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倩 王曉娟
(1 山東省東營市人民醫(yī)院心內(nèi)科 山東 東營 257091)
(2 山東省濰坊市人民醫(yī)院心內(nèi)一科 山東 濰坊 261000)
冠心病是影響人類健康的常見慢性病之一,具有較高的發(fā)病率和致死率,對該病的有效治療是目前全球面臨的重大問題。近幾年的研究表明,他汀類藥物除了能夠調(diào)節(jié)脂肪代謝,還具有其他藥理作用,包括抗氧化、抗炎癥、改善血管內(nèi)皮細胞功能等,其中以抗炎癥作用尤為重要[1-2]。當前所有的臨床指南均明確推薦,冠心病后應盡早給予他汀類藥物治療就是基于該藥物的獨特藥理作用。他汀類藥物可以降低冠心病炎癥因子水平,其在抑制膽固醇等脂類物質(zhì)生成過程中發(fā)揮重要作用,間接地減緩和控制炎癥反應的程度,從而控制和減緩冠心病的進程。阿托伐他汀鈣是他汀類藥物的典型代表,臨床應用廣泛。本文探討不同劑量阿托伐他汀鈣對不穩(wěn)定心絞痛患者行PCI治療術后炎癥因子的影響,結果報告如下。
選取2017年6月—2018年6月在我院住院的不穩(wěn)定性心絞痛患者120例為對象。入選標準:(1)入組患者符合中華醫(yī)學會心血管分會制定的《不穩(wěn)定型心絞痛診斷和治療指南》的診斷標準:典型的心絞痛發(fā)作,壓榨性胸骨后疼痛,非勞力型心絞痛;病情突然加重,表現(xiàn)為胸痛發(fā)作次數(shù)增加,持續(xù)時間延長,誘發(fā)心絞痛的活動閾值減低,按勞力性心絞痛分級(CCSCI-Ⅳ)加重1級以上并至少達到Ⅲ級,硝酸甘油緩解癥狀的作用減弱,病程在兩個月之內(nèi);心絞痛發(fā)生在安靜時候,硝酸甘油療效較差;心絞痛發(fā)作時ST段抬高,肢體導聯(lián)≥1mm,胸導聯(lián)≥2mm,或者壓低≥1mm;檢測心肌梗死生物標志物正常。進行實驗前均停服降脂藥物兩周。(2)簽署知情同意書,并獲得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3)患者均行PCI治療;(4)入院治療前內(nèi)未服半個月未應用他汀類藥物。
排除標準:嚴重的心肺功能不全;合并嚴重感染;肝、腎及造血系統(tǒng)等嚴重疾患者;存在惡性腫瘤、全身免疫性疾病或慢性消耗性疾?。粚Ρ舅幬镞^敏者,出現(xiàn)肝腎功能異?;蚣っ干哒撸徊辉竻⑴c者。
所有入組患者隨機分為A、B、C組,每組各40例。其中A組男22例,女18例,年齡45~80歲,平均年齡(72.32±7歲),其中吸煙20例,高血壓30例,糖尿病8例;B組男24例,女16例,年齡48~78歲,平均年齡(74.54±3歲),其中吸煙22例,高血壓28例,糖尿病10例;C組男23例,女17例,年齡45~81歲,平均年齡(73.31±5歲),其中吸煙19例,高血壓28例,糖尿病9例;三組患者的年齡、性別、身體狀況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
所有患者常規(guī)給以阿司匹林、氫氯吡格雷片,ACEI/ARB,β受體阻滯劑,A組給予阿托伐他汀鈣(10mg/日),B組給予阿托伐他汀鈣(20mg/日),C組給予阿托伐他汀鈣(40mg/日),患者均行PCI治療。術后對患者進行為期半年的隨訪、觀察。
患者在PCI術前、術后24小時抽取靜脈血10ml,3000r/min離心15分鐘,留取血清,置于-80℃冰箱凍存,采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實驗法(ELISA)檢測分別檢測血脂、galectin-3、hs-CRP的水平,在患者出院后1個月、3個月、6個月,分別復查上述項目。
采用統(tǒng)計軟件SPSS22.0對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使用(±s)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三組患者治療前LDL-C水平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三組術后24小時LDL-C水平也無明顯差異;在治療術后3個月開始,C組的LDL-C水平較B組、A組顯著下降,且隨著治療時間的延長,C組較B組、A組下降趨勢更加明顯(P<0.05),見表1。
表1 各組患者PCI術后LDL-C的檢測結果(±s,mmol/L)
表1 各組患者PCI術后LDL-C的檢測結果(±s,mmol/L)
注:與A組相比,*P<0.05,#P<0.05。
組別n術前術后24小時術后1個月術后3個月術后6個月A組403.23±1.533.21±1.313.19±1.333.12±1.423.09±1.45 B組403.28±1.453.22±1.413.12±1.323.09±1.22*2.99±1.05*C組403.15±1.433.12±1.373.07±1.232.95±1.15#2.45±1.23#
三組患者治療前hs-CRP水平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三組術后24小時hs-CRP水平均有升高趨勢,但三組間無明顯差異;在治療術后3個月開始,C組的hs-CRP水平較B組、A組顯著下降,且隨著治療時間的延長,C組較B組、A組下降趨勢更加顯著(P<0.05),見表2。
