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第二部 北大荒精神

2019-10-21 08:37
關鍵詞:北大荒農場

?標題

北大荒,是黑龍江松嫩平原、三江平原以及周邊大片荒原地帶的統(tǒng)稱。在這里,嚴寒的冬季長達半年之久,來自西伯利亞的寒流裹挾著漫天飛雪,形成了讓人望而生畏的暴風雪,俗稱“大煙泡”,極端低溫達(攝氏)零下40多度;而到了夏天又酷熱難耐,瘟疫肆虐,野獸成群。然而,大自然又是極其公平的:這里地勢平坦、降水充沛,有著極為肥沃的腐殖質黑土層,是世界著名的三大黑土帶之一,“捏把泥土冒油花,插根筷子就發(fā)芽”。

古往今來,多少統(tǒng)治者和外國侵略者都曾對這片荒蠻而肥沃的土地垂涎艷羨,但最終都化作了黃粱一夢。就連當年日本侵略者的武裝移民,也沒能進入它的腹地進行墾殖。北大荒就像一塊深埋在沼澤里的“璞玉”,等待著敢于開發(fā)它的英雄。

1947年6月,在東北民主聯軍血戰(zhàn)四平之際,時任松江省主席馮仲云委派李在人等來到一面坡,播下了我黨開發(fā)北大荒的第一顆火種。5個月后,參加過延安大生產運動的東北籍戰(zhàn)士周光亞帶隊來到北安,在日偽開拓團的廢墟上創(chuàng)建了通北機械農場,以他為原型的電影《老兵新傳》被廣為傳頌。

1949年10月,當開國大典的禮炮震動世界之際,呂梁山走出的抗日英雄郝光濃,帶領一百多名傷殘戰(zhàn)士在嫩江流域創(chuàng)辦了伊拉哈農場。這位“獨眼硬漢”帶著一群和他一樣鐵骨錚錚的部下,在一窮二白的荒原上開始了艱難創(chuàng)業(yè)。郝光濃在日記中寫道:“茫茫草原,凜冽秋風,扶犁東野,汗珠掛胸。豐衣足食,幸我老農!”

建房急需木材。戰(zhàn)斗功臣汪立國率領戰(zhàn)士闖進大興安嶺原始森林,拖著被子彈炸碎了的殘臂,在齊腰深的積雪里揮斧伐木。戰(zhàn)士們的手腳被凍壞了,虎口震裂了,滴滴鮮血灑落在皚皚白雪上。終于,一根根原木成為支撐伊拉哈農場的棟梁!生產急需農具,特等功臣遲子祥站了出來。曾在戰(zhàn)斗中凍掉了兩個手指和10個腳指甲、身負5處重傷的他,日夜奮戰(zhàn),硬是在簡陋的鐵匠爐里打造出1200多件急需的小農具。傷殘軍人們相互攙扶著,搭配成組進行勞動:雙目失明的挑著擔子,腿部傷殘的負責撿糞和領路。這是怎樣一幅動人心魄的畫面??!縱使這沉寂了千萬年的荒原,也會為這群英雄之師而擊節(jié)慨嘆!

在國家和人民急需糧食的危急時刻,英勇的人民解放軍和復轉官兵們如同人間“巨星”從天而降,他們解甲歸田、化劍為犁,拿出了在戰(zhàn)場上勇往直前、百折不回的勇氣,以千古荒原為紙,以一腔熱血為墨,用智慧和汗水描繪出人類墾荒史上最為英勇雄壯的畫卷。

在短短幾年時間里,戰(zhàn)士們就在松嫩平原上建起100多個農場,有力地支援了前線作戰(zhàn),也為黨領導人民開發(fā)建設北大荒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青山碧水環(huán)繞,黑土藍天相伴。矗立在興凱湖畔的 “王震將軍率師開發(fā)北大荒紀念碑”,寄托著老軍墾戰(zhàn)士們對將軍的思念之情。

同期 ?徐呈獻(八五七農場退休干部):他生前的遺言是:生為人民開荒,死為人民站崗。我有好多戰(zhàn)友也長眠在這片土地上,所以我每年都抽個時間來看看他們,永遠也忘不了他們。

