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洋
夕陽西下,晚風漸起。烏蟒河緩緩而流。
河對岸靜泊著水泥船,岸上還是底矮的小茅棚,它們的主人還是艄公何大伯嗎?
何大伯是給了我第二次生命的人。當年我和母親去外婆家,搭的就是他的船。我和同在船幫上玩鬧的孩子都落水了。何大伯跳下水,救起了我,另一個孩子卻讓急流永遠地卷走了。那是他自己的孩子小駒兒呀……
何大伯,今天我看你來了。
可是,我卻怕何大伯認出我來。
一個老者走出了小茅棚,望望對岸。船過來了。是何大伯!我的心突突地跳起來。
他老了,背彎了,頭發(fā)、胡子全白了。兩只眼睛失去了神采,表情是那樣的漠然。深深的愧疚壓著我的心,假如他的駒兒不被急流卷走,假如他的第二個兒子還在他身邊……
何大伯看了我一眼,扭過頭,說了聲:“上船吧,同志?!?/p>
難道他不認識我了?我工作了,成了一名年輕的法官。已有9年未來看他了。不認識也好,哦,不,也許怪我沒先叫他,可是……
上了船,見他只是搖槳,默不作聲,我打破了沉默,說:“今天沒什么風浪嘛,老人家?!薄坝酗L浪也不怕,撐船的怕什么風浪?”聲音沙啞,卻帶著當年的豪氣。
船到河心,夕陽已落,河水一片混沌。
“這比以前混多了?!蔽艺f。
“清也好,混也好,只要有船,就能渡人?!焙哟蟛舆^我的話,眼睛卻不看我,只是搖槳。
“還要有像您這樣的老艄公才行啊?!蔽艺f。
“不行,老嘍。再干6年,我的小兒子白龍回來啦,就交給他。”
他說得那樣平靜,我的心卻提上了嗓子眼,不敢看他。
船到岸邊,我身上沒零錢,只好掏出一張百元鈔給他。
“怎么,用大票子嚇我?”他露出一絲笑意。他邊點錢邊說:“現(xiàn)在我煙酒都斷了。等兒子回來,我想買條新船?!?/p>
“買條新船好啊?!蔽艺f。
“只是,我看,光靠我這條船不行啊。”何大伯嘆了口氣:“別看我老了,也還看得清。你看,有些伢兒整天不務正業(yè),偷吃扒拿,就是不上過日子這條船;有的當干部的,不但不吃苦在前,還多吃多占,坑害老百姓,不給政府撐好船。最叫我憋氣的是要受到法辦,讓他們吃點苦,受點教育,家里還護著,請客送禮,替他們開脫。要我說,沒有政府這條大船,老百姓的一河清水就讓他們攪渾了,遲早把他們自己給嗆死?!?/p>
我邊聽邊點頭。何大伯,你或許不知道,你的小兒子白龍的案子就是我判的啊。20年前,你為了救我失去了大子駒兒,可是后來,我卻沒給你的小兒子白龍留一點情面……
“哦,你看,天不早了,快回去吧,我這人瞎啰唆?!?/p>
我百感交集地下了船。回望對岸又有人朝河邊走來,我突然有一個想法,復又上船,“老人家,我想幫你擺一次渡?!?/p>
老人疑惑地看了我一眼。
我抓過竹篙,直向岸邊。
一雙手,一雙厚實、溫暖的手緊緊地捂住了我拿竹篙的手。
我扭頭看他,他卻側臉,目光投向了遠方浩渺蒼茫的水面,嘴中囁嚅著什么……
良久,他才轉身,老淚縱橫,那雙手把我的手捂得更緊了:“你……你……哦,同志,要給老百姓做條好船啊?!?/p>
我哽咽著點頭,再也控制不住內心的情感,我把頭埋在他的肩上:“大伯,您叫我一聲兒子吧!”
(選自《兒童文學》2010年第12期)
1.下列對小說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小說開頭的環(huán)境描寫,既交代了故事發(fā)生的時間、地點,又烘托了凄涼的氛圍,奠定了悲涼基調,預示著故事的悲劇性。
B.故事講到何大伯是自己的救命恩人,何大伯為了救“我”,卻失去了自己親生骨肉,“我”心懷感激,也為故事埋下了伏筆。
C.“再干6年,我的小兒子白龍回來啦,就交給他。”這句話既寫出了何大伯的期盼,也照應了下文“我”判的白龍的案子。
D.小說中的主人公何大伯,作為為他人擺渡的一個艄公,一生飽經風霜,一身正氣,晚年仍堅強并對人生充滿希望。
2.結合上下文,賞析文中畫線的語段。
答:
3.“我”在小說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請簡要分析。
答:
(參考答案見本期2、7版中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