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新時代下,我國以往的社會救助制度已經不能滿足新時代的發(fā)展需求,尋找社會救助制度改革的新發(fā)展方向是我們發(fā)展新時代社會救助制度改革的必然環(huán)節(jié),本文從中國社會救助制度現存在的問題人手,分析了我國社會救助制度的現狀,從社會工作視角對當前的社會救助制度進行系統的考量,并由此提出了完善我國社會救助制度的對策建議。為我國社會救助制度改革提出了新的方向及思路,希望對專業(yè)人士起到一定的參考作用。
關鍵詞:新時代;社會救助制度改革;方向;思路
社會救助是指國家和其他社會主體采取各種措施,向遭受自然災害、喪失勞動能力或者其他低收入家庭的公民提供物質和精神援助,以維持其基本生活。需要并確保他們的最低生活水平。社會救助是我國社會保障的核心內容之一。我國城鄉(xiāng)社會救助制度不斷調整和發(fā)展,制度建設不斷加強,救助范圍不斷擴大,救助內容不斷豐富。我國在很多方面實行了專項救助的保障形式,確保城鄉(xiāng)居民社會救助體系的正常工作。中國的社會救助保障了城鄉(xiāng)弱勢群體的基本生活,為國家的長治久安得以保障,發(fā)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現行醫(yī)療救助制度存在的問題
1.1部分社會成員應得的社會救助權利被變相剝奪。
社會救助是一種選擇性而非普遍性的社會福利制度,因此在實踐中難以避免的尷尬環(huán)節(jié)就是對象的選擇。而事實上,在被救助人員的選擇環(huán)節(jié)存在一些實際困難,而最大的問題就是在選擇被救助人員時,不能保證完全的公平。例如,當一些不負責任的員工對被救助人員進行選擇時,會把社會救助的權利給自己并不符合要求的親朋好友。從而剝奪了社會成員享受社會救助的權利,他們的權利得不到應有的尊重。不僅如此,它還破壞了社會救助的公平原則,損害了社會救助的長遠發(fā)展,在一定程度上還會損害政府的形象。
1.2社會救助形式單一
社會救助通常停止向有需要的人發(fā)放資金和物資,而不考慮不同受助人的需要。不同的家庭其家庭情況都有所不用。例如家庭貧困可能是由于家庭成員患病、孩子數量多、主要勞動力完全或部分喪失勞動能力、失業(yè)、離婚等不同原因造成的。目前,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為主要依據的社會救助制度沒有盡可能多地考慮導致貧困的因素,提供分類救助。如果我們能對救援進行詳細的分類,救援效果將會得到很大的改善的。例如,如果保障低收入家庭兒童的受教育機會,“第二代貧困”的可能性將大大降低。
1.3消極性的救助使人們產生福利依賴
福利依賴是任何社會福利制度中不可回避的問題。福利依賴加重了社會福利制度的負擔,破壞了社會公平和社會道德。與主動社會救助相比,被動社會救助在實施過程中更容易產生福利依賴,因為在被動的社會救助形式中,受助人在接受過程中基本上沒有自主權或選擇權。援助只能被動地接受。毫無疑問,這對希望改變現狀的脆弱群體本已脆弱的信心造成了沉重打擊。目前,中國的社會救助明顯是消極的,會讓很多被救助的人員只想著被他人幫助,而失去了積極進取的動力。
二、完善社會救助制度的對策建議
2.1消除福利依賴
為了揭示普遍平等的概念,為被救對象形成積極的心理暗示,保護被救對象的尊嚴,樹立信心,我們可以將社會救助由“社會救助”轉變?yōu)椤吧鐣ブ?。在整個社會中,社會救助對象和低收入居民,如貧困人口,應改為“服務對象”或“對象”。從而使被救助的人員的心理受到保護,達到激勵被救助人員奮發(fā)圖強的斗志。
2.2加強救助工作人員素質,改善救助缺陷
鑒于基層社會救助工作人員缺乏,建議政府通過招工的形式,在城鄉(xiāng)社會救助崗位上增加大量經過專門培訓的社會工作者。優(yōu)秀的社會工作者應具有社會工作的價值觀,掌握社會工作的一般知識。他能夠依靠這些理論基礎,熟練運用社會工作方法和技能,在專業(yè)價值觀的指導下解決問題。對于選擇性社會援助,家庭調查是確保援助效率和公平的一個非常重要的部分。經濟狀況調查是由許多國家的專業(yè)社會工作者進行的。社會工作者的職業(yè)價值觀將使其尊重申請人的尊嚴,體現人文關懷和社會正義,社會工作者的職業(yè)方法和技能將使其更加科學規(guī)范。工作程序使獲取真實信息更加容易,使社會救助政策的實施更加合理有效,避免了資源浪費。
2.3社會救助形式多樣化發(fā)展
各級現有社會救助工作者應接受社會工作的專業(yè)培訓,使其接受并逐步形成社會工作價值觀,引導其加強自律,掌握社會工作的方法和技能。例如,在自然災害難民救助工作的早期階段,可以通過個案工作進行心理咨詢,幫助他們從心理創(chuàng)傷中恢復過來,重拾對生活的信心。對于不符合條件的申請者,他們也可以使用基于案例的社會工作方法和靈活的溝通技巧來解決情感和情感問題。小組社會工作的方法可以是在有工作能力或部分工作能力的人之間進行小組活動,使小組成員之間形成良好的互動,創(chuàng)造機會讓他們互相交談,互相支持。此外,當下崗工人生活在緊湊的社區(qū)時,可以考慮社區(qū)社會工作方法。
三、結論
社會救助是助人的事業(yè),是保證我國弱勢群體保證正常生活,幫助其燃起對生活希望的偉大的事業(yè),我們要順應時代潮流,對社會救助制度改革提出新的方向和思路。我們要消除福利依賴,加強救助工作人員素質,改善救助存在不公平的現狀,社會救助形式多樣化形式發(fā)展,為不同的家庭提供不同的解決方法。只有完善了社會救助制度,我們的社會環(huán)境才會得到改善,人們的生活才能更加美好。
參考文獻.
[1] 李小曼."我國社會救助制度初探."時代報告:學術版 .(2015):130.Print.
[2] 羅玨."對完善社會醫(yī)療救助制度的探討."衛(wèi)生經濟研究 .11 (2010):45-46.Print.
[3] 王磊,王愛華."社會救助制度問題與對策探討."黨政干部學刊 .09 (2011):54-56.Print.
作者簡介:
王玉蓉,性別:女,出生年(1995-11-13),籍貫(河南省三門峽市),民族(漢),學歷(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社會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