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秀華?朱麒?夏曉偉?趙崇邦?甘照宇
【摘要】目的 探討精神分裂癥患者健康同胞的社會認知功能特點。方法 使用失言識別測驗、眼區(qū)情緒識別任務(wù)、愛荷華博弈任務(wù)(IGT)評估102名精神分裂癥患者健康同胞(精神分裂癥同胞組)及91名無精神障礙或遺傳性神經(jīng)系統(tǒng)疾病家族史的正常對照者(正常對照組)的社會認知功能,比較2組在社會認知方面的差異。結(jié)果 精神分裂癥同胞組失言識別測驗得分低于健康對照組(P < 0.001)。精神分裂癥同胞組在眼區(qū)情緒識別任務(wù)中的悲、驚、恐、怒4種表情識別的得分均低于正常對照組(P均< 0.05),而喜、厭2種表情識別的得分2組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均> 0.05)。2組IGT得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 0.05)。結(jié)論 精神分裂癥患者健康同胞在社會認知的情緒識別、心理理論方面存在的功能缺陷,提示它們可能是精神分裂癥的遺傳內(nèi)表型。
【關(guān)鍵詞】精神分裂癥;健康同胞;社會認知功能
精神分裂癥是一組以思維、情感、行為等多方面障礙為主的重性精神障礙,包括陽性癥狀、陰性癥狀、興奮癥狀、情緒癥狀、認知癥狀這五大癥狀群。迄今為止,精神分裂癥的病因以及發(fā)病機制尚未明確。既往的研究顯示,精神分裂癥患者普遍存在認知功能缺陷,且這種缺陷獨立于陰性癥狀和陽性癥狀,在疾病進程中相對穩(wěn)定,可作為疾病內(nèi)表型之一[1-2]。但目前對精神分裂癥患者進行研究時很難排除臨床癥狀、藥物、物理治療等因素對其認知功能的影響,考慮到精神分裂癥有明顯的遺傳傾向,研究者們通常將精神分裂癥患者的一級健康親屬作為研究對象來間接研究該疾病的認知功能。既往研究顯示精神分裂癥患者一級親屬的神經(jīng)認知功能存在不同程度的受損[3]。本課題組發(fā)現(xiàn)關(guān)于精神分裂癥患者一級親屬社會認知功能的研究不多,針對中國漢族患者的相關(guān)研國內(nèi)鮮有報道。有鑒于此,我們比較了精神分裂癥患者的健康同胞與健康對照者的社會認知功能,現(xiàn)將結(jié)果報告如下。
對象與方法
一、研究對象
精神分裂癥同胞組來自2014年7月至2015年1月在本院精神科門診及住院部就診的精神分裂癥患者的同父同母陪診健康同胞,每名同胞均來自不同的家庭,且符合以下入組及排除標準,入組標準:①由1名副教授或2名主治醫(yī)師,根據(jù)國際疾病分類ICD-10診斷為精神分裂癥患者的兄弟姐妹;②漢族,年齡18 ~ 45歲;③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并且能夠依從本研究方案;④受教育年限≥9年,無智能障礙,能正確理解問卷內(nèi)容;⑤無聽力障礙,無色盲,無影響快速書寫的上肢周圍神經(jīng)受損。排除標準:①現(xiàn)在或既往曾被診斷為精神分裂癥、分裂樣精神障礙、分裂情感性精神病、妄想性精神障礙或心境情感障礙;②現(xiàn)在或既往曾被診斷為譫妄、癡呆或其他認知障礙、精神發(fā)育遲滯、軀體疾病所致精神障礙或精神活性物質(zhì)所致精神障礙;③有精神活性物質(zhì)濫用史;④現(xiàn)在或曾經(jīng)服用過抗精神病藥、抗抑郁藥、情感穩(wěn)定劑、中樞興奮劑;⑤在研究過程中可能出現(xiàn)暴力或自殺行為;⑥存在不穩(wěn)定性或嚴重性軀體疾病;⑦有腦外傷、癲癇或其他已知的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器質(zhì)性疾病。精神分裂癥同胞組一共入組102名,其中男45名(44.1%)、女57名(55.9%),年齡(25.8±5.1)歲,初中學歷12名、高中或中專29名、大專32名、本科及以上學歷29名。
同時期采用廣告招募、知情人推薦等方式招募正常對照組,入組人員均為健康者,且其本人及其兩系三代親屬中均無精神障礙或遺傳性神經(jīng)系統(tǒng)疾病,余入組標準及排除標準同精神分裂癥同胞組(除入組標準①之外)。對照組共91名,其中男47名(51.6%)、女44名(48.4%),年齡(25.4±3.5)歲,初中學歷10名、高中或中專學歷18名、大專學歷31名、本科及以上學歷32名。
精神分裂癥同胞組與正常對照組一般資料具有可比性,見表1。
本研究經(jīng)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二、方 法
1. 診斷性評估
采用簡明國際神經(jīng)精神訪談-中文簡體版(MINI)對所有受試者進行結(jié)構(gòu)式訪談,排除精神分裂癥、心境障礙、焦慮障礙、物質(zhì)依賴等精神障礙[4]。
2. 社會認知功能評定
2.1 失言識別測驗
1999年Baron-Cohen提出使用該測驗評估受試者社會認知的心理理論功能,測驗中有10個故事,每個故事均有不同角色在對話,要求受試者判斷故事中是否有角色對他人失言,即因誤解、不知情等原因而講了不合時宜或讓他人尷尬、不開心的話。首先讓受試者判斷是否存在失言(問題1),如有,則解釋對話雙方心理狀態(tài)(問題2 ~ 4)。每答對1題得1分,4個問題得分相加為失言相關(guān)問題得分。測驗以10個故事的總得分作為評估標準。
2.2 眼區(qū)情緒識別任務(wù)
