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江峰
提問是一種古老而又重要的教學方法,希臘著名的教育家蘇格拉底的“助產(chǎn)”式教學即是以提問為核心,通過問答的方式藝術地引導談話者逐步反思所探討的問題,讓自以為知者知其所不知?,F(xiàn)代的課堂教學中,提問仍是教學的關鍵,教師可以用精心設計的、充滿思想的問題輕輕推進學生的思考、激活學生的想象,不僅讓學生體會到表達自己的成功感,也對自己的思維予以反思。
在教學中幾乎每一位教師都會用到提問這種教學方法。即教師針對自己的教學目的和教學任務,向?qū)W生提出一些問題,要求學生略加思考后回答這中教學方法。那么問題提得是否符合學生的要求,是否拔高了或者簡單了等等都會影響到學生的發(fā)揮。也就是問題的有效性將直接影響學生的思考和教師的課堂效果,同時這還是一個老師教學水平的體現(xiàn)。所以,對于問題的有效性就顯得非常重要,怎樣才能使有效的提問呢?那是需要一定的方法和技巧的。
一、設置有價值的問題
教師設問的內(nèi)容和形式?jīng)Q定著學生思考的方向,絕大多數(shù)情況下,教師提出的問題都是些低水平的、連珠式的記憶性問題,學生通常只需要一兩句話便能回答。真正有價值的問題是教師和學生都想探討的問題,而且能夠在探究問題的過程中,溝通不同主體之間的知識建構。教師應該以促成有意義的對話教學為目標,從廣闊的問題視閾出發(fā)設置開放式的、有邏輯性的系列問題。提問是否有效要根據(jù)所提問題的價值來判斷。如果一個問題設置的時候就沒有價值那它有沒有效就沒有再討論的意義了。
1.設問要具有超越性
我們在平時的教學中會發(fā)現(xiàn)這樣一種情況就是老師所提的問題,學生不用思考就能夠回答出讓老師滿意的答案來,而且還是異口同聲的。是不是真的是學生已經(jīng)學好了呢?肯定不是。我們注意聽,仔細去看就知道老實所設的問題只是讓學生復述課本上的內(nèi)容,只要是有書的學生他們都能夠從書上找到老師所想要的答案,所以說這跟學生的思維發(fā)展以及知識的拓展是沒有任何關系的。真正有效的提問時提出來之后,需要我們的學生進行思考之后才能回答出來的。當然也不是說學生思考幾十分鐘甚至幾天,而是“跳一跳,夠得著”這一種情況。
2.設置開放性的問題
學生對于問題的回答是否具有自己的思考在里面,以及是否具有自己個性化的理解和表述很重要一點,那就是看教師設置了一個怎么樣的問題。我們知道問題通常有兩種,一種就是開放式問題,另一種就是封閉式問題。顧名思義,開放式問題的答案就不唯一需要加入答者自己的理解,而封閉式問題答案就只能是“是”或者“不是”。我們知道對于語文教學而言需要的是我們讀者一個個性化的閱讀,需要的是讀者的感悟和體會。既然是個性化閱讀,是讀者的感悟和體會,那么那就不是簡單的一個“是”或者一個“不是”能夠說清楚的。需要的答者自己的一個闡述。所以在閱讀教學中提問要有效,就應該設置開放性的問題。
3.邏輯性的設問
語文的閱讀教學除了要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以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意義那就是語言思維的訓練。而對于一個人來講他的思維就體現(xiàn)在他的邏輯性上。在語文的閱讀教學中,要使學生的思維得到鍛煉,就必須要設置具有邏輯性的問題。教師在設置問題是要具有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效果。否則的話,那你提出來的問題,學生思考了半天也只是一個個孤立的知識點,不能夠連成一條線。我們都知道,要學生的思維得以發(fā)散,要讓學生的思考能夠進一步老師的問題就很重要了,它能不能夠統(tǒng)領全局,能不能把問題串聯(lián)起來,以及把一個個的知識點串成一個珠鏈,提問就是很重要的。所以教師在語文閱讀教學中要提問有效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
二、構建有效性提問的方法
提問并不僅僅是教師拋出問題,而是一個不斷發(fā)展的教學過程。在動態(tài)的提問過程中,教師要策略性地調(diào)節(jié)提問的發(fā)展,推動學生參與教學對話。
1.鼓勵學生提問