這份真情,來自于對改天換地偉大斗爭的歷史記憶。1954年6月,時任鐵道兵司令員的王震第一次來到北大荒。他抓起一把黑土興奮地說,這土肥得都冒油花了!我要建議中央,把更多的復員軍人留下來興辦農場。很快,開發(fā)南泥灣時的一些老部下,奉命從全國各地會聚北大荒。他們繼續(xù)高舉延安精神和南泥灣精神的旗幟,在這里開始了新的征程。一時間,完達山下,馬達轟鳴,號子震天。一場向荒原要糧的戰(zhàn)役,在廣袤的三江平原拉開了序幕。

當時已任鐵道兵三師代師長的老紅軍黃振榮,在北大荒這個新戰(zhàn)場上依然沖鋒在前。

兩年時間里,黃振榮帶領7000多名官兵開荒50多萬畝,朱德副主席號召全國農墾企業(yè)都要向八五二農場學習。很快,由十二個大型機械化農場組成的鐵道兵農場群,就出現在三江平原上。

同期 ?張樹發(fā)(八五二農場離休干部):拉合房子不防寒,刮著西北風,還往里竄著雪,外面刮著大風,雪還從墻縫竄進去,我們睡覺得戴著狗皮帽子,早晨起來,從胸前到帽子上都是一層白霜。生活條件非常艱苦。沒菜吃,我們就煮黃豆、加咸鹽,喝黃豆湯,喝鹽水,一冬天見不到幾片菜葉。

在早期北大荒的創(chuàng)業(yè)者中流傳著這樣的歌謠:早起三點半,歸來星滿天;啃著凍饃饃,雪花湯就飯;吃苦為人民,樂在苦中間。

這是一個以苦為榮、以苦為樂的年代,是比干勁、比奉獻的年代,也是官兵平等、干群關系特別融洽的年代。

高大鈞,1937年參加紅軍,1945年從延安來到硝煙彌漫、敵情復雜的佳木斯,被任命為第一任市委書記。在剿匪肅奸、建立政權和恢復生產中屢建功勛。1947年他在親手創(chuàng)辦合江水利農場時,把全場僅有的一幢暖房子分給科技人員當宿舍,他自己則和戰(zhàn)士們擠住在地窨子里。高大鈞曾深情地對科技人員說:你們是農場的寶貝疙瘩,只有你們安居樂業(yè)了,咱們農場才有依靠。

同期 ?劉煥高(原五九七農場黨委書記):領導干部你得起帶頭作用,說(干)工作沒有(人)挑工作,分配啥干啥,而且能吃苦。

同期 ?吳金龍(原友誼農場五分場黨委書記):我在連隊當指導員,當支部書記,當了二十年,從五八年到七八年,整整干了二十年,都跟工人一起勞動,同甘共苦同勞動。

住著“馬架子”,開荒“人拉犁”,拓荒者們不畏艱難、一往無前的精神,成為當時鼓舞北大荒人乃至全國人民戰(zhàn)勝困難的一個重要精神支柱。

解甲歸田,革命精神猶在;化劍為犁,犁尖不遜劍鋒。

廣大復轉官兵以戰(zhàn)場上一往無前的氣勢,向莽莽荒原展開了一次又一次的沖鋒;廣大共產黨員率先垂范,掀起了一輪又一輪的競賽熱潮,開荒進度節(jié)節(jié)攀升。許多農場實現了當年開荒當年打糧。在一次慶功會上,王震將軍即席贈給大家一副對聯,上聯是:密虎寶饒,千里沃野變良田;下聯是:完達山下,英雄建國立家園;橫批是:艱苦創(chuàng)業(yè)。

隨著黨中央在東北加快布局,一場規(guī)模空前的軍墾運動迅速展開。1958年春,中共中央《關于發(fā)展軍墾農場的意見》下發(fā)后,來自解放軍三總部、陸海空軍和鐵道兵等部隊的十萬官兵,從祖國的四面八方挺進北大荒三江平原。

這是一個英雄的群體,他們曾為驅逐日寇出生入死,為建立共和國赴湯蹈火。建國后,這些戰(zhàn)功赫赫的功臣們,原本可以按照各自的軍銜享受優(yōu)厚的待遇,過上安逸的生活。但當黨中央開發(fā)北大荒的號角吹響后,他們來不及撣去滿身的征塵,就迅速投入到這個新戰(zhàn)場,并把自己的余生全部獻給了這片黑土地:預七師師長黃家景、炮團政委杜奕、預四師政治部主任劉國英、十團政委劉清海,以及數也數不清的戰(zhàn)斗英雄們都來了。在他們當中,共產黨員就占了一半以上,其中老紅軍、老八路2000多人,參加過解放戰(zhàn)爭和抗美援朝戰(zhàn)爭的55000多人。

電影《渡江偵察記》中偵察英雄的原型王樹功,從未向人提起過自己曾經的輝煌,一直默默地工作在收發(fā)崗位上。后來有人問他,憑你的功勞,怎么還在這兒當收發(fā)員?王樹功平靜地說:無論這個員那個員,我心里始終忘不了自己是個普通的共產黨員!

