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做個特別的實驗?沒問題!但你可以先看看那些不按常理出牌的實驗,且不說成功與否,光是腦洞大開的構(gòu)想就讓你直呼過癮,說不定還可以從中獲得一些靈感呢。
時間來到了2514年,一群科學家從英國愛丁堡大學找出了一個木箱,他們將瓶子打開,取出細菌,驗證干燥細菌的長期生存能力。
當然,這一切的前提是:500年后箱子沒有遺失,愛丁堡大學還在,地球還沒有開始“流浪”,科學還以某種形式存在。
實驗操作很簡單,但完成卻很困難,原因就在于能否有人在漫長的500年時間里按部就班完成實驗。要么準備一個U盤將實驗資料拷貝下來?說不定到時候數(shù)字技術(shù)已經(jīng)被淘汰了!要么將資料打印下來?仔細一想,500年后紙稿都已經(jīng)發(fā)黃爛掉了。難道把它刻在石頭上?或者金屬上?可誰也不能保證不會被當作廢品處理掉。因此,研究人員要每25年對資料進行更新,以保證能夠跟上時代的變遷。
想象一下,既不靠電池,也不依賴太陽能就可以計時的鐘表會是什么樣的,貝弗利鐘表就是這樣一個“怪胎”。
其實秘密就來源于生活中最常見的條件——溫度和大氣壓。而在這兩個控制因素中,溫度的作用可比大氣壓更加重要,一般來說,溫度變化只要超過3℃就可以使密閉氣箱熱脹冷縮,從而驅(qū)動鐘表運行。
即使這樣,貝弗利鐘表有時也會因為機械故障,或者溫度變化不夠明顯而任性“罷工”。負責人就只能耐著性子再去修理或者重新設(shè)置運行參數(shù),將這個 “員工”重新呼喚上崗。
說起哪個實驗最輕松,那瀝青滴落實驗無疑可以擔此殊榮。簡單地說,就是將瀝青放入漏斗,然后靜靜等待滴落就行。這個實驗還獲得了“搞笑諾貝爾獎”。
不過讓人驚訝的是,自1927年啟動實驗以來,竟然從未觀察到瀝青究竟是怎么滴落的(除了一次人為因素外),一方面是因為瀝青黏度高——大約是水的200億倍—導致時間間隔太長,比如第一滴落下竟然整整花了8年多的時間;而另一方面是第二任負責人約翰·梅斯通運氣實在是太差了,錯過了兩次機會。有一次,他出去沖了一杯茶,結(jié)果就錯過了瀝青滴落。后來他又安裝了攝像機想拍下視頻,不湊巧的是設(shè)備竟然壞了,又一次“完美”地錯過了現(xiàn)場直播。
為了驗證田地里雜草種子的存活期限,比爾博士選取20個瓶子,每個瓶子除了混合干燥的沙子和泥土外,還有50粒不同植物的種子,密封后埋在地底,瓶口朝下,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保持瓶內(nèi)干燥。
實驗最初計劃每5年挖一個瓶子,沒想到有一年冬天實在是太冷了,埋藏瓶子的土壤被凍住,被迫延長到第二年春天才將瓶子挖了出來??磥?,挖瓶子前不僅要選對時間,還得看看天氣預報才行,不然實驗就有可能會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