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蘇10區(qū)塊經過近13年的整體開發(fā),已到達開發(fā)后期,剩余氣挖潛逐漸成為目前區(qū)塊開發(fā)工作的重點,為了對區(qū)塊山1段儲集體進行再認識,選取了該區(qū)塊東北部山1段的一個具有代表性的規(guī)模較小的獨立儲集體,通過分析該儲集體地質特征和開發(fā)效果,為下步挖潛措施的制定和實施提供數據支撐。
關鍵詞:剩余氣;曲流河相;采收率
蘇10區(qū)塊于2006年投入大規(guī)模滾動開發(fā),目前已進入開發(fā)后期,已動用儲量405.61億方,占總地質儲量的59.6%,未動用含氣面積325.8km2,儲量豐度較低,僅為0.84億方/km2,為了保持區(qū)塊穩(wěn)產和可持續(xù)性開發(fā),如何科學地開發(fā)這些低豐度儲集體成為了現在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1 地層組合與構造
區(qū)域內主要發(fā)育石盒子組和山西組兩套含氣砂巖,其中石盒子組以“駱駝脖砂巖”之底為其底界,該砂巖的頂部有一層“雜色泥巖”。山西組以“北岔溝砂巖”之底為底界,以“駱駝脖砂巖”之底為頂界,厚度一般80~100m。
根據沉積序列及巖性組合將山西組自下而上分為山2段、山1段。山2段主要是一套三角洲含煤建造,巖性以灰、深灰色或灰褐色中細、粉細砂巖為主,夾黑色泥巖,厚度40~55m。山1段以砂泥巖為主,砂巖主要由中-細粒巖屑砂巖、巖屑質石英砂巖組成,厚度30~50m左右,是本次研究的目的層段。
蘇10區(qū)塊整體位于陜北斜坡北部,受北部伊盟古隆起影響,整個區(qū)塊呈現出一個坡度較緩的北東-南西向單斜構造,區(qū)內均無大型斷層發(fā)育。研究區(qū)位于蘇10區(qū)塊東北部,屬于相對構造高點,區(qū)域內構造自北東向南西逐漸走低,高差僅為20m,構造平緩。
2 儲集體地質儲量
根據生產井的測井解釋結果可知,該區(qū)盒8段雖有較厚的砂巖發(fā)育,但氣層發(fā)育較差,而山1段氣層發(fā)育較好,為該區(qū)的主力層位。例如蘇10-20-49井盒8段砂巖厚度為35.1m,僅有含氣層11.4m;而山1段砂巖厚度為17.3m,其中氣層厚度3.8m,含氣層厚度6.4m。根據完鉆井統計結果,山1段儲集體的平均氣層厚度9.06m,凈產層平均厚度為7.43m,山1段含氣面積4.75km2,天然氣地質儲量4.25億方。
3 研究區(qū)開發(fā)效果分析
研究區(qū)內有生產井9口,其中7口為2019年新井,老井2口,為蘇10-20-49和蘇10-22-52井,其中蘇10-22-52為長關井,只有蘇10-20-49井正常生產,截至2019年6月,該井射開山1-8、盒8-5、6小層共24.6m,該井累產氣2302.69萬方。
3.1 壓力分布和動用面積
根據2019年7口新投產井的測壓數據,目前平均氣藏壓力26.98MPa,與2007年蘇10-20-49井投產時28.77MPa相比僅相差1.79MPa,同時,從平面上看,南北方向壓力分布較為均勻,說明氣藏壓力水平保持較好,蘇10-20-49井的持續(xù)生產還未對整個氣藏的壓力造成過大影響,但從另一方面說明了氣藏的儲層物性較差(平均滲透率K=0.83mD),單井動用面積小,儲量動用情況較差。通過采取與蘇10區(qū)塊已實施壓降試井的相似生產井(蘇10-21-29井)類比,估算出該井的動用面積為0.02km2。
3.2 產量預測與可采儲量計算
雖然蘇10-20-49井為盒8、山1多層合采,但其遞減規(guī)律與蘇10區(qū)塊其他井基本一致,因此可采用這口井的擬合結果對該氣藏的可采儲量進行預測。
對蘇10-20-49井的遞減類型進行了判定,發(fā)現該井日產量曲線具有明顯的兩段式特征,有可能是多層合采造成縱向層間干擾所導致的,也有可能是雙孔雙滲介質所導致的。前半段屬于指數遞減,月遞減率高達6.4%,后半段因為井筒內下柱塞,間歇式生產,幾乎不遞減,所以不符合Arps模型中的任何一種模式。
根據蘇10-20-49井的回歸方程,得出采取柱塞措施前的指數遞減模型:
Log10Q=0.28543-0.002894t
蘇10-19-48井于近期投產,射孔層位為山1-7、8小層,初期產量為2.0萬方/天,將該產量帶入模型中可預測該井的產量,從而得出單井的可采儲量。假設該井廢棄產量為0.1萬方/天,則該井累計產量為530萬方,在不上任何措施的情況下能夠生產45個月。
研究區(qū)域內目前共有生產井9口,除蘇10-20-49井和蘇10-22-52井外,其他各井均按蘇10-19-48的預測產量計算,可得出不采取措施情況下,該氣藏彈性驅階段可采儲量為8480萬方,階段采出程度僅為20.0%。但根據蘇10-20-49井實施柱塞的效果來看,實施柱塞措施后的產量占總累產的62%,延長了8年的氣井生命周期,因此,若所有井都能夠采取相應措施,采收率應該可以達到52.5%。
4 結論
研究區(qū)域氣藏屬透鏡體-巖性封閉低孔低滲低壓砂巖氣藏,開發(fā)難度大,主要表現在:①儲層低孔低滲導致的單井動用面積小,單控儲量低;②氣藏壓力系數低,生產壓差小,地層能量迅速衰竭,導致采收率較低。
該區(qū)域預測單井產量遞減快,不采取相應措施很難收回投資,蘇10-20-49井采取的柱塞措施較為成功,建議區(qū)域內新井投產后及時采取相似措施,延長生產周期,提高采收率。
參考文獻:
[1]魏紅紅等.鄂爾多斯盆地中部石炭系-二疊系沉積特征與儲集條件[J].石油與天然氣地質,1998,19(2):136-141.
作者簡介:
白潤飛(1991- ),男,遼寧盤錦人,本科,工程師,從事油氣田開發(fā)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