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星野 崔晶 柳菲絮
1949年10月1日,隨著毛澤東主席在北京天安門城樓上的一聲莊嚴宣告,一個嶄新的人民共和國巍然屹立在世界東方。在全國最先獲得翻身解放的黑土地,也由此開始了新的奮斗征程。
七十載流金歲月,記錄下了黑土地上民生的一幕幕滄桑巨變;七十載輝煌征程,映照出龍江人民不懈開創(chuàng)美好明天的壯志雄心。衣食住行,民生之基。七十年來,與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民生畫卷精彩紛呈,實實在在的獲得感使人民群眾的幸福指數不斷上升。正如《我們的生活充滿陽光》中那句歌詞所言:幸福的花兒心中開放……
霓裳輕舞,羽衣耀目,T臺上模特們如蝴蝶般穿梭往來,T臺下觀眾的掌聲和相機按下的快門聲不斷響起——1月12日,2019哈爾濱時裝周在西城紅場上盛裝綻放,來自30個國家和地區(qū)的國際知名服裝品牌亮相黑龍江。
中國服裝設計師協會主席張慶輝在開幕式致辭中說:“哈爾濱時裝周已成為中國服裝產業(yè)最具創(chuàng)新精神和引領能力的行業(yè)盛會。”這句話,不僅道出了哈爾濱時裝周在業(yè)界的地位與價值,更道出了龍江人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追求。而黑土地擁有屬于自己的知名時裝周,也證明了龍江人在穿著上已進入“時尚”行列。
新中國成立之初,在這個冬季漫長的高寒地區(qū),對于黑土地上的人們來說,對衣著的最大需求還處于滿足“蔽體保暖”階段。隨著國家經濟建設的不斷發(fā)展、人民物質生活的不斷改善,對衣著的需求不再滿足于“蔽體保暖”,而是逐漸上升到追求美觀的精神層面。
國家“一五”計劃(1953年到1957年)期間,隨著百余個重大項目在龍江的落地,許多蘇聯專家來到黑龍江參加援建工作。他們在帶來專業(yè)技術的同時,也在生活觀念、生活方式包括穿著服飾上,對黑龍江人特別是城市居民產生了很大影響,列寧裝、布拉吉成為城市的流行服裝。20世紀五六十年代,隨著北大荒的開發(fā)建設,12萬復轉官兵、54萬城市知青相繼踏上這片黑土地,軍旅風格的服裝遍布城鄉(xiāng),成為一種時尚。20世紀70年代中后期,隨著化工、紡織工業(yè)的興起,色彩鮮艷的腈綸運動服、質地優(yōu)良的迪卡中山裝成為人們追逐的新寵。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隨著改革開放帶來的政策變化、觀念變化,以哈爾濱地下商業(yè)街為龍頭的服裝城及個體工商戶,成為黑龍江省引領時尚的先行者——他們密切關注國內外服裝流行趨勢,從廣東、福建、浙江等東南沿海地區(qū)批發(fā)服裝類生活用品,再向省內市縣乃至俄羅斯轉手批發(fā),極大地滿足并豐富了城鄉(xiāng)群眾對衣著功能的雙重需要。
進入21世紀,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趕時髦”一詞已不能概括龍江人的穿著特點,多元文化帶來的生活觀念變化,不但令年輕人大膽追求穿著個性,就連老年人也紛紛加入這一行列,遍布城鄉(xiāng)的地下商業(yè)街、品牌專賣店、互聯網購物等多元化渠道,讓個性化購衣成為一種快樂的享受,讓“想穿什么就穿什么”的夢想成為現實。
據有關部門統(tǒng)計,1952年,黑龍江省穿著類商品零售額約為2.73億元,到2018年,全省服裝鞋帽紡織類商品零售額達到303.2億元。從“有得穿”躍升到“穿得美”,說明龍江人的消費水平和審美能力有了質的提升,也從一個側面展現了龍江人的精氣神。
走進蘭西縣蘭西鎮(zhèn)向陽村農民王維軍的溫室大棚,一架架黃瓜秧生機盎然、長勢喜人。王維軍正忙著采摘黃瓜,準備送到城里銷售?!半m說黃瓜價格比一般的菜要貴一塊多,但還是供不應求。”據王維軍介紹,全鎮(zhèn)的溫室大棚有一千七八百座。
