今天的新聞看到你們通油了!”“今天新聞里看到你們小島的鏡頭了!”
原本一個無名小島,因為我,也成了她牽掛的地方。
然而,有時候新聞里那些平時我們根本不會在意的國外簡報,卻成了她最擔心的事情。從緬北武裝沖突,到若開邦難民危機,再到時不時發(fā)生的空難、沉船等等事故,原本發(fā)生在和自己不相關國度的事情,因為我,都變得息息相關。
有一年,臺風登陸,緬甸西南部遭遇強降雨,對于國人來說只是一條在電視屏幕下方滾動而過的短新聞,而對于島上同事們的家人,對于幾天聯(lián)系不到我的妻子來說,卻是字數(shù)越短越覺得可怕。
面對幾十年不遇的臺風和強降雨,我和同事們要深入到?jīng)]有信號的山區(qū)巡護和加固設施。在滂沱大雨中,雨幕彌漫的密林里,疲憊不堪的我只有眼前的泥水和工作,暫時把家人的擔心放到了一邊。
當臺風散去,從現(xiàn)場搶險結束,回到宿舍接上網(wǎng)絡信號時,看到手機里密密麻麻的未接視頻,那都是幾千公里外妻子無聲的守護。那一晚,整個宿舍樓里都是同事們和家人視頻、語音的聲音,有和孩子的嬉戲,有和父母的傾訴,更多的是和愛人的呢喃。這一群剛剛從搶險現(xiàn)場歸來的漢子,這個時候都像小孩子一樣對著手機或哭或笑。
朋友們總是調(diào)侃我們,說我們過著打卡報到式生活,可是我們挺過來了。其中的喜怒哀樂、酸甜苦辣,只有經(jīng)歷著不同距離、氣候甚至時間的我們才能懂。那一通視頻電話,不僅是通往幾千公里外的愛人,更是通向90分鐘前的自己。
緬甸時間傍晚6點半,北京時間晚上8點。
“親愛的,今天過得怎么樣?”
逆飛的雁
“娃娃,莫中暑了哦?!?/p>
出發(fā)前,母親又專門給我說了一遍。她總是忘記我那邊的季節(jié)。
從悶熱潮濕的川渝盆地到祖國云南邊陲,地圖上那短短的1000多公里,可以從炎夏穿越回到初春。我就像逆飛的大雁一樣,一路向南,跨越了季節(jié)來到祖國邊陲。
我所在的這座邊境小站,是中緬油氣管道國內(nèi)段的起點,它的另一端連接著祖國四大能源進口通道之一。中東、非洲滿載而來的船舶不用再取道馬六甲海峽,在緬甸南海岸卸下原油,和安達曼海出產(chǎn)的天然氣并行跨過千山萬水,穿越緬甸,跨過國門,回到祖國。這個邊陲小鎮(zhèn)也因此熱鬧起來。
管道的建成,不僅僅帶來了更多的工作崗位,更是讓天然氣這一清潔能源走進了千家萬戶。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推進,中緬油氣管道吹響了序章的集結號,大瑞鐵路、中緬鐵路、國際貿(mào)易中心紛至沓來,曾經(jīng)閉塞的邊陲小鎮(zhèn),已變成重要能源貨物資本的中轉(zhuǎn)港。
從市區(qū)坐車回到站上,第一件事就是打開行李箱,把里面的衣服取出來掛好。母親年齡一天天變大,也開始犯起迷糊。雖然我不止一次幫她在手機上設定好家鄉(xiāng)和當?shù)氐奶鞖?,但是每次出發(fā),我都要從箱子里面掏出她為我精心準備卻不合時節(jié)的衣服。
“媽,我們這邊這個時候還要穿長袖,晚上還有點冷,你怎么給我裝短褲短袖哦?我不能晚上出門都穿紅工服啊。”看著一箱子略顯幼稚的短褲短袖,我實在哭笑不得。
“我想到這邊5月份都熱了,沒想到你那邊晚上還那么涼……”
聽著母親小心翼翼的話語,剛剛還略顯無奈的心情一下變得沉重起來。原來無所不能的母親,在歲月面前也已變得力不從心。
大學畢業(yè)后,在回到父母身邊還是扎根邊陲的抉擇中,我選擇了后者。那時候可能只是叛逆作祟,但當我真正來到邊境之時,當我和來自祖國五湖四海的建設者一起投入到工作當中之時,我感受到了身上的責任和擔當??粗緟^(qū)廠房拔地而起,管道巨龍蜿蜒而過,放空火炬點燃第一方天然氣,計量口流出第一滴中東原油,我更能理解“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這句話的含義。我在這里看著現(xiàn)場每一天的變化,就像母親看著幼時的我,一天天成長,一天天變化,從無到有,從小到大。
“要得,媽!這邊也還是熱,正好可以穿薄衣服了?!彼季w萬千的我趕快安慰一下母親,免得她過于自責。
“你在外頭一定要注意身體,不要操心我和你爸,我們身體還好得很。在那邊好好工作,選擇了就不要后悔。剛剛你爸還在念一句詩,叫啥子‘敢叫換新天……只要你認準的就去做。經(jīng)常給我們視頻電話,我們也就放心了。”
掛斷電話,看著窗外被夕陽染黃的站場,感到一絲寒意的我披上紅工服,低吟出剛才母親沒有念出來的那句詩,那句她想對我說的心里話:“為有犧牲多壯志,敢叫日月?lián)Q新天。”
逆水的舟
“爸爸,今年你又不在家過年嗎?”