“壓倒一切困難,而決不被困難所壓倒!”廣大復轉官兵以大無畏精神,與天斗,與地斗,斗出了改天換地的新面貌,斗出了人民軍隊的新形象。1929年入黨的劉海,是參加過井岡山革命斗爭和長征的老紅軍,1955年被授予上校軍銜。1958年他奉命創(chuàng)建了預七師農場,當年就開荒15萬畝,生產糧食130多萬斤。在擔任蘿北農墾分局局長兼黨委書記、縣委書記后,他仍然保持著延安時期艱苦樸素的作風。三年自然災害期間,家里糧食不夠吃,他每年都要買上一千多斤的窩瓜和土豆充饑。他常對身邊的人說:戰(zhàn)爭年代我們經常餓著肚子去打仗,現在有米有面有熱炕頭,可比過去強了千倍萬倍!

在北大荒開發(fā)建設中,像劉海這樣的老革命不在少數。曾任省農墾總局副局長、東北農墾總局局長的王正林,主動放棄城市生活,激情滿懷地投身到友誼農場的建設中。他專門劃出一塊墳塋地,號召大家為農場的發(fā)展奉獻一輩子,死后就埋在這里,并帶頭寫了保證書。王正林率先垂范、披星戴月地奮戰(zhàn)在墾荒一線,帶領職工兩年開荒40萬畝。1980年9月26日,手握鋼筆、正在規(guī)劃新藍圖的王正林,因積勞成疾,倒在了他為之奮斗多年的崗位上,那年他剛過60歲。

在這些拓荒者身上,我們看到了延安老八路的作風,看到了南泥灣精神在北大荒的繼承和發(fā)揚,更看到了中華民族的生機和希望。

不少復轉官兵說,比起那些倒在戰(zhàn)場上的戰(zhàn)友,我們已經很幸運了,還有什么理由去計較個人得失?就是把這把老骨頭都交出去,也決不吝惜!

是啊,有多少為之奮斗了一生的人沒能親眼看到今天的北大荒,就過早地長眠在了這片土地上。北大荒博物館這面“故人墻”上,鐫刻著一萬兩千多個為開發(fā)建設北大荒而英勇犧牲的英烈的名字。這面墻,也向我們講述著一件件如歌如泣的往事。

一日雁窩島,千年北大荒。雁窩島是北大荒開發(fā)建設的一個縮影。這里至今還流傳著任增學“潛水掛鉤”的故事。1957年春播時節(jié),在六臺拖拉機陷進雁窩島沼澤地的危急時刻,共產黨員、復轉軍人任增學主動請纓,冒著生命危險三次扎進冰冷刺骨的泥漿中,終于將絞盤機的掛鉤掛在了拖拉機上,最后暈倒在沼澤地里,差點再也起不來。

同期 任增學生前采訪:我第一次下去也不行,第二次也不行,上來就哆嗦。后來就往我身上擦酒,擦酒也不行,后來第三次下去的時候,當時掛上鉤以后就什么都不知道了。

同期 ?任德英(任增學女兒):他說其實這點事情,都說了半輩子了,沒有什么,叫誰誰都得下去,再說我又是共產黨員。

“做了一點事不值一提!”這是沒有經歷過生死考驗的人們所難以想象的。

北大荒的黑土地,浸染著幾代拓荒者的熱血和汗水,也記載著他們的質樸和忠誠。

每當國家和人民急需糧食時,北大荒人從來都是義無反顧地傾情奉獻:1960年前后,全國陷入了嚴重的饑荒之中。北大荒人節(jié)衣縮食支援災區(qū),不但足額上繳了每年600萬斤的任務糧,還硬是擠出了63萬斤糧食運往災區(qū);2003年SARS病毒瘋狂肆虐,首都糧食告急,接到命令的黑龍江墾區(qū)連續(xù)七天向北京緊急發(fā)運大米,有力緩解了首都的缺糧狀態(tài);2008年,當汶川特大地震襲來時,北大荒墾區(qū)三天就緊急籌集了480萬斤糧食,并捐款2000萬元馳援災區(qū)。

