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中心醫(yī)院(450003)許俠
冠心病是一種常發(fā)于中老年人群的心臟疾病,研究表明在進行軀體藥物治療的同時,需更關注患者的心理健康,即采用有效的護理模式來改善患者的心理狀況,引導其正確的行為習慣,使其積極面對病情,以促進疾病的早日康復[1]。本研究旨在探討“雙心護理”模式對于冠心病患者負性情緒的影響?,F(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6年2月~2017年12月期間在我院就診的160例冠心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入選患者臨床病癥符合相關診斷標準。采用隨機數(shù)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80例。對照組男45例,女35例;年齡60~78歲,平均(67.12±3.39)歲。觀察組男42例,女38例;年齡61~80歲,平均(67.87±3.52)歲。兩組基本資料比較差異不顯著(P>0.05),有可比性。
1.2 護理方法 對照組實施常規(guī)護理干預措施,即做好生活護理、病況觀察、醫(yī)囑執(zhí)行、住院宣教等,觀察組在常規(guī)護理基礎上采用“雙心護理”模式,具體措施包括:①根據(jù)患者具體情況實施個性化護理措施,設計針對性護理方案,依據(jù)患者特點基于心理上的關懷和護理,針對性的進行心理疏導。②緊密關注冠心病患者病況具體變化,隨時察覺患者心理細微變化,積極給予心理開解和言語開導。③指導患者家屬積極配合醫(yī)護人員,對患者進行心理開導,多關心,多體貼,調(diào)整不良情緒。同時提醒家屬應避免由于自身情緒過度緊張而給患者造成的精神壓力。④定期對冠心病患者及家屬進行相關知識的普及,用簡單易懂的言語去解釋冠心病的相關知識并取得患者信任,建立良好的醫(yī)患關系,鼓勵針對性開導患者。⑤對患者的不良心理進行耐心開導,引導患者積極應對疾病治療,使其始終保持健康良好的心理狀況,并向患者解釋疾病的病因及發(fā)病、藥物治療方法,引導患者建立正確的飲食習慣、適當運動、戒煙、戒酒,通過自我心理調(diào)節(jié)、自我護理達到一定成效。
1.3 觀察指標 焦慮、抑郁情緒:采用SAS評價焦慮情緒,采用4級評分,按照中國常模結(jié)果,若SAS>50分,則患者有抑郁情緒;采用SDS評價抑郁情緒,SDS標準分的分界值為53分,其中53~62分為輕度抑郁,63~72分為中度抑郁,73分以上為重度抑郁[2]。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采用SPSS20.0統(tǒng)計學軟件,計數(shù)資料以百分數(shù)和例數(shù)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焦慮、抑郁情緒 兩組干預前SAS評分、SDS評分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均低于本組干預前,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附表。
附表 兩組干預前后焦慮、抑郁情緒評分對比(分,)
附表 兩組干預前后焦慮、抑郁情緒評分對比(分,)
注:與干預前比較,aP<0.05。
組別 SAS SDS干預前 干預后 干預前 干預后對照組(n=80) 60.17±4.22 58.42±3.35a 62.25±6.62 59.74±5.77a觀察組(n=80) 60.18±4.38 49.12±2.69a 62.29±6.59 50.25±3.21a t 0.015 19.361 0.038 12.855 P 0.988 0.000 0.970 0.000
在“雙心護理”模式下,護理人員通過根據(jù)患者個性采用具體護理措施,緊密關注冠心病患者病況具體變化,指導患者家屬積極配合醫(yī)護人員,創(chuàng)造良好病房環(huán)境,能夠?qū)颊叩男睦頎顟B(tài)進行全面、客觀的評估,通過對其影響因素進行分析,從而采用針對性的護理干預措施,在加強患者心理引導與疏導的同時,引導其樹立正確的疾病認知。此外,針對性護理措施了解患者的擔憂,播放輕松的音樂,并教會其運用腹式呼吸法和集中注意力進行漸進性肌肉放松,對出院患者進行定期電話隨訪、詢問,引導患者區(qū)分疾病與心理壓力造成的身體不適的區(qū)別,更有利于緩解患者的負面心理狀態(tài),從而實現(xiàn)“身心同治”的干預目的。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觀察組在采用雙心護理模式下,兩組病人在干預后SAS評分, SDS評分比干預前均有明顯改善,且觀察組的改善程度明顯高于對照組。
綜上所述,“雙心護理”模式能更為明顯地改善患者的焦慮及抑郁情緒,使患者病情更好、更快恢復,極具臨床推廣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