表2 各組患者PCI術后hs-CRP的檢測結果(±s,ug/ml)
表2 各組患者PCI術后hs-CRP的檢測結果(±s,ug/ml)
注:與A組相比,*P<0.05,#P<0.05。
組別n術前術后24小時術后1個月術后3個月術后6個月A組404.41±1.345.91±1.774.05±1.233.99±1.453.15±1.54 B組404.31±1.655.83±1.983.97±1.213.09±1.34*2.95±1.23*C組404.23±1.755.78±2.113.72±1.112.78±1.23#2.56±1.05#
三組患者治療前galectin-3水平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三組術后24小時galectin-3水平均有升高趨勢,但三組間無明顯差異;在治療術后3個月開始,C組的galectin-3水平較B組、A組顯著下降,且隨著治療時間的延長,C組較B組、A組下降趨勢更加顯著(P<0.05),見表3。
表3 各組患者PCI術后galectin-3的檢測結果(±s,ng/ml)
表3 各組患者PCI術后galectin-3的檢測結果(±s,ng/ml)
注:與A組相比,*P<0.05,#P<0.05。
組別n術前術后24小時術后1個月術后3個月術后6個月A組4029.98±1.2135.78±1.4425.11±1.9920.32±1.1116.42±1.24 B組4028.97±1.4736.74±1.3819.23±1.86*14.47±1.42*10.43±1.31*C組4029.45±1.3235.43±1.4814.56±1.67#10.87±1.59#6.75±1.54#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研究證實炎癥反應在冠心病的發(fā)生、發(fā)展中起著重要作用。冠心病的發(fā)生、發(fā)展過程其實就是一種特殊的炎癥反應[3-4]。各種炎性細胞因子,如白介素(IL)、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高敏C反應蛋白(hs-CRP)、干擾素-γ(INF-γ)等參與了冠心病的發(fā)病機制。
冠脈介入治療是目前治療冠心病的有效措施之一,但PCI術后常出現(xiàn)的心血管事件也較多[5]:①支架內(nèi)再狹窄或支架內(nèi)血栓;②其他再發(fā)心血管事件;③心室重構等,PCI術后可誘導和加重局部炎癥反應。PCI治療術后炎癥因子增高,可能的原因為:①支架對局部組織刺激,使炎癥因子分泌增多;②球囊擴張,支架置入后的機械擠壓損傷血管內(nèi)膜,誘導或加重炎癥反應,導致炎癥因子釋放;③PCI術后可致心肌微損傷,可能與斑塊破裂,邊支血管閉塞的血栓形成堵塞冠狀動脈小分支引起微小心肌壞死或短暫心肌缺血有關[6]。
在眾多的炎癥因子中,對IL、TNF-α、INF-γ等的研究較多,其中hs-CRP,被認為與動脈粥樣硬化、冠狀動脈疾病的發(fā)生發(fā)展和預后有著密切的關系,它幾乎貫穿粥樣硬化發(fā)生發(fā)展乃至斑塊破裂的全過程,是冠心病形成的獨立危險因子,在預測斑塊穩(wěn)定性上有著較高的敏感性和準確性[7]。Hs-CRP在冠心病的發(fā)病機制中有重要作用,因此其對于觀察冠心病粥樣斑塊的穩(wěn)定性有重要的臨床意義[8]。有研究證實血清中半乳糖凝素3(galectin-3)可能是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特別是不穩(wěn)定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形成的生物標志物。
Medrigal-Mature[9]等在動脈粥樣硬化動物模型中發(fā)現(xiàn),動脈內(nèi)的泡沫細胞中galectin-3表達明顯增高,細胞表面的galectin-3參與低密度脂蛋白的胞吞和泡沫細胞的形成,提示galectin-3可能涉及斑塊形成。Higueras[10]等研究證實galectin-3對于不穩(wěn)定性心絞痛的診斷價值,同時提示galectin-3的水平能為冠心病的危險分層提供依據(jù)。張育民[11]同時提示半乳等收集冠脈造影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及冠脈造影正常的非冠心病患者,結果顯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中galectin-3水平明顯高于冠脈造影正常的患者;且galectin-3水平與hs-CRP水平呈正相關性。
本次選取做冠脈介入治療的不穩(wěn)定性心絞痛患者,分別應用不同劑量阿托伐他汀鈣治療,結果提示大劑量阿托伐他汀鈣能顯著降低血脂水平、hs-CRP和細胞因子galectin-3的表達水平。因此,大劑量他汀類藥物治療可以改善冠心病患者的炎癥,改善患者預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