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文道
正是吃白松露的季節(jié),吃這玩意兒最能看出一個人的家底。
我果然是個窮人,因為在吃白松露的時候,我一定會計算自己一口吞掉了多少錢。怎么能不計算呢?你看廚師戴上白手套,小心翼翼地拿著一顆雞蛋大小的白松露,鄭重地在那把特制的刨刀上“嚓嚓嚓”幾下,一片片的薄片就這么落在一盤平凡的熱菜上了。我們所期盼的,就是這些帶著蒜頭、巴馬奶酪與肉桂香氣的薄片能夠化腐朽為神奇,將一碟普通的菜肴化作口腔的高潮。那碟菜本身不值錢,但廚師的每一“嚓”可就起碼是數(shù)十港幣了。
白松露、鵝肝與魚子醬并稱“歐洲美食三寶”,尤其以意大利皮埃蒙特的阿爾巴白松露為最。它比法國的黑松露還貴,不僅無法人工培植,而且怕熱,脆弱得不得了。與鵝肝和魚子醬不同,白松露其實不是用來吃的,說到咬在嘴里的口感,它比普通蘑菇還不如。它貴,純粹就貴在香氣上。
可是一說到氣味,那就是很虛無縹緲的事了。為了這下碟之后遇熱即起、稍縱即逝的香氣,你愿意花多少錢?又有多少人能夠準確估計出這股氣味的單位價格?某年拍賣會上的“松露王”被一個香港女子拍得,碩大的一顆菌重逾1千克,價值95萬港幣(約87萬元人民幣)。如果“嚓”一片是半克的話,這里的半克就是475港幣了!但這還不是問題,問題在于白松露味道的好壞不是看大小,而是看軟硬和氣味,大的不一定更好。這顆“松露王”的滋味只有嘗過的人才知道。
食品奢侈到這個地步,買它的人就真的是“炫耀性消費”了。套用一句法國名言,“貧困是窮人的煩惱,奢侈是富人的煩惱”,錢太多的確擾人,何不買個天價的寶貝回來放進嘴里解一解愁呢?買奢侈的東西,真正的有錢人是不問價格的,你一問就表示你買不起了。但如我等凡人仍然會不舍地追問,它到底值不值?一口白松露的香氣要用幾百元來換劃算嗎?
再套用一位法國作家的話,“喜歡松露的不外乎兩種人:一種人相信松露美味,因為它很貴;另一種人則是因為知道它很貴,所以覺得它一定是美味?!蔽也桓曳裾J白松露獨特的芬芳,免得別人說我是“酸葡萄心理”。我想說的是很多名貴的珍品之所以是珍品,主要是因為它們的價格昂貴。所以品嘗白松露最正確的心態(tài),不是計較它每一克的香氣是否真的比其他平常的食物香百倍,而是把它當成金錢的神話。吃那顆95萬港幣的白松露王,就不要去想它是不是比別的白松露味道更好,因為你吃的每一口都是神話。
但凡是山珍海味類的昂貴食品,都有不凡的出身。例如燕窩,要人冒著生命危險爬上懸崖采集;白松露則要夜晚秘密地用狗去尋找。但松露更神秘之處,是所謂的“焦土現(xiàn)象”,也就是它附近的植物會因其生長而干枯,直徑范圍可達十幾米,猶如被雷劈過一般,留下一圈燒焦的土地,至今無人能夠給出科學(xué)的解釋。所以我們在吃松露的時候,一定要記住這些使它增值的背景故事,正是它們造就了神話,使它昂貴,也使它更美味。
如果吃不起松露,那也沒關(guān)系。去澳門旅游的時候可以買幾毛錢一小盒的零嘴“蟠桃果”,到底那也是“一千年開花,一千年結(jié)果”的寶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