近幾年,蘭西縣把發(fā)展棚菜產業(yè)作為新型種植模式,不斷優(yōu)化棚室蔬菜的種植結構,既豐富了百姓的餐桌,又充實了菜農的口袋。
蘭西縣的變化并不是個例,在全省各市(地)、縣(區(qū)),一大批標準化蔬菜生產示范基地相繼建成,事關百姓日常生活基本需要的“菜籃子工程”成績斐然。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新中國成立之初,由于當時生產物資的極度匱乏,在相當長的一段歷史時期,“吃飽”成為城鄉(xiāng)群眾在飲食上最現實的追求。從20紀50年代的窩窩頭等粗糧雜菜,到60年代初困難時期令人印象深刻的“瓜菜代”,到70年代時“買豬肉要買肥膘”的無奈,再到改革開放之后糧蔬品種的日益豐富,食物給龍江人留下了太多的記憶。
北大荒博物館原館長趙國春在一篇文章中回憶:“四十年前,北大荒在飲食方面和全國其他地方差不多,但要比偏遠農村好多了。主食以饅頭為主,比較單一,要想吃點兒大米,得用白面去附近的農村換。副食就是白菜、土豆、蘿卜‘老三樣。當年墾區(qū)流行這樣一首民謠:‘兵團戰(zhàn)士愛喝湯,從九三,到趙光,一直喝到建三江。早上喝湯迎朝陽,中午喝湯暖洋洋,晚上喝湯半夜忙?!?/p>
作為全國最大的商品糧基地,黑龍江在滿足城鄉(xiāng)群眾飲食基本需要方面,可以說近水樓臺、捷足先登。當“吃飽”不再成為問題,龍江人的飲食觀念又率先發(fā)生質變,以北大荒品牌為代表的綠色食品成為廣大消費者的最愛,天然、綠色、無污染、非轉基因等品質成為最新的飲食符號。黑龍江省綠色食品國家抽檢合格率多年穩(wěn)定在99%以上,龍江米、龍江奶、龍江肉、龍江油成為家喻戶曉的優(yōu)質安全農產品的代名詞。
作為黑龍江省支柱產業(yè)的綠色食品產業(yè),經過七十年來的培育發(fā)展,目前擁有33個中國馳名商標、20個中華老字號和80個中國地理標志產品;綠色、有機、無公害和農產品地理標志產品認證數量達到10 807個,占全國總數的11.8%。
1956年,黑龍江省食用商品零售額約為0.56億元,如今,這個數字已經難以計數。據業(yè)內人士估算,2018年黑龍江省食用類商品零售總額大概是1956年的七八百倍。
2019年6月18日,省委書記張慶偉同志深入哈爾濱市道外區(qū)樺樹二期棚改項目現場和道外區(qū)東棵街、道里區(qū)民橋街棚戶區(qū)進行調研,并主持召開專題辦公會議,對哈爾濱市棚改工作提出要求,緊盯最需要關心的人群,集中力量打好哈爾濱市棚改攻堅戰(zhàn),確保三年內消滅主城區(qū)內棚戶區(qū)。
作為老工業(yè)基地城市,哈爾濱市棚戶區(qū)數量多、面積大、條件差、欠賬多。哈爾濱市委、市政府聚焦解決基本群眾特別是中低收入群眾的住房困難問題,大力推進棚戶區(qū)改造,2008年至2018年,共完成199個成片棚戶區(qū)改造項目,占地面積2200萬平方米,改造各類房屋1298萬平方米,涉及居民18.3萬戶。
哈爾濱市棚戶區(qū)改造的成績,只是全省城鎮(zhèn)棚戶區(qū)改造的一個縮影。
近年來,結合全省脫貧攻堅戰(zhàn),省委、省政府將農村貧困戶危房改造作為重中之重,全力推進,狠抓落實,并將2018年確定為農村危房改造質量安全年。截至2018年9月,全省建檔立卡貧困戶危房改造開工45 272戶,開工率90%……到今年11月底,全省納入國家臺賬管理的75 755戶“四類重點對象”,即建檔立卡貧困戶、低保戶、農村分散供養(yǎng)特困人員(五保戶)和貧困殘疾人家庭的存量危房,將全部改造完成。在過去兩年里,全省完成11.99萬戶建檔立卡貧困戶住房安全保障任務,貧困戶危房改造基本實現全覆蓋。
