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彥博
對外經(jīng)濟貿易大學附屬中學 北京 100102
隨著社會經(jīng)濟的發(fā)展和物質消費水平的提高,我國城市生活垃圾產(chǎn)生量迅速增長,不僅使環(huán)境問題日益突出,也造成一定程度地資源浪費[1]。目前,我國的生活垃圾處理遵循減量化、資源化和無害化原則,但生活垃圾的統(tǒng)一收集給后續(xù)的處理帶來了很大的困難。為了減輕環(huán)境惡化速度和重新利用資源,生活垃圾分類回收迫在眉睫。不同人群對垃圾分類回收的認知程度存在差異,但較少的研究關注到這個問題,基于此,本研究對北京市朝陽區(qū)207位群眾進行了問卷調查,旨在分析不同特征人群對垃圾分類認知的差異性[2-4]。
本研究調查問卷包括紙質調查問卷和網(wǎng)絡調查問卷,共計207份,其中,紙質調查問卷6份,網(wǎng)絡調查問卷201份。
本研究調查問卷207份中,男性76人,占36.71%,女性131人,占63.29%;年齡結構方面,17歲及以下114人,占55.07%,18-25歲12人,占5.8%,26-35歲18人,占8.7%,36-45歲29人,占14.01%,46-55歲28人,占13.53%,56歲及以上6人,占2.9%;文化程度方面,初中及以下6人,占2.9%,高中119人,占57.49%,大學本科64人,占30.92%,研究生及以上18人,占8.7%;戶籍方面,77.78%的人擁有北京戶籍;居住時間方面,高達95.03%的人居住時長超過10年。表1為調查對象人口學特征統(tǒng)計。
表1 調查對象人口學特征
圖1和表2為不同年齡段人群對生活垃圾分類認知的基本情況。從圖1可以看出,大部分調查對象都已經(jīng)知曉北京將要開展強制生活垃圾分類,其中,年齡段55歲及以上的人群知曉率最低為83%。大部分調查對象認為需要增設裝修建筑垃圾投放點,其中,年齡段在26-36歲,46-55歲的人群最高,這與該年齡段人群購房和裝修需求有關。按垃圾箱標識投放垃圾率整體達到70%,其中年齡在36-45歲的人群相對最低。不同年齡段人群在接受旅館經(jīng)營單位不得主動向消費者提供客房一次性日用品的比率有較明顯差異,其中,18-25歲的人群接受程度最低為42%,36-45歲的人群接受程度較高為86%。接受餐飲服務提供者和餐飲配送服務提供者不得主動向消費者提供一次性筷子、調羹等餐具的比率整體比例在60%以上,接受程度整體隨年齡增加而增加。支持生活垃圾分類的獎勵機制和懲罰機制的人群各占50%,其中,55歲及以上的人群更傾向于實施垃圾分類效果較好者會受到政府獎勵。
從表2可以看出,在獲取生活垃圾分類信息來源方面,不同年齡段人群存在差異。生活垃圾分類的信息從朋友圈話題討論和新聞報道獲取在年齡較小與較大者占比較小,從社區(qū)海報宣傳獲取隨年齡增大而增加,從朋友交流獲取整體呈隨年齡增大而減少。
圖1 不同年齡段人群對生活垃圾分類認知的基本情況
表2 不同年齡段人群對生活垃圾分類認知的基本情況
