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 義 比喻驕傲無知的膚淺自負(fù)或自大行為。
出 處 《史記·西南夷列傳》:“滇王與漢使者言曰:‘漢孰與我大?’及夜郎侯亦然。以道不通,故各以為一州主,不知漢廣大。”
近義詞 妄自尊大
反義詞 虛懷若谷
這個成語故事發(fā)生在西漢時期的夜郎。
漢朝時期,在西南方有個名叫夜郎的小國家,它雖然是一個獨立的國家,可是國土很小,百姓也少,物產(chǎn)更是貧瘠。但是由于鄰近地區(qū)就數(shù)它最大,從沒離開過自己國家的國王就認(rèn)為夜郎國是全天下最大的國家。
漢武帝開發(fā)西南夷后,為尋找通往身毒(今印度)的通道,特意派遣使者前往,到達(dá)位于今云南的滇國時,便再也無法西進(jìn)。逗留期間,滇王問漢使:“漢朝和我的國家比起來哪個大?”使者一聽,嚇了一跳,他沒想到這個小國家竟然無知地自以為能與漢朝相比。后來漢使返回長安時經(jīng)過夜郎,夜郎國君因為不知道自己統(tǒng)治的國家只和漢朝的一個縣差不多大,也不知天高地厚地問使者:“漢朝和我的國家哪個大?” 使者聽后,不禁啞然失笑。
夜郎自大 → 大興土木 → 木已成舟 → 舟中敵國 → 國色天香 → 香消玉殞 → 殞身碎首 →首屈一指 → 指掌可取 → 取舍兩難 → 難以為繼 → 繼古開今 → 今非昔比 → 比翼連枝
拓展閱讀
見識,往往會決定一個人的眼界。如果過分地自以為是,以為自己了不起,輕視別人,最終會吃到自己釀的苦果。
東漢初年,劉秀做了皇帝,稱光武帝。當(dāng)時,政權(quán)雖然已經(jīng)建立,但天下尚未統(tǒng)一,各路豪強憑借自己的軍隊各自為政。在各路豪強中,公孫述最為強大,他在成都稱帝。在隴西一帶稱霸的隗囂,派馬援去公孫述處探聽情況,商討如何能長期割據(jù)一方。
馬援信心百倍地踏上征途。因為公孫述是他的同鄉(xiāng),早年又很熟悉,所以這次去,馬援覺得自己一定能受到款待。然而事出意外,公孫述聽說馬援要見他,竟擺出了皇帝的架勢高踞殿上,派出許多侍衛(wèi)站在階前,要馬援以見帝王的禮節(jié)去見他,并且跟馬援沒說上幾句話就退朝回宮了。接著,公孫述又以皇帝的名義,給馬援封官,賜馬援官服。馬援對手下的人說:“現(xiàn)在天下還在各豪強手中爭奪,還不知道誰勝誰敗。公孫述這樣講排場,自以為強大,有才干的人能留在此與他共同建立功業(yè)嗎?” 馬援回到隗囂處,對隗囂說;“公孫述就好比井底的青蛙,看不到天下的廣大,自以為了不起,妄自尊大,我們不如到東方的光武帝那里去尋找出路?!?后來,馬援投靠了光武帝劉秀,在光武帝手下當(dāng)了一位大將,竭盡全力,幫助光武帝統(tǒng)一天下。最后,公孫述也被劉秀打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