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王桂珍 圖_劉昌海
出生于60年代的我們,雖未經(jīng)歷建國初期的崢嶸歲月,卻對改革開放、強國筑夢的時代變遷、家國面貌的改變感觸良多。從童年時的奢侈夢到新時代的中國夢,這不僅是時代之夢,更是祖國強盛、人民幸福的跨越之夢。
女孩對美有著與生俱來的強烈期盼,由于我的童年正處在物質(zhì)極度匱乏時期,那時擁有一雙涼鞋便成了我童年的一個奢侈夢。
童年夏天,大人為雙搶,在高溫的稻田里揮汗如雨;孩子們則赤著腳瘋跑在田野山間,雖有些酸澀,但更多的是樂趣和無邪。
到了讀書的年齡,學校的集體生活讓我對衣著穿戴表現(xiàn)出強烈的渴望。記得班上一個同學穿了一雙淡紅色的涼鞋,我圍著她轉(zhuǎn)了好幾圈,眼睛都沒離開過。說實話,當時我還不知道它叫涼鞋,只覺得太好看了、太美了!做夢都想有這樣一雙美鞋,可家里能提供的只有母親做的布鞋。如果夏天穿壞了,天一冷就沒得穿,因此整個夏天都是赤腳走天涯。
雖生長在經(jīng)濟貧困時代,好在我不缺愛。父母種了一棵桃樹,收獲時有上千斤的產(chǎn)量,于是每年夏天他們都會重復著“等桃子熟了、賣了后,看有沒有多余的錢給你買雙涼鞋”。可是一家人的吃、穿、用都巴望著這棵桃樹,可想而知,父母的許諾終究是一個許諾。直到我告別童年,那雙涼鞋永遠“涼”在父母的許諾中!
送走了缺吃少穿的童年,迎來的是并不富裕的青春時代。
80年代初期,如同一個久病的人拖著虛弱的身子,還沒有完全恢復原氣。那時的人企盼的便是有個鐵飯碗,成為“國家人”,解決吃飯穿衣問題,過上溫飽日子。數(shù)載寒窗后,我走出了那個生養(yǎng)我的偏遠鄉(xiāng)村,成為一名人民教師,也擁有了一個幸福的家。此時的我在別人的眼里可謂有事業(yè),有家庭。正值青春年華的我盡情享受著來自各方的稱贊,收獲事業(yè)田畦里那份果實,培育著一批又一批芬芳桃李,享受著精神上的大餐。
“人生路上磨礪多”,父母掛在嘴上的話在我這里不久便得到印證。一家四口蝸居在二十幾個平方的集體宿舍,沒有固定的廚房,做飯用的炭爐放在走道上,切菜時用的是平時能夠隨意搬動的椅子。家家戶戶早起第一件事,就是將炭爐提到風口上,對著風生火,有時煙嗆得人淚流滿面。室內(nèi),一張布簾分開兩床,兒女在內(nèi),我們在外。隨著兒女的成長,這樣的居住格局已不能滿足生活需要了??赡菚r每月工資不到百元的收入只能勉強度日,現(xiàn)代化的家用電器對普通家庭來說簡直是個傳奇,多數(shù)家庭難得一見黑白電視機,更別說帶彩的了。在微薄的收入里一年能省下百兒八十的家庭,那一定是足夠強大或者足夠節(jié)省。像我們這樣上有老下有小的家庭不可能有結(jié)余、有存款,那時要讓兒女各自擁有自己的單獨住處,毫不夸張地說真是比登天還難!阿Q精神在現(xiàn)實的困境面前也不得不渺小起來。好在出于對子女的負責任和對生活的不放棄,我一直相信困難只是暫時的,終有彩虹滿天的時候。掙一處安身之所,成為激發(fā)我們奮進的青春夢。
祖國70年風雨歷程,滄桑巨變。
管道煤氣走進萬戶千家,黑煙染天的炭爐已不存在;高清的數(shù)字化設備代替老舊的留聲唱片;“嫦娥奔月”從神話變成“嫦娥五號”赴月約會吳剛;低矮的小房灰飛跡滅,抬眼可見的高樓鱗次櫛比;石板小橋成為旅游景區(qū)的景點,橫跨天塹巨海的港珠澳大橋、跨內(nèi)陸湖泊斜拉橋、西藏通麥的“四隧兩橋”讓天險成通途;“南海二號”成為不老的傳奇;“華龍一號”展示科技的神力;高速磁懸浮車、無人駕駛地鐵、懸崖觀光電梯、運—20鯤鵬、殲—20戰(zhàn)斗機、藍鯨2號等都成為“大國神器”。
回看走過的路,對比今天的日子,我們幸福滿滿。如今,我們已擁有了寬敞明亮的家,過上了物質(zhì)富足、精神充裕的好生活。黨中央將“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確定為奮斗目標時,我們的奮斗方向更加明確。生逢盛世的我們將會盡全力,與祖國人民一道,為國強家富不斷努力,在實現(xiàn)中國夢的路上,永遠不停歇。
夢隨景生,不同時代的夢承載著不同的需求,印證著不同時代的情景變化。夢是時代的寫照,是生活的再現(xiàn),亦是社會發(fā)展的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