北大荒的開發(fā)建設史,也是一部青年報國史和成才史。半個多世紀以來,一批批有志青年,和著時代的旋律,踏著青春的步伐,在黑土地上揮灑報國激情,在生產實踐中彰顯生機活力。他們以昂揚向上的精神風貌,在北大荒開發(fā)建設史上書寫了新的濃墨重彩的一筆。

配樂 《北大荒人的歌》片段:“第一眼看到了你,愛的熱流就涌出心底。站在莽原上呼喊,北大荒啊我愛你……”

一曲充滿深情、飽含悲壯的《北大荒人的歌》,曾在哈爾濱之夏音樂會和上海世博會上,唱得支邊青年和老知青們熱淚橫流。這首歌,折射出曾經為黑土地奉獻青春的七十多萬熱血青年的豪邁,也唱出了他們對第二故鄉(xiāng)的不舍深情。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在黨中央“到農村去,到邊疆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的號召下,一批批支邊青年和知識青年來到北大荒建功立業(yè),報效國家。1957年,北京青年楊華等人率先舉起了全國第一支志愿墾荒隊的大旗。

同期 ?楊華(北京青年志愿墾荒隊隊長):鶴崗市知道我們沒有房子,他們給了我們一個能住四十多人的帳篷,我們去把這頂帳篷首先支在了荒原上。當時六匹馬拉一個犁杖,我們連這個套怎么拴,怎么把六匹馬合在一起、讓它拉一個犁杖都不會,當地給我們派了兩名技術員。

這些來到北大荒的青年,多數還不到二十歲,小的只有十五六歲。惡劣的環(huán)境和異常艱苦的條件,讓個別青年打起了“退堂鼓”,楊華就咬破手指,用寫“血書”的方式來激勵他們。絕大多數青年不但沒有被困難嚇倒,反而激起了更加高昂的斗志。

“扎根邊疆干革命,廣闊天地煉紅心”,這是當年在知青中最為流行的口號,也是他們工作和生活的寫照。在那個動亂的年代里,幾十萬知識青年在痛苦的磨礪中成長,在理想的追求中成熟。是北大荒廣袤的黑土地,是第一代創(chuàng)業(yè)者的言傳身教,培育了他們樂觀向上、堅韌不拔、不怕犧牲的精神。八五二農場衛(wèi)生員、來自杭州的姑娘孫文珍, 17年里親手接生了一千多個嬰兒,挽救了上百個年輕媽媽的生命,可她自己卻因勞累過度,三次懷孕都流產了,最后因病永遠地留在了這片黑土地上。

“文化大革命”結束后,絕大多數知青都陸續(xù)返城,開啟了人生的新征程。而有的人則選擇留下來,為這片黑土地奉獻終身。她叫劉瑛,14歲那年,在我國第一位女拖拉機手梁軍事跡感染下,極力勸說家人同意,從北京來到北大荒,幾經努力成為我國第一個女收割機手。后來,黨組織送她到大學深造,畢業(yè)后本可留在北京工作,但她不僅自己回到了友誼農場,還把母親和弟弟也接了過來,在這里一干就是46年。

同期 ?劉瑛:我一聽梁軍是中國的女拖拉機手,回來心里就不消停了,給梁軍寫信。梁軍就告訴我有多艱苦多艱苦,小咬、瞎虻、馬架子,喝的溝子水,吃的大 子。當時越艱苦越光榮,咱們沒經過長征,沒經過延安,這(開發(fā)北大荒)得去。

四十多年來,返城的知青們無論貧窮富貴、也不管身在何處,他們始終惦記著這片黑土地,竭盡全力為第二故鄉(xiāng)的發(fā)展出力獻策。

社會在發(fā)展,時代在變遷。北大荒的開發(fā)建設史,同時也是一部科技創(chuàng)新史和跨越發(fā)展史。

“農業(yè)的根本出路在于機械化”,這是偉人毛澤東的著名論斷。從建設第一個大型機械化國營農場,到建成規(guī)模宏大的現代化農場群,北大荒人所走過的每一步,都給我國的大農業(yè)做出了示范。而這個示范,始于1954年的友誼農場。經過60多年的發(fā)展,這個素有“天下第一場”的現代化農場,農業(yè)工人年均產糧6.6萬斤,達到世界領先水平。以前300畝玉米靠人力收割需要半個月,現在一臺200馬力的機器只要3小時就能完成。許多人說,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這是偉人鄧小平的英明論斷,也是北大荒建設現代化大農業(yè)的牢固根基。以友誼農場為代表的現代化農場建設,從一開始就深埋下了科技創(chuàng)新的基因。

