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成
每年高考結束后的假期,我都要對三年的教學工作作一點小結。我總在思考幾個問題:高中的基礎年級教學和高三的備考復習,怎么樣能達到最好的結合?高考語文試卷的對閱讀要求的提高,在基礎年級教學中怎么去提升能力?課程改革許多年,課堂模式還是傳統(tǒng)教法?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在基礎年級怎么提升?
一篇篇課文重復講解,毫無新意可言,對老師而言也只是重復的講解內(nèi)容,不能激發(fā)老師教學興趣,尤其是對我們一些年輕的教師。學生也只是機械地接受,他們沒有參與進去,沒有成功的體驗,即使一堂課熱熱鬧鬧,也只是老師早就設計好的棋子,而學生只是棋盤上的子,學生仍然像木偶,自然毫無興趣無樂趣,自然覺得語文課堂枯燥無味。
語文課堂,我認為得要打破傳統(tǒng)語文教學模式,最好讓讓學生“動”起來,在動中求學,在基礎年級教學中提升學生的素養(yǎng)。下面我就前面的教學中總結幾點。
一、創(chuàng)設情境,激活文字,在一定的情境中展開學習
必修二的《荷塘月色》這篇課文,我想可在有月色的晚上(如果有荷花、心里有點煩就更好了)進行,身臨其境地感受大自然之美、感受作者的情感,之后回來先寫一篇類似的作文(寫不出來更好),與課文對比;再來討論文章的語言、意境、情感,就不再是空對空而是實對實了。學生這樣的經(jīng)歷體驗,將終生難忘。又如欣賞朱自清《荷塘月色》第四段:“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彌望的是田田的葉子。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蔽艺垖W生根據(jù)畫中的荷葉或生活中所見,把荷葉與芭蕾舞女組合起來,想像朱自清筆下的荷塘:滿眼繁茂的荷葉,荷葉片片相連;因為出水很高,才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像優(yōu)美典雅的芭蕾舞中的舞女的裙——于是,靜靜的荷塘幻化為動態(tài)的舞臺,舞女們穿著綠色的裙子,翩翩起舞,輕盈的旋轉(zhuǎn)。隨著想像的馳騁,學生們進入到月光籠罩下的荷塘美景中,死的文字變成了活的形象,作品在想像中得到了復活。
閱讀郁達夫的《故都的秋》第四段“北國的槐樹,也是一種能使人聯(lián)想起秋來的點綴。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種落蕊,早晨起來,會鋪得滿地。腳踏上去,聲音也沒有,氣味也沒有,只能感到一點點極微細極柔軟的觸覺……”怎樣激活這段文字呢?我設置了幾個問題:為什么會有“腳踏上去”的動作?作者為什么不說“沒有聲音,沒有氣味”,卻說“聲音也沒有,氣味也沒有”,加了個“也”字,似乎在與另一種情景相比較,而這種情景則是大家所熟悉的,那是一種什么情景?于是學生展開聯(lián)想與想像,調(diào)動以往的生活體驗,回答說:“雪”、“似花非花的雪花”、“雪后觀景”。盡管多數(shù)學生并不認識槐樹,更沒見過秋天槐樹落蕊的情景,但通過想像,卻似乎看到了這樣一幅畫面:秋天的清晨,作者起來打開房門,驚喜地看到院子里槐樹的落蕊鋪了一地,于是就像早上醒來才發(fā)覺夜里靜悄悄地下了一場大雪那樣,懷著欣喜而又好奇的未泯童心,去踏上幾腳,卻發(fā)現(xiàn)“聲音也沒有”,不像踏雪那樣會發(fā)出“吱嘎,吱嘎”的聲響,然后掬起一把,聞一聞,“氣味也沒有”,同雪一樣清爽;一陣掃后,只留下“一條條掃帚的絲紋”,槐花就這么靜悄悄地走了,“一葉落而知天下秋”,一種悲涼彌散開來。通過這種想像,學生走近了作者,走進了作者筆下凄美的意境之中,感受到故都秋的清、靜、悲涼的韻味。
二、專題閱讀,形成體系,鑒賞經(jīng)典名篇
在選擇確定閱讀專題的時候,一方面,從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養(yǎng)出發(fā),著重考慮三維目標中“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這一重要緯度,追求真善美的統(tǒng)一,把培養(yǎng)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真正落實到語文學習中來;另一方面,從教師能力特長、學生實際情況出發(fā),著重考慮校本資源、地方資源的開發(fā)和利用,以有利于師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有利于綜合性學習。——有一點必須強調(diào):教什么永遠比怎么教重要。如講《林黛玉進賈府》,可用一星期4節(jié)課(包括早自習)閱讀(閱讀時盡量提倡輕松閱讀,不要提太多要求,只需劃出描寫人物性格詞句即可)。后期討論:劃出林黛玉進賈府的路線圖,你認為《紅樓夢》真的是我國古代現(xiàn)實主義小說的頂峰作品嗎,你喜歡或者不喜歡小說中的哪些人物,結合全文談談林黛玉、賈寶玉、王熙鳳等人的性格,你認為全文的人物出場安排的好不好?學生通過全面的閱讀能夠感知人物形象,也能更好的結合課文發(fā)言,這樣就達到活躍課堂的目的了。
