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 明
腦海中有些舊事往往會莫名地再現,比如今天就想起了一兩樁陳年往事。
想想也是快四十年的光景了,那時我生活在陜南老家。我們家住平房一棟,后坡上斜對著發(fā)小東子的家,他其實比我低一年級,但打小就在一起和泥上樹玩大的。東子的爸爸當過子弟學校的校長,姓黃,人稱黃校長。東子媽媽也是子弟學校的老師,姓劉,化學教得特別好。
也不知是在哪一天,從另外一個嘴欠的小伙伴那里得知,東子不是他爸媽親生的,是管人要的。感覺那時候的小孩都比較單純,現在叫傻,大家都認為孩子哪有不是爹媽親生的,誰都應該是爹媽養(yǎng)的。于是就有嘴更欠的小伙伴直接問東子是不是他爸媽親生的,結果可想而知,東子去問了他爸媽,他爸媽怎么回答他的,咱不得而知。反正是東子爸爸黃校長分別找了我們這幾個孩子的爸媽告知這樣說不好,我們的爸媽自然再警告我們以后絕不能再說此事。
可是后來還是有不知深淺的小伙伴問東子他想不想找親爸親媽,東子卻說黃校長和劉老師就是他的親爸親媽。
我家一棟平房隔著幾門住著王叔和王姨兩口子,他們比我爸媽大幾歲,由于不能生養(yǎng),之前一直養(yǎng)貓數只,而且養(yǎng)得膘肥體壯,毛色油光。后來有人勸他們?yōu)楹尾活I養(yǎng)一個小孩,這樣才算是一個完整的家。也是,那時哪家不是好幾個孩子,沒孩子的家庭堪稱稀缺。于是王家夫婦聽從了鄰人的勸說,真的就領養(yǎng)了一個小閨女,那時王叔王姨已經歲數不小。夫婦二人自然將抱養(yǎng)的小女孩視如己出,奉若掌上明珠,小女孩長得也是人見人愛,十分可人。
若干年后,我考學離開了家鄉(xiāng),直至定居在外省,自然也就少了老家這房左屋后鄰居的信息,只言片語不能準確獲悉這兩家非親生子女的準確情況。
又若干年后,我從母親那里得知,前些年那位愛喝大酒的黃校長已經不在人世,其夫人劉老師本就是一個不愛出門的人,家里家外、買菜做飯都是兒子東子的事兒,如今自己成了家有了孩子的東子一直跟爸媽住在一處,還說東子從來話不多,把劉老師伺候得很好,媽媽說,劉老師真是得了東子這孩子的濟了。
跟我家一棟平房的那個王家閨女也成了家立了業(yè),她先后送走了王叔王姨,媽媽還是說,王家兩口子也是得了這個女孩子的濟了,那閨女真孝順,從沒聽她說過王叔王姨的半句不好的話,更別說那王姨還幾乎是個盲人。
媽媽跟我說,他們都是好孩子,我深以為然。面對天生的與人不同,他們無法選擇,但他們可以選擇如何正確地幸福生活,很簡單,不自棄,不抱怨已有的生活,用真心面對真心,一路走下去,就會一路灑滿陽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