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新一輪大學計算機課堂教學的改革,計算機基礎課堂教學效能有了較為明顯的提升,學生在計算機基礎課堂的參與性和主體性有了較好的體現,大學教師的教學積極性和熱情也明顯高漲,這是一個好的信號,我們每一位大學計算機教師都應該繼續(xù)沿著新教學理念的指引,不斷地推進計算機基礎課堂教學的改革,全面的改進和完善計算機基礎課堂的教學。本文將基于新教學理念,就提升大學計算機基礎課堂教學效能的策略進行分析和闡述。
關鍵詞:新教學理念;大學計算機基礎;教學;探究
新課改孕育了新的教學理念,新的教學理念鍛造了新的教學模式,我們從傳統(tǒng)的教師一言堂到現在的以學生為主體,這顯然是大學計算機課堂教學的一個質的飛躍,大學計算機教師要積極的領會新教學理念的主旨內涵,并在此基礎上不斷地在教學中給予學生展現自我的機會,讓計算機基礎課堂教學在新教學理念的指引下充滿勃勃生機,為學生計算機專業(yè)儲備的提升和計算機綜合素養(yǎng)的形成奠定堅實的基礎。
一、 分層化教學,照顧學生的差異性
大學生的學習能力、計算機知識儲備情況等存在很大的不同,導致學生在計算機基礎課堂的學習中存在較大的差異性,大學計算機教師要積極的重視起這些差異性的存在,并開展分層化的教學,積極的照顧到學生的差異性,讓計算機基礎課堂充滿教師溫馨和人性化的關懷。
例如,在學習“中央處理器”模塊內容時,計算機教師可以開展分層化的教學。其一,分層。計算機教師應當積極地通過課堂評價和學生導員的溝通等多種途徑,全面的了解學生的計算機基礎知識儲備、學生的綜合學習能力,較為準確地將學生進行層次的定位和劃分,為分層教學打好基礎。其二,分層任務布置。計算機教師應該結合每個層次學生的認知能力和認知特點的不同,為其設置分層化的學習任務,如對于基礎薄弱的學生,任務可以設置為:①了解運算器的組成及其工作原理、主要功能;②理解控制器的分類、基本組成和組合邏輯;③了解CPU的作用和性能等,對于學生能力較強的大學生,教師不妨為其設置具有開放性和拓展性的學習任務,以不斷提升大學生的綜合學習能力。其三,分層指導。教師應積極的根據學生特點和任務布置,給予針對性較強的學習指導,讓學生在分層化的教學中不斷地提升學習的自信心。
二、 合作化學習,激發(fā)學生的參與性
合作化學習是讓學生在課堂組成若干個學習小組,對教師布置的探究問題展開研究和討論的一種學習模式,這種教學模式是較為契合新的教學理念的,也可以突出學生學習的主體性、自主性,全面的激發(fā)學生的主人翁意識,自然有助于課堂學習氛圍的濃厚,計算機教師要積極借助合作化學習,全面的帶動學生的參與性。
例如,在學習“存儲器”模塊內容時,計算機教師可以組織開展合作化學習,其一,分組。小組的劃分應該遵循互補性、均衡性及自愿性,也就是將不同性格、學習能力、性別的學生進行靈活性的搭配,實現優(yōu)勢互補,同時要讓每個小組實力相對均衡,并在小組劃分時充分考慮學生的意愿,讓合理的小組劃分為高效的合作學習打好基礎。其二,分配探究問題,探究問題應該具有價值性、概括性與針對性,如:①存儲器有哪些層次;②Cache技術的原理是什么;③主存儲器有什么特點等等,讓具有啟發(fā)性、挑戰(zhàn)性的探究問題不斷的激發(fā)學生的參與熱情和探究欲望。其三,討論。計算機教師要積極的讓每一名大學生參與到對這些問題的討論和解決之中,而教師應做好答疑解惑、維持秩序等工作,確保小組合作學習高效的開展。
三、 多元化評價,補足學生的薄弱處
在新教學理念的指引下,計算機基礎課堂的教學評價由單一式評價轉向多元化的評價,計算機教師要積極在多元化教學評價中激發(fā)學生的參與積極性,不斷的補足學生計算機基礎學習的薄弱環(huán)節(jié)。
例如,在學習了“輸入輸出硬件”模塊知識后,計算機教師可引導開展多元化評價。其一,學生自評。如學生A稱,在學習了本節(jié)課后,其對于總線與接口以及常見的輸入輸出設備有了較為全面的了解,但對于輸入輸出的控制方式了解的還不夠透徹,需要繼續(xù)學習。其二,學生互評。如學生B評價學生A稱,A同學在課堂學習中能夠積極地發(fā)言,表現也比較好,但有時可能會過于活躍,影響到其他學生對計算機基礎學習。其三,教師評價,如對于A同學基本掌握了“輸入輸出硬件”模塊知識內容給予鼓勵,對于其在該模塊的學習中遇到的問題給予積極的分析和解決,并委婉的提醒這位學生要遵守課堂紀律。從而在多元化的教學評價中分析了學生的學習情況,有助于學生開展有針對性地查漏補缺。
四、 總結
總而言之,新的教學理念為大學計算基礎課堂教學帶來了新的活力和生機,計算機教師要積極的對此有一個清晰的認知,并以新課改為主要的契機,不斷地探索和創(chuàng)新大學計算機基礎課堂教學的有效策略,積極地開展分層化教學、合作化學習、多元化評價,全面地照顧到學生的差異性,激發(fā)學生的參與性,補足學生學習的薄弱處,讓大學計算機基礎課堂教學高質又高效,不斷地促進大學生信息素養(yǎng)的形成和鞏固。
參考文獻:
[1]高昱.新形勢下高等院校未來計算機基礎教育發(fā)展研究[J].中國管理信息化,2017,20(7):250-252.
[2]蒲茜.淺析新課改背景下《計算機基礎》課程的考試考核制度改革[J].職業(yè),2010(15):58.
作者簡介:
李曉紅,湖南省邵陽市,邵陽學院信息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