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慧茹 潘心雨 亓雪
摘要:法國丹納的《藝術哲學》明確將地理環(huán)境、種族與時代并列為文學生成“三要素”,由此可見地理環(huán)境對文學創(chuàng)作的重要性,不同地域的自然風光和氣候特點給文人墨客不同的感官體驗,從而催生出風格迥異的文學作品,把地域特色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江浙一帶小河湖泊居多,于是有了“小橋流水人家”的悠閑美好的生活圖景;西北之地“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悲壯蒼涼之下繁衍一片豁達爽朗的西北人家;黃土高原泥沙滿天,“高粱地和土窯洞”是黃河流域中誕生的文學作品中亙古不變的元素;臺灣沿海,多種文化融合發(fā)展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學創(chuàng)作風格。
關鍵詞:地理環(huán)境差異;文學創(chuàng)作;
一、氣候差異造就獨特的南北文學
“杏花春雨江南,駿馬秋風冀北”的清辭麗句形象地概括了兩地基本的自然地理特征——南方草木蔥蘢、清奇瑰麗,北方則土厚水深、雄渾闊大,在這樣有著顯著差異的自然環(huán)境中孕育成長的人文風氣亦因此而各具特色。
江南以南,才子佳人遍出,富庶水鄉(xiāng)著稱。江南多梅雨,冬季的陰沉細雨和陰冷潮濕都是其一大特點。相比北方的干冷,嶺南的濕熱,人體在江南這樣的氣候條件下是非常舒適度的。身體的愉悅平和體現(xiàn)在文學作品中就是“平和閑適”。
江南以北,空氣干燥,秋冬漫長,人們性格多豪爽好飲酒,古時候詩人筆下的詩詞多誕生于觥籌交錯之間,酒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詩人性情和詩詞風格。
山水情人葉千華說:“江南文化是一種意境文化,一種詩情文化,一種畫意文化,一種韻味文化,一種秀美文化。它蘊含在山水花木月夜晨昏之中,在雨露嵐霧中纏綿,有著禪意般的美麗。它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地方文化的杰出代表”。
以《詩經》為代表的北方文學,著重體現(xiàn)了北方文化,特別是中原文化注重農耕的特點。而南方文化卻將注意力集中在原始自然崇拜及神明崇拜上,《離騷》是產生于古代南方文學藝術的代表。在《離騷》中大量描寫了巫術和神靈,反映出南方文化對自然的崇拜遠超于對祖先的崇拜,是我國浪漫主義文學的起源。總的來說,北方文學是現(xiàn)實型的藝術風格,而南方文學則偏重幻想。
二、黃土地孕育不凡的鄉(xiāng)土文化
黃土高原地區(qū)是中國北方和西北地區(qū)的交界處,作為世界上最大的黃土堆積區(qū),氣候較干旱,降水集中,植被稀疏,水土流失嚴重。黃土高原礦產豐富,利于耕作,盆地和河谷農墾歷史悠久,是中國古代文化的搖籃。
改革開放以來,由于黃土高原地區(qū)交通不便,城市化進程緩慢,人們普遍樂于農耕生活。于是在這一片土地是衍生出了一種極具獨特的鄉(xiāng)土文化,幾十來年這種文化深刻地折射出了當?shù)氐娘L土人情。
黃土高原地區(qū)的文學作品平易近人,貼近生活,透著一股濃濃的生活氣,“土炕,土窯洞,白頭巾,嗩吶,腰鼓”等等極具特色的意象融進文學作品里,造就了《紅高粱》、《白鹿原》、《活著》這樣膾炙人口的巨著。
三、西北邊疆獨有的邊塞詩風格
邊塞詩初步發(fā)展于漢魏六朝時代,興盛于隋代,在唐朝進入發(fā)展的黃金時代。漢魏六朝至唐朝,隨著疆域擴大,征戰(zhàn)不斷,士卒赴邊塞抗敵。在西北邊塞惡劣的氣候環(huán)境下,將士和詩人內心愁苦,一邊思念家鄉(xiāng)一邊堅定信念保家衛(wèi)國護守國土,期間出現(xiàn)了高適、岑參、李益、王昌齡等邊塞詩人。
邊塞詩又稱出塞詩,《從軍行》《關山月》《塞下曲》是唐詩當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豐富,藝術性最強的一部分:一些有切身邊塞生活經歷和軍旅生活體驗的作家,以親歷的見聞來寫作;另一些詩人用樂府舊題來進行翻新的創(chuàng)作。初唐四杰之一的駱賓王是初唐寫作邊塞詩較多的詩人,他的邊塞詩歌意境光大蘊意豐富,在刻畫邊塞風光的同時描繪了和邊疆戰(zhàn)士的艱苦生活,抒發(fā)自己殺敵報國,建功立業(yè)的抱負,借詩篇表達邊疆將士思鄉(xiāng)的情思。內容不僅涵蓋了盛唐邊塞詩的大多領域,而且格調高亢。
邊塞地區(qū)惡劣的氣候,風沙漫天,巨大的晝夜溫差給了邊塞詩人不同于江南水鄉(xiāng)溫婉和北方曠達樂觀的感受,從而激發(fā)了詩人的苦悶和豪情,催生了無數(shù)優(yōu)秀的邊塞詩作,那是一個時代的文化明珠,也是一個民族發(fā)展歷程中奇特的一筆。
四、盆地環(huán)多山塑造巴蜀文化
廣義上來說,巴蜀文化就是包括今天四川盆地及其附近地區(qū)以歷史悠久的巴文化和蜀文化為主體的同時,包括域內少數(shù)民族文化,從古到今的地區(qū)文化的匯總。在《漢書·地理志》中就有稱巴蜀“土地肥美,有江水沃野,山林竹木疏食果實之饒”,巴蜀地處盆地四周多山環(huán)繞,山勢險峻多大山大水,交通歷來不發(fā)達,但這里地處西南邊陲,很少受到戰(zhàn)亂滋擾,同時商貿、冶煉行業(yè)盛行,因此巴蜀人向來自足自樂,俗不愁苦。
巴蜀地區(qū)的高山、盆地造就了巴蜀文化的文學藝術,審美對象的豐富性同時促進了藝術創(chuàng)造的多樣性。俗尚游樂是巴蜀人的一大特點,所以巴蜀很早就興起了旅游習俗,到唐宋時期到達了頂峰。
如李白著作之《蜀道難》,“錦城雖云樂,不如早還家”,巴蜀文化中也有不少文化典故“蠶叢”、“魚鳧”、“五丁開山”等;也成就了王勃送送友人去蜀州的“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銘記了李商隱的“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的惆悵,體會到杜甫的“天邊老人歸未得,日暮東臨大江哭。隴右河源不種田,胡騎槍兵入巴蜀”的憂國憂民的情懷,巴蜀的壯麗風景造就了巴蜀文化的豐富多樣。
參考文獻:
[1]費孝通. 鄉(xiāng)土中國[M]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2]劉南威.自然地理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1:548.
[3]李春華.環(huán)境科學原理[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