在北大荒,有數不完的科技精英,有說不盡的忠誠奉獻。

被譽為“奶牛之父”、親手創(chuàng)建了“完達山”品牌奶粉的張源培,曾在日記中寫道:“真正的生活就是開拓。有堅強的事業(yè)心,人生才顯得充實,精神才有寄托,困難才得以克服,頂峰才可能攀登?!被脑系摹澳蟻硌恪绷杭邹r、馮紫瑯夫婦,40多年里為北大荒奉獻了20多個小麥優(yōu)良品種;還有六十多年醉心研究寒地水稻、被譽為“寒地水稻之父”的徐一戎等專家,都是北大荒璨若星河般科技明星里的杰出代表。70多年里,先后有十多萬名科技工作者在這里揮灑智慧和汗水,紅色基因和科技基因猶如車之兩輪、鳥之雙翼,為北大荒的跨越式發(fā)展提供了強勁動力。

智慧創(chuàng)造奇跡,科技改變生活。進入二十一世紀后,具有現代眼光的北大荒人,又一次把目光瞄向了居于世界前沿的“精準農業(yè)”和物聯網管理系統(tǒng),開始進入了以工廠化、信息化、網絡化為標志的農業(yè)工業(yè)化時代。大水利、大機械、大科技、大合作,北大荒完成了從傳統(tǒng)農業(yè)到現代化大農業(yè)的歷史性突破,再次成為中國農業(yè)先進生產力的典型代表。

2018年金秋,北大荒再傳捷報:全墾區(qū)糧食產量達到了456億斤,連續(xù)15年獲得大豐收。沒有什么比這樣的數字更具說服力了:全體北大荒人人均年產糧突破10萬斤,達到世界先進水平。70年來,北大荒墾區(qū)累計生產糧食7800多億斤,向國家交售商品糧6400億斤,用全國2%的耕地養(yǎng)活了全國9%的人口。據測算,北大荒墾區(qū)每年調出的糧食,可為京津滬渝四個直轄市和解放軍三軍將士提供一年的口糧,有力地維護了國家糧食安全,在全世界挺起了中國脊梁!這也是北大荒人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最好印證。

2016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視察我省時指出,黑龍江墾區(qū)是確保我國糧食安全的壓艙石,要深化國有農墾體制改革,建設現代農業(yè)大基地、大企業(yè)、大產業(yè),努力形成農業(yè)領域的航空母艦。2018年9月25日,正值金秋時節(jié)。習近平總書記再次考察黑龍江。他來到建三江七星農場,站在高處俯瞰一望無垠的萬畝大地號,走進稻田看谷粒、觀成色。

同期 ?習近平總書記:看看呢還是很感慨,北大荒建設到這一步不容易啊,中國人要把飯碗端在自己手里,而且要裝自己的糧食。

如今,“開著小車去種地,駕駛飛機灑農藥,手機遙控育秧棚”,已成為北大荒農民的新時尚。

70年滄桑巨變,曾經的千古荒原已經變成了萬頃良田;70載斗轉星移,曾經英武挺拔的戰(zhàn)士如今已兩鬢飛霜。正是他們,以及一代又一代的拓荒人,鑄就了“艱苦奮斗、勇于開拓、顧全大局、無私奉獻”的北大荒精神,并在70年的繼承和弘揚中成為激勵北大荒人乃至整個中華民族的精神動力,為我們樹起了一座不朽的豐碑!

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繼承下去吧,我們后代的子孫!這是一筆永恒的財產——千秋萬古長新;耕耘下去吧,未來世界的主人!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人間天上難尋!”

愿著名詩人郭小川的這段詩句,永遠鐫刻在北大荒,鐫刻在這片厚重的土地上。

猜你喜歡
北大荒農場
我的開心小農場
Fun on the Farm農場的樂趣
農場假期
北大荒飛防學院建設研究
當延安精神遇見北大荒
農場
從北京到北大荒
北大荒:新航母,再出發(fā)
北大荒的脊梁——《老軍墾》獲獎感言
一號農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