記不清這是孩子第幾次問我這個問題。
我站在熙熙攘攘的火車站前,面前是背著大包小包回家過年的人,廣場上演著一幕幕重逢的歡樂頌或悲傷的送別戲。無數(shù)人在擁抱,在告別,在用濃厚的家鄉(xiāng)話互致新年的問候。
這座城市在春節(jié)前夕充滿了團聚和歡樂。
我低頭看到孩子稚嫩的眼眸充滿了不舍和期望。再抬頭看看來送別的妻子,眼里也是充滿了失望。
是啊,今天離除夕只有幾天了,我和家人站在熱鬧的廣場上顯得格格不入——擁擠的出站閘口和冷清的進站入口,仿佛是兩個通往不同世界的大門。和背著鼓鼓行囊的歸人不同,我的小箱子里只有家人為我做好的香腸、臘肉,還有那幾套熨燙整潔的紅色工服。
我記不清這是第幾個沒有和家人一起過的春節(jié)了。之前管道建設期,工期緊任務重,我作為黨員必須堅守現(xiàn)場。那個春節(jié),寒風中坐在站外村頭信號塔下,用手機看春晚,和還在襁褓里咿呀學語的孩子視頻,在陣陣鞭炮聲中我收獲了孩子哼唧的第一聲爸爸。那一刻,我看到了所有努力的方向。后來,管道正式投入運行,作為國家大動脈,新設備、新工藝紛至沓來,為了春節(jié)期間輸氣保供任務,我和同事放棄團聚,主動留在站上,巡檢在工藝區(qū),值守在站控室。
遠處村莊的爆竹聲準時響起。這一次,孩子已經(jīng)會在手機的另一端清晰地喊“爸爸你在哪兒”“爸爸快回來”,我卻不知如何作答,只能告訴他,爸爸在很遠很遠的地方,為了好多好多人可以在家暖和地看著電視吃著熱飯,所以不能回家。我雖然看到孩子似懂非懂地點點頭,但是我也看到了鏡頭那邊父母和妻子對我的不解,更多的則是怨嗔。我答應家人,下個春節(jié)一定回來,一定和家人圍坐在飯桌前吃一頓團圓飯。
但是,我知道,這一刻我又食言了。
當我把除夕前準備回站上的消息告訴家人時,我甚至閉上眼不敢去看他們的反應。父親顫抖著用手指著我的鼻子,半晌沒有說一個字,孩子哭著抱著我的腿,被妻子抱著進了臥室。一聲沉重的關門聲,我仿佛被世界拋棄,耳邊只有父親的嘆息、房門后孩子的抽泣,還有廚房里明顯加重了的母親切菜的聲音。
飯桌上,一家人相對無言。
“今年站上新分配了幾名大學畢業(yè)生?!蔽掖蚱屏顺聊?,“我是老員工,又是黨員,年輕人這半年都認認真真跟著我學習,挺不容易,我想讓他們回去過個年團聚一下,放松放松……”
“咣!”父親把酒杯重重地砸在飯桌上,打斷了我的解釋。
“哎呀,過年過節(jié)的,一家人不要生氣?!蹦赣H趕快起來安撫快要爆發(fā)的父親,拉著他離開了飯桌。妻子只是低著頭吃著眼前的飯菜,而孩子也愣愣地看著眼前這一幕,不敢作聲。
一場離別前的團圓飯,就這樣不歡而散。
翌日,離別出門之時,父親陰沉著臉把我送到車站,不肯下車送我,但我的行李箱里已經(jīng)塞滿了他連夜取下切好的香腸、臘肉,而母親則一邊勸著父親,一邊囑托我要照顧好身體。
妻子和孩子一起送我到了廣場,一路無語,只是拉著的手攥得更緊了。我知道這是不舍的抗議,也是無聲的支持。
在熙熙攘攘的出站人流中,我仿佛一葉逆水而行的扁舟,裝滿了對家庭未盡的責任。是家人無聲卻有力的支持,讓我能夠逆流而上,邁出腳步,去往另一處需要責任的地方。
我低著頭,聽到背后孩子的抽泣,心里是那一句不敢保證的話:“明年,明年我一定回家過年!”
寫完自己的故事后,我抬起頭,好像又聽到了遙遠的馬德島油輪入港的汽笛聲,聽到汽車碾過碎石路到邊境小站的喇叭聲。它們是祖國的聲聲召喚,也是家庭的親情呼喚。
這是我的故事,也不僅僅是我的故事,同樣是千千萬萬石油管道人的故事。從冰天雪地的林海雪原到酷熱難耐的熱帶雨林,從高樓林立的都市城郭到渺無人煙的戈壁沙漠,不論是在神州大地,還是在友好鄰邦,只要是能源大動脈經(jīng)過的地方,時時刻刻都發(fā)生著這樣的故事。
正是無數(shù)個石油管道人的奉獻,讓新中國70華誕來臨之際擁有了初具規(guī)模的管道輸送網(wǎng),以他們的責任和擔當保障著能源動脈的安全運行,把溫暖和光明送到千家萬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