教學活動應該是一個雙向的活動。老師向?qū)W生拋出一個問題目的是要讓學生根據(jù)問題進行思維的訓練,然后完成既定的教學任務。這只能完成老師所要教給學生的任務,然而學生作為一個鮮活的個體來講有著自己的想法,他也需要通過提問的方式來讓老師幫助他達到自己的目的。尤其是在小學的閱讀教學中,學生存在著很多自己的想法甚至是疑惑,此時如果學生自己不說我們教師就很難知道了。所以,在構建有效提問的時候教師必須要把學習的主人這一主要因素考慮進去,那就應該鼓勵學生多提問。
2.仔細傾聽學生的回答,并給予時間耐心等待
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為了趕時間很多時候拋出問題后根本就沒有費學生足夠的時間去思考,有時甚至沒有仔細去傾聽學生的回答。學生的回答直接關系到教師所提的問題是否有效。如果我們把這個標尺都給忽略了,那么我們又怎么去衡量教師所提的問題是否有效呢?所以去仔細傾聽學生的回答就顯得非常重要了。小學生的思維發(fā)展是以形象思維為主。而在閱讀教學中我們很多都要用到抽象思維,學生要用抽象思維來思考問題,所花費的時間相對來說思考的時間就要久一點。所以我們教師不僅要仔細傾聽學生的回答還要給予學生足夠的時間去思考。
3.讓學生自己來證明自己的回答
當老師提出問題之后讓學生來回答,肯定就有一些回答是不符合要求的,這個時候我們在閱讀教學中往往就是在質(zhì)疑。如“是這樣的嗎?”“這樣恰當嗎?”“你怎么會有這樣的體會呢”等等。其實學生這樣說肯定是有自己的理由的,說不定他的理由還是有理有據(jù)的,但是很多時候當我們老師發(fā)出質(zhì)疑的語氣之后,學生就心中沒底了,就覺得自己真的回答錯誤了。老師此時何不多給一點時間讓學生自己來證明自己的回答呢?哪怕他是錯誤的回答。我想當學生通過自己的證明之后一定會發(fā)現(xiàn)問題在哪里,一定會進一步再進行思考的,而這將成為他學習的一大財富。
4.尊重個性化的回答
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要求教師在閱讀教學中要尊重學生的個性化閱讀,要創(chuàng)造個性化閱讀的氛圍。閱讀本來就應該是一個個性化的活動?!耙磺€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閱讀是和我們生活經(jīng)歷、理解能力、自身的素質(zhì)等等一系列的因素息息相關的。不同的人讀同一篇文章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去讀,從不同的角度去理解。也許有的人理解得要深一些,也許有的人理解得要淺一些。但是這都是他們自己的理解,是他們對文本的一個思考和感受。教師沒有理由去否定他們,而是應該去尊重。在尊重的基礎上再去引導學生更深入的理解、感悟、體會。
三、有效提問的方法
1.由點及面的提問
提問的時候教師不應該以來就給學生一個籠統(tǒng)的提問,這樣會使學生“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不知道應該如何下手。就像無頭蒼蠅找不著出路。而是應該從一個點散發(fā)開去,最后形成一個面。當然這個點不能太過細碎。
2.從形象思維到邏輯思維進行提問
小學生既然是以形象思維為主,那么在我們的閱讀教學中提問的時候,就必須關注學生思維發(fā)展的模式,只有這樣我們才能達到自己預期的效果。在形象感知的基礎上再進行邏輯思維學生感覺要容易一點,老師也要輕松一點。
3.由淺入深
課堂提問必須遵循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層層遞進,步步深入,最終達到“跳起來摘桃子”的理想境界。如《索溪峪的“野”》為何說索溪峪是“野”的?首先就要讓學生先找著索溪峪的“野”體現(xiàn)在什么地方?然后才是為何說它是“野”的。這個問題應該是一步一步推進的,是慢慢來的。否則一來就要學生回答為什么要說索溪峪的“野”的話就無形中把問題給拔高了。
教育的責任在于喚醒、激勵和鼓舞,提問的藝術在于促進思維發(fā)展。只有把學生的發(fā)展放在首位,才能煥發(fā)出提問的精彩,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提問的有效性的方法,尤其是在閱讀教學中還需要我們在平時的教學中不停的摸索、總結。
(作者單位:張家港市南沙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