圖2和表3為不同文化程度人群對生活垃圾分類認知的基本情況。從圖2可以看出,知曉北京將要開展強制生活垃圾分類的比例隨文化程度升高而升高,其中,文化程度為研究生及以上的人群知曉率最高為100%。認為需要增設裝修建筑垃圾投放點的比率不同文化程度有較小的差異。按垃圾箱標識投放垃圾率隨文化程度的增高整體呈現(xiàn)上升趨勢。不同文化程度的人群接受旅館經(jīng)營單位不得主動向消費者提供客房一次性日用品的比率有較明顯差異,其中,文化程度為高中的人群接受程度最低為59%。不同文化程度的人群接受餐飲服務提供者和餐飲配送服務提供者不得主動向消費者提供一次性筷子、調羹等餐具的比率有較明顯差異,其中,文化程度為高中的人群接受程度最低為65%,這可能與該年齡段人群習慣于之前商家主動提供一次性消費品的生活經(jīng)歷有關。對于實施生活垃圾分類程度高低的獎懲措施,隨文化程度升高,傾向于獎勵機制的比率增加。
從表3可以看出,在獲取生活垃圾分類信息來源方面,朋友圈話題討論和新聞報道呈現(xiàn)隨文化程度增加而比重增加的趨勢,文化程度越高,對社區(qū)海報的宣傳的關注度越高。
圖2 不同文化程度人群對生活垃圾分類認知的基本情況
表3 不同文化程度人群對生活垃圾分類認知的基本情況
圖3和表4為不同居住時長人群對生活垃圾分類認知的基本情況。從圖3可以看出,居住時間在2年及以下的人群知曉北京將要開展強制生活垃圾分類的比例最小為50%。調查對象認為需要增設裝修建筑垃圾投放點的比率整體較高。按垃圾箱標識投放垃圾率隨居住時間變長而下降。接受旅館經(jīng)營單位不得主動向消費者提供客房一次性日用品的比率隨居住時間變長而下降。接受餐飲服務提供者和餐飲配送服務提供者不得主動向消費者提供一次性筷子、調羹等餐具的比率隨居住時間變長而下降。居住時長2年及以下和10年及以上者更偏向于實施垃圾分類效果較好者會受到政府獎勵,居住時長5年左右者更傾向于不實施垃圾分類會有懲罰。
從表4可以看出,在獲取生活垃圾分類信息來源方面,生活垃圾分類的信息從朋友圈話題討論獲取在居住時間10年及以上的人群占比較少,新聞報道和朋友交流獲取在居住時間10年及以上者占比較多,從社區(qū)海報宣傳獲取在居住時間2年及以下者占比較多。
圖3 不同居住時長人群對生活垃圾分類認知的基本情況
表4 不同居住時長人群對生活垃圾分類認知的基本情況
圖4 不同特征人群生活垃圾分類認知相關性分析
圖4為不同特征人群生活垃圾分類認知相關性分析,計算不同特征人群對生活垃圾分類認知的相關系數(shù),選擇0.8作為強相關的臨界值,選擇“*”作為顯著性標識。
從圖4可以看出,年齡為17歲及以下的人群與18-25歲的人群的相關系數(shù)較高,原因為同屬于一代人,具有相似的生活經(jīng)歷,年齡為17歲及以下的人群,18-25歲的人群與46-55歲的人群相關系數(shù)較高,原因為46-55歲的人群是大多數(shù)17歲及以下的人群和18-25歲的人群的家長,說明家庭是影響生活垃圾分類認知的一個重要因素。年齡為46-55歲的人群與在京居住10年及以上的相關系數(shù)較高,說明該年齡段遷入遷出人口較少。年齡為46-55歲的人群,文化程度為高中的人群和文化程度為大學的人群彼此的相關系數(shù)較高,說明該年齡段人群具有相似的教育經(jīng)歷。
不同年齡,不同文化程度和不同在京居住時間的人群對垃圾分類的認知具有差異性,這種差異性體現(xiàn)在對生活垃圾分類的認知和對生活垃圾分類信息的獲取上。
為了更好的推行垃圾分類回收,建議針對不同年齡的人群采取不同的生活垃圾分類宣傳手段,針對不同文化程度的人群采取不同的生活垃圾分類知識的宣傳,針對不同在京居住時長的人群開展不同的社會活動,使居民生活垃圾分類的意識提高,對生活垃圾分類的責任心增強,達到社會資源合理運用的目的[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