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少威
自從“90后”的袁隆平先生獲頒共和國勛章之后,罵他的人頓時就少了。
之前批評乃至“糟踐”老先生的人大體上有兩種。一種是打著什么派的旗號,自以為合法代理“群眾利益”,說雜交水稻其實就是轉(zhuǎn)基因,故而袁隆平是在毒害中國人;另一種是還沒有高大上到有個什么派,就是些熱衷是非的庸人,有的是閑工夫盯著人瞧,一有機會就罵,比如袁隆平摸了一下豪車,就被“罵到飛起來”。
突然間,干瘦老者袁隆平后面站了個壯漢,義正辭嚴的人們就全都散了,洗洗睡了。
庸人是不值一駁的,因為駁不過來。袁隆平不能動買豪車的心思,但換一個場合換一個對象,同樣是這些人,又會說錢是人家掙的,怎么花是人家的自由。真正堪憂的是那些說雜交水稻是轉(zhuǎn)基因、袁隆平毒害中國人的人??茖W問題且不討論,究竟怎樣才是毒害中國人呢?
黑格爾說中國無歷史,大概的意思就是沒有進步,不過是朝代的同質(zhì)化更迭循環(huán)而已。他不夠了解中國,但也不無道理。政治革命,只是推翻政權(quán)取而代之,沒有改造社會,自有物證的商朝以來,一直到辛亥革命,中國歷史的確就是政治革命循環(huán)的歷史。
為什么會頻繁動蕩?歸根到底,就是因為饑餓。中國的草木是全世界存活最艱難但也是最偉大的草木,因為草根、樹皮常常被吃盡。每一次成功與不成功的政治革命,都與饑餓有關(guān)。
商末、漢末、唐末、明末,被稱為歷史上的四次小冰河期,小冰河期的意思是氣候太冷,作物難以生長,人們沒飯吃。所以這四次小冰河期都對應著慘烈的政治革命,前三次,人口減少80%,最后一次,即明末清初,人口減半,少折損一些,是因為玉米、紅薯、土豆等抗寒作物在此之前傳入了中國。
這些人讓中國徹底擺脫了“馬爾薩斯陷阱”,袁隆平接受央視采訪的時候就自信地表示,過去那種餓死很多人的情形永遠不會出現(xiàn)了。
除了這四次小冰河期,大大小小的農(nóng)民戰(zhàn)爭與改朝換代,每一次都會給史書加入一句話:“赤地千里,餓殍遍野,人相食。”這樣的記錄,從堯舜時代到清朝,一共有113次。我們引以為豪的漢唐時代恰恰是最集中的,兩漢有15次,唐朝有20次,唐末農(nóng)民起義,黃巢的軍糧一度主要是人肉。
一位知名學者講課時,曾經(jīng)梳理過歷史上的戰(zhàn)爭、動亂帶來的死亡數(shù)字,很有人文情懷,可惜最后卻感嘆了一句:有什么深仇大恨?
昧于現(xiàn)象。歷史上的殘殺,不是因為仇恨,而是因為饑餓—沒有飯吃,揭竿起義,起來搶他人的飯吃??傊谀菢拥臍q月,總要有人被糧食不足所消滅,與其等著被消滅,不如消滅別人。
1949年新中國成立時,時任美國國務卿艾奇遜曾預言:中國人口眾多,歷代政府包括國民黨政府都沒有解決中國人的吃飯問題,這是他們失敗的原因。同樣,共產(chǎn)黨政權(quán)也解決不了中國人的吃飯問題,它必然會因此而垮臺。這大概是中國崩潰論的鼻祖。
數(shù)十年后,中國人宣告,以占世界不足9%的土地,養(yǎng)活21%的人口。這主要因為社會變革帶來的生產(chǎn)關(guān)系變革,從而推動了生產(chǎn)力發(fā)展,而在這樣高度概括性的敘述當中,隱藏著的就是袁隆平這樣的科學家傾注畢生心血的研究與實踐。當然,做出卓越貢獻的農(nóng)業(yè)科學家不止袁隆平一個,僅育種一個領(lǐng)域就有無數(shù)人在努力,還有農(nóng)藥、化肥、機械的不斷改進。這些人讓中國徹底擺脫了“馬爾薩斯陷阱”,袁隆平接受央視采訪的時候就自信地表示,過去那種餓死很多人的情形永遠不會出現(xiàn)了。挨餓問題解決了,同時為工業(yè)化提供了剩余支持,國家方能強盛,才不再挨打。
且不說什么“有了英雄而不知道珍惜的民族很可悲”了,端起碗吃飯,至少不能放下筷子罵袁隆平。你還活著,還能罵人,很可能與他有關(guā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