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圣午睡
在女兒小學二年級時,有一天,女兒的好朋友E興奮地告訴小伙伴:我終于找到我喜歡的課了!原來,E到了報興趣班的年紀,父母送她嘗試了足球、繪畫、音樂、體操等諸多項目,但每次她覺得沒意思就中途退出了,直到有天,她愛上了跆拳道,從此就堅持了下來。這是很多美國普通家長對于孩子興趣課的態(tài)度:純粹當興趣。別說是跆拳道,就是昂貴的鋼琴私教課,也可以抱著這樣無所謂放棄的態(tài)度去學。
但在我們?nèi)A人家長看來,老美的做法,簡直就是往水里扔錢。中國家長多半會清晰規(guī)劃孩子的興趣班,比如常常會給孩子選擇有清晰成績指標的項目。一旦選好了,孩子也能接受,就會盡量一步步往高水平方向發(fā)展。這樣,一來是希望培養(yǎng)個特長出來,有助于上大學;二來是覺得,既然練,就要像個樣子。
對于“小學是孩子應該盡情玩耍的時候”的觀點,華人家長的評價是:這都是美國工薪階層的做法,中產(chǎn)或精英階層也是像我們?nèi)A人一樣,從小對孩子抓得嚴。
這話對嗎?也對,也不對。我女兒去過老美開的芭蕾舞教室,很多家長比較富裕。那里的課程也有級別,每升高一級,就要上更多的課,這點的確跟華人興趣班比較相似。讓我發(fā)現(xiàn)不同的是公共匯演,很多成年人的角色,居然都是學生家長客串的,原來家長本身就是芭蕾舞愛好者,具有相當不錯的水平。
在社會上,很多針對孩子們開設的貴族運動也是如此,比如高爾夫、馬術之類,常常是因為家里一直就有學這類運動的傳統(tǒng),每個孩子到了年齡就會去學,并且父母水平不錯也熱愛,自然也會給孩子積極的指導和高標準的要求。在這種背景下,不少體育文藝高手提起童年上興趣班的經(jīng)歷,很少有咬牙切齒的受罪感。
站在這個角度看,華人孩子興趣班上得比較痛苦,就能理解了——很多華人父母兒時沒有條件去追求生計以外的音樂、馬術、芭蕾等興趣,引導孩子就有點使不上力,有時就得靠“壓迫”這種看著不太人性化的手段。
這樣做,也不是完全不可取,因為無論體育還是藝術,長久的訓練都是對孩子耐力、持久力的培養(yǎng)。前兩年,在美國備受爭議的華人虎媽蔡美兒接受采訪時就提過,很多任由孩子興趣自由發(fā)展的家長,都很羨慕她的兩個在強壓之下長年訓練鋼琴、小提琴的女兒的藝術造詣。但是,逼得太緊也會崩盤,后來蔡美兒的二女兒就大鬧了一場,放棄了小提琴,改為練網(wǎng)球,但小提琴訓練中所獲取的毅力,讓她在球場的表現(xiàn)令教練贊嘆不已。
話說回來,等到這一代“被迫上興趣班”的孩子長大,他們對興趣班的態(tài)度會更輕松一點吧。如果家長是個見識愛好多,還有能力有毅力把某些運動、藝術項目,變成潤物細無聲的家庭教育的一部分的玩家,那TA本身,就是孩子最好的興趣班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