本測驗評估受試者對他人的情緒感知能力,主要檢測情緒認知功能。面孔情緒測量系統(tǒng)存在不同版本,中國人情緒面孔識別測驗版本包括6種基本情緒(悲、驚、恐、怒、喜、厭),該版本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5]。檢測方法為:電腦隨機呈現(xiàn)120張情緒圖片,6種基本情緒面孔各20張,每張照片的背景被掩蔽,受試者與電腦的距離約為70 cm。要求受試者從2個備選答案中選擇1個。實驗中前6張為練習,不計入總分。每張判斷正確得1分,共計120分。
2.3 愛荷華博弈任務(wù)(IGT)
Bechara等[6]提出使用IGT評估受試者情感決策能力,該測驗為電腦測驗,要求受試者從電腦屏幕上隨機顯示的A、B、C、D 4組卡片中選取1張,選100次后測驗自動結(jié)束,在每次選擇后電腦會顯示贏了多少元、輸了多少元、剩下多少元,由電腦固定程序決定何時懲罰受試者。選擇A與B會獲高贏利,但伴隨高懲罰,為不利選擇;選擇C與D則獲低贏利,但伴隨低懲罰,為有利選擇。最后將有利選擇的總數(shù)減去不利選擇的總數(shù)以評估受試者是否有社會學習能力。
三、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7.0對資料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服從正態(tài)分布采用表示,2組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例(%)表示,其中2組無序分類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2組等級資料比較采用Wilcoxon秩和檢驗。P < 0.05被認為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結(jié)果
一、精神分裂癥同胞組與正常對照組失言識別測驗結(jié)果比較
精神分裂癥同胞組失言識別測驗得分低于正常對照組,2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 0.01),見表2。
二、精神分裂癥同胞組與正常對照組眼區(qū)情緒識別任務(wù)結(jié)果比較
精神分裂癥同胞組悲、驚、恐、怒4種表情識別的得分低于正常對照組,2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 0.01),而喜、厭2種表情識別的得分2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 0.05),見表2。
三、精神分裂癥同胞組與正常對照組IGT結(jié)果比較
2組IGT的得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 0.05),見表2。
討論
本研究顯示,精神分裂癥患者同胞對悲、驚、恐、怒4種表情的識別能力較正常對照者低,提示精神分裂癥患者同胞識別負面情緒的能力下降,這與Erol等[7]及Eack等[8]報道的結(jié)論基本一致,但與Meijer等[9]報道的非情感性精神障礙患者同胞不存在情緒認知功能障礙的結(jié)論不一致。究其原因,可能與后者納入的研究對象異質(zhì)性大以及組間的年齡、性別、文化程度等潛在的混淆因素不匹配有關(guān)。既往有研究者認為,精神分裂癥患者識別負面情緒能力差,是因為患者會回避引起負面情緒的刺激以及與特定消極情緒相關(guān)的杏仁核激活減少。另有研究者認為,積極面部情緒通常比消極面部情緒更容易被識別,因而較少受疾病影響[10]。
本研究還顯示,精神分裂癥患者同胞在失言識別測驗上的得分低于正常對照者,提示其在同理、共情方面的能力受損,這與Achaval等[11]報道的精神分裂癥患者及其一級親屬均存在心理理論功能障礙的結(jié)論相一致,也與Bora等[12]薈萃分析的結(jié)論相似,但與Kelemen等[13]報道的精神分裂癥一級親屬不存在心理理論功能障礙的結(jié)論不同,這可能與后者納入的研究對象(包括患者父母及同胞)以及所采用的認知測驗工具(“Eyes Test”)不同有關(guān)。
最后,本研究顯示,精神分裂癥患者同胞IGT得分與正常對照者無差異,提示其情感決策能力無明顯受損。據(jù)我們所知,這是迄今為止第一項使用IGT評估精神分裂癥患者同胞的情感決策功能的研究。最近的一項薈萃分析顯示,精神分裂癥患者基于獎勵的決策能力存在嚴重損害[14]。結(jié)合本項研究的結(jié)果,推測情感決策能力可能與精神分裂癥的疾病狀態(tài)有關(guān)而非該疾病的遺傳內(nèi)表型。
綜上所述,精神分裂癥患者健康同胞在表情識別、心理理論方面的能力存在缺陷,而在情感決策能力方面無明顯受損,提示表情識別、心理理論可能是精神分裂癥的遺傳內(nèi)表型。本研究的局限性包括:為橫斷面的研究,未能納入未服藥的精神分裂癥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等。
參 考 文 獻
[1] Mesholam-Gately RI, Giuliano AJ, Goff KP, Faraone SV, Seidman LJ. Neurocognition in first-episode schizophrenia a meta-analytic review. Neuropsychology,2009,23(3):315-316.