新中國成立初期,除少數城市外,龍江大地上還是以泥草房為主,基于當時的現實,絕大多數城市居民對住房條件的要求,只要有個安身之地就知足了。1952年,黑龍江省人均居住面積僅為3.2平方米。到2012年,全國城鎮(zhèn)人均住房面積為36平方米,而黑龍江省高于全國的人均水平。據人口抽樣調查推算,到2018年年底,全省常住總人口為3773.1萬人,其中城鎮(zhèn)人口2267.6萬人,鄉(xiāng)村人口1505.5萬人。常住人口城鎮(zhèn)化率60.1%。2018年,黑龍江省商品房銷售面積達1913.3萬平方米。
當“居有所安”的夢想逐漸成為現實,“生態(tài)宜居”又成為越來越多城鄉(xiāng)居民家庭的新追求,對醫(yī)療、教育、交通等各種配套環(huán)境的要求,成為購房的重要參考因素,帶“綠地”“湖景”的高層、洋房、別墅又成為“新歡”……
2018年,《黑龍江省農村人居環(huán)境整治三年行動實施方案(2018-2020年)》出臺。省委、省政府明確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立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相適應的農村生活垃圾、污水、廁所糞污等治理體系和村容村貌管護機制。全省90%以上的行政村的生活垃圾得到治理,農村衛(wèi)生廁所普及率達到85%以上,行政村通硬化路率達到100%,全省90%以上村莊實現綠化?;緦崿F村莊環(huán)境干凈整潔有序目標,村民環(huán)境衛(wèi)生意識普遍增強,農村環(huán)境“臟、亂、差”問題有效解決。
龍江城鄉(xiāng)人居環(huán)境改善,已經進入一個提質升級的新時代。
2018年12月25日,伴隨著悠揚的汽笛聲,哈牡高鐵正式開通運營。從此,哈爾濱至牡丹江的運行時間較以往減少了3個多小時。
因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極端的氣候條件,黑龍江省曾被許多人認為與高鐵無緣。然而,在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推動下,哈齊客專僅用6年時間就建成,并完成了在零下30攝氏度的極寒地帶全線高速運行;哈佳高鐵提前投入運行;哈牡高鐵提前投入運行……高鐵,在黑土地上行駛出了龍江加速度,演繹出了龍江新傳奇!
新中國成立之初,黑土地上除了少數城鄉(xiāng)通鐵路和公路外,多數鄉(xiāng)村幾近“無路可走”,只能靠馬車、馬爬犁做代步工具。20世紀60年代,自行車逐漸成為人們近距離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改革開放后,越來越密的交通網鋪設完成,在全省城市四通八達的公交汽車,勾連城鄉(xiāng)、聯通省外的長途汽車,讓出行變得輕松便捷。如今,私家車、共享車、高鐵、地鐵、輪船、飛機等交通工具應有盡有、與日俱增。
有這樣一組數據:黑龍江省1949年時公路通車里程約為6000公里左右,到2018年公路線路里程為16.7萬公里,其中高速公路4511.8公里;1949年時鐵路延展里程為3609公里,到2017年鐵路運營里程為6019.33公里,形成了以哈爾濱為中心向四周輻射,以齊齊哈爾、牡丹江和佳木斯為主要樞紐向周邊延伸,京哈、濱綏、濱洲、濱北——北黑、平齊、哈佳、富西、牡佳等為干線的鐵路網絡;1949年時基本無民航航線,到2018年全省運營航線為340條,坐飛機出行已是百姓尋常事;1949年時所有省內城市無地鐵,到2018年哈爾濱地鐵已開通1號線、3號線,車站21座;1949年時基本無民用汽車,到2018年民用汽車為478.6萬輛……
天涯化咫尺,出行不再難。龍江人的出行進入了“多元化選擇”時代,可以“隨心所欲”,更加自主、方便、靈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