三、課件制作,力求精美,多種藝術融合
首先是精選或制作美的畫面。視覺是人感知美的最大途徑,美感強烈的圖片直接刺激人的眼睛,把美的信號傳入大腦,從而達到審美愉悅。所以在制作課件時,我們要注意圖片色彩的配置,圖文的和諧,用筆的精細;按鈕的色調(diào)、大小、字體也要與圖片風格相吻合,以保證畫面的整體美。如《景泰藍的制作》課件中,制作者在開始階段展示了幾幅景泰藍的成品圖:在黑色的背景上,景泰藍制品閃著柔和華貴的光澤,緩緩隱現(xiàn)。這讓學生感受到傳統(tǒng)工藝的精髓,受到美的強烈震撼。文字圖片的制作也要講究。文字圖片要能體現(xiàn)出“建筑的美”:注重文字的對稱、整齊或錯落有致。同時應注意文字色彩、字體、大小的變化,避免單調(diào)呆板。其次,應有良好的配音。好的配音能適當處理輕重、緩急、停頓、語氣、韻律等技巧,具有音韻美和藝術穿透力,使具有視覺特征的文學作品立體化,變得鮮活起來。我們在《歸園田居》課件中,用平靜緩慢的語調(diào)、恬淡悠然的基調(diào)、沉穩(wěn)清晰的節(jié)奏朗讀全詩,引導學生感受陶淵明重返田園的愉悅心情,以聲傳情,聲情并茂,達到了韻味無窮的藝術效果。
讓語文與其他藝術形式更好地融合在一起。藝術和文學是相通的,就情感而言,文學講究情感,藝術亦是如此。語文的人文性注定了它時時處處與其他藝術形式緊密地融合在一起,所以語文課堂應該是精彩紛呈的,而不能夠拘泥于一種形式。在語文的課堂中,我們完全可以讓音樂和美術為我所用。在講授《大堰河我的保姆》時,我們是不是能夠播放一兩首有關母親的歌曲,比如閻維文的《母親》,王宏偉的《兒行千里》,在享受音樂的時候,我們的學生是不是會更容易體悟作者的情感并由此理解文章的主旨和內(nèi)涵,是不是更容易解讀《大堰河——我的保姆》,也了解艾青呢;在進行作文講評《細節(jié)描寫》的時候,我們能不能下載一些名人頭像的漫畫,作為一種趣味導入呢?那充滿淡淡哀傷的《秋日私語》,那讓人感動而又心酸的《父親》;那浪漫與悲情并舉的《梁山伯于祝英臺》;那飽含溫柔和神秘的《蒙娜麗莎》是不是都能夠成為我們語文學習中的觸媒呢?是不是都能引發(fā)我們的思考,撥開我們封存已久的心靈呢?我們感動于太多的音樂作品,也震撼于太多的美術作品,《思想者》《父親》《蒙娜麗莎》,汶川地震那些圖片更加直觀的震撼和感動是不是能幫助我們更深刻地理解文學作品中的真善美和假惡丑呢?是不是更能夠幫助我們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呢?
四、輕松作文,重在堅持,積累和實踐相結合
作文是大部分學生頭疼的問題,篇目繁多。我們可以動員每個學生訂一份報刊雜志(每一周或每一月學生有了期盼,實際是對知識的渴求),交叉閱讀,每生每周推薦一篇好文章,并附上理由。其效果不亞于讓學生動手寫一篇。讓學生去關注焦點熱點,采訪有關人士;實地調(diào)查,寫調(diào)查報告;拿上相機,制作電視圖片散文;寫歌詞并演唱;寫辯論稿,或一題多作,自己和自己辯論。我相信這樣長期堅持下去學生的能力會點點積累,最后有一個質(zhì)的飛躍。此外要多鼓勵學生寫作文,所以老師要對學生的作文認真批閱,找出其中的閃光點,多多鼓勵他寫下去,要知道老師的鼓勵是他繼續(xù)寫作的源泉。今年我的一個學生在寫上篇作文前就羞答答的和我說,老師這篇文章我好好的寫,你能不能在班上泛讀下,寫后我看了他的作文還真不錯,就在全班都后,我發(fā)現(xiàn)他在以后的語文學習中積極性也高多了。
總而言之,在基礎年級還是重要體現(xiàn)在閱讀、寫作、欣賞和素養(yǎng)的提升上。如果我們過分強調(diào)預設,把自己當成主角,忽視學生的感受,那么學生的生命靈性將被淹沒在灌輸里,我們應該讓課堂動起來,讓語文活起來,努力讓學生在課堂里實現(xiàn)自己對文本的理解、欣賞和評價,從而實現(xiàn)自我超越,構建屬于自我的知識體系。最后受益的將是學生和我們的語文教學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