[2] 鄭倆榮,魏欽令,甘照宇,韓自力.精神分裂癥患者認知功能障礙的對照研究.新醫(yī)學,2013,44(1):54-57.
[3] Scala S, Lasalvia A, Cristofalo D, Bonetto C, Ruggeri, M. Neurocognitive profile and its association with psychopathology in first-degree relatives of patients with schizophrenia: A case control study. Psychiatry Res, 2012, 200(2-3):137-143.
[4] 司天梅,舒良,黨衛(wèi)民,蘇允愛,陳景旭,董問天,孔慶梅,張衛(wèi)華. 簡明國際神經(jīng)精神訪談中文版的臨床信效度. 中國心理衛(wèi)生,2009,23(7):493-497.
[5] 朱春燕,汪凱,陶睿,龐礡.中國人Morph情緒面孔識別測驗在部分大學生中的信度和效度分析.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10,18(3):307-309.
[6] Bechara A, Damasio H, Tranel D, Damasio AR. The Iowa Gambling Task and the somatic marker hypothesis: some questions and answers.Trends Cogn Sci,2005,9(4):159-162.
[7] Erol A, Mete L, Sonmez I, Unal EK. Facial emotion recognition in patients with schizophrenia and their siblings. Nord J Psych-iatry, 2010, 64(1):63-67.
[8] Eack SM, Mermon DE, Montrose DM, Miewald J, Gur RE, Gur RC, Sweeney JA, Keshavan MS. Social cognition deficits among individuals at familial high risk for schizophrenia. Schizophr Bull, 2010, 36(6):1081-1088.
[9] Meijer J, Simons CJ, Quee PJ, Verweij K. Cognitive alterations in patients with non-affective psychotic disorder and their unaffected siblings and parents. Acta Psychiatr Scand, 2012,125(1):66-76.
[10] Tsoi DT, Lee KH, Khokhar WA, Mir NU, Swalli JS, Gee KA, Pluck G, Woodruff PW. Is facial emotion recognition impairment in schizophrenia identical for different emotions? A signal detection analysis. Schizophr Res,2008,99(1-3): 263-269.
[11] de Achaval D,Costanzo EY, Villarreal M, Jauregui IO, Chiodi A, Castro MN, Fahrer RD, Leiguarda RC, Chu EM, Guinjoan SM. Emotion processing and theory of mind in schizophrenia patients and their unaffected first-degree relatives. Neuropsychologia,2010, 48(5):1209-1215.
[12] Bora E, Yucel M, Pantelis C. Theory of mind impairment in schizophrenia: meta- analysis. Schizophr Res 2009, 109(1-3): 1-9.
[13] Kelemen O, Keri S, Must A, Benedek G, Janka Z. No evidence for impaired‘theory of mind in unaffected first-degree relatives of schizophrenia patients. Acta Psychiatr Scand, 2004,110(2):146-149.
[14] Betz LT, Brambilla P, Ilankovic A, Premkumar P, Kim MS, Raffard S,Bayard S,Hori H, Lee K-UK, Lee SJ, Koutsouleris N,Kambeitz J. Deciphering reward-based decision-making in schizophrenia: a meta-analysis and behavioral modeling of the Iowa Gambling Task.Schizophr Res, 2019, 204:7-15.
(收稿日期:2019-07-23)
(本文編輯:洪悅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