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金濤 盧艷敏
(衡水學院生命科學學院 河北 衡水 053000)
水螅為腔腸動物門水螅綱的代表動物,生活在淡水中,常見于清澈、水草豐富的池沼中[1,2]。水螅身體為圓柱狀,一般個體小,長度約為1 cm,需要借助于顯微鏡進行觀察,通常以基盤吸附于水草或其他物體上,也可漂浮生活,當遇到刺激時身體可縮為一團。水螅分布范圍較廣,容易采集、培養(yǎng),繁殖速度快,形態(tài)結構易于觀察,因此在動物學教學中常作為實驗材料,用于了解此類動物的基本結構,另外水螅也被用于科學研究來探討動物再生及衰老的問題。
在自然環(huán)境中,水螅常捕食水蚤等小型甲殼動物,在水螅研究中多以水蚤和豐年蟲幼蟲為食物[3,4],由于豐年蟲卵價格低廉,孵化簡單,喂食水螅出芽率高,種群增長迅速,并能保證食物供應的連續(xù)性[5],因此本研究以豐年蟲幼蟲培養(yǎng)水螅,探討了喂食頻率對水螅種群增長的影響,旨在為實驗室大規(guī)模培養(yǎng)水螅提供最佳的喂食次數,為教學和科研中水螅的培養(yǎng)提供參考資料。
1.1 試驗材料。試驗用水螅原種購自山東媵州,在室內(溫度25℃左右)進行單體培養(yǎng),建立單克隆無性繁殖系。
1.2 試驗方法。挑選個頭均勻且無芽體的水螅30條,分為三組(每組10條),置于三個培養(yǎng)皿中,在室溫條件下進行培養(yǎng),喂食頻率分別為1 d 1次、2 d 1次、3 d 1次。培養(yǎng)液為放置3~5 d的自來水,每個皿中放置60 ml的水螅培養(yǎng)液。上午8:00喂食豐年蟲1次,喂食半小時后,更換新鮮的培養(yǎng)液;喂食之前記錄水螅及芽體的數量;試驗共進行15 d。
1.3 數據處理。采用Excel對試驗數據進行處理分析。水螅種群瞬時增長率采用公式r=(lnNt-lnN0)/t進行計算。N0為水螅的起始種群密度,Nt為培養(yǎng)t天后水螅的種群密度,t為培養(yǎng)持續(xù)時間。
圖1 喂食頻率對水螅種群密度的影響
2.1 喂食頻率對水螅種群密度的影響。不同喂食頻率對水螅種群密度的影響如圖1所示。水螅在培養(yǎng)的第2 d開始出現芽體,每天喂食的水螅在第3 d芽體與母體出現分離;隔天喂食的水螅在培養(yǎng)的第5 d芽體與母體出現分離;隔兩天喂食的水螅在培養(yǎng)的第6 d芽體與母體出現分離。在培養(yǎng)3~15 d,喂食間隔時間越短,水螅種群密度越大。每天喂食的水螅種群密度最大,明顯高于隔天喂食和隔兩天喂食的水螅;隔天喂食與隔兩天喂食水螅的種群密度差異不明顯。
2.2 喂食頻率對水螅瞬時增長率的影響。不同喂食頻率對水螅種群瞬時增長率的影響如圖2所示。從圖2可以看出,在喂養(yǎng)3~15 d,每天喂食的水螅種群瞬時增長率最高,明顯高于隔天喂食和隔兩天喂食的水螅;隔天喂食與隔兩天喂食水螅的種群瞬時增長率差異不明顯。每天喂食的水螅,培養(yǎng)到第5 d,水螅種群瞬時增長率達到最高值(0.23),然后隨著培養(yǎng)時間的延長呈下降趨勢;隔天喂食組在培養(yǎng)到第5 d,水螅種群瞬時增長率達到最高值(0.05),隨后呈下降趨勢;隔兩天喂食組在培養(yǎng)到第6 d,水螅種群瞬時增長率達到最高值(0.04),隨后呈下降趨勢。
圖2 喂食頻率對水螅種群瞬時增長率的影響
喂食頻率對水螅種群密度及種群瞬時增長率有明顯的影響,獲取充足食物的水螅可以在體內儲備較多的能量,從而提高無性繁殖速度,促進芽體的產生、生長、以及與母體的脫離,有利于種群的增長[6]。試驗結果表明,水螅的生長和出芽生殖受喂食頻率的影響,每天喂食能使水螅數量短時間內快速增多,滿足進一步試驗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