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亞娜
“中秋萬里月,何處駕冰輪。底事隔年會,不憐今夕人。兔疑停杵臼,蟾豈避風塵。默識嫦娥意,承平賞更新。”農(nóng)歷八月十五中秋節(jié)是我國四大傳統(tǒng)節(jié)日之一。據(jù)古籍記載,古代的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祭月在八月十五,正值三秋之半,所以又有秋節(jié)、八月節(jié)之稱,又因有祈求團圓的習俗,又有團圓節(jié)之稱。而正式形成全國性的節(jié)日是在唐朝,盛行于宋朝,直至現(xiàn)在。
每逢中秋節(jié),大街小巷都能感受到濃濃的歡樂-祥和氛圍。月餅作為中秋節(jié)的祭品始于唐朝。魏晉時期,民間開始出現(xiàn)了中秋賞月的活動,到了宋朝,夜市還會通宵營業(yè),游人絡(luò)繹不絕。在北宋時期除了吃月餅外,還有拜月燃燈等習俗,由于地域原因,中秋的風俗也有了不同特色。在老北京,過中秋除了吃月餅,就是拜兔爺,這個習俗起源于明朝。
從版畫到泥塑
兔爺形象源自月光紙。月光紙出現(xiàn)在明代,是一種木刻版畫,《帝京景物略》中記載:“紙肆市月光紙,績滿月像,趺坐蓮花者,月光偏找菩薩也。華夏月輪桂殿,有兔杵而人立,搗藥臼中。紙小者三寸,大者丈,致工者金碧繽紛?!痹鹿饧堉c中秋,恰似年畫之與春節(jié)。月光紙上的玉兔惹人喜愛,后來有人以這個形象為參考做了泥塑,便有了兔爺。
明人紀坤(約1636年)在《花王閣剩稿》中記載“京中秋節(jié)多以泥摶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狀,兒女祀拜之”,這是最早的關(guān)于兔爺?shù)挠涊d。
從明代時老北京人就有自家請兔爺、給親朋送兔爺?shù)牧曀?,請兔爺就是請平安,送兔爺就是送福、送吉祥。兔爺是北京特有的地方傳統(tǒng)手工藝品,在古代便有“兔爺”賜福的傳說,人們將月宮里的玉兔藝術(shù)化、人格化,并用泥塑打造出了各式各樣的兔爺形象。
從神壇到生活
“每屆中秋,市人之巧者,用黃土摶成蟾兔之像以出售,謂之兔兒爺”。老舍先生在《四世同堂》中就對兔爺描寫到:“臉蛋上沒有胭脂,而只在小三瓣嘴上畫了一條細線,紅的,上了油;兩個細長白耳朵上淡淡地描著點淺紅;這樣,小兔的臉上就帶出一種英俊的樣子,倒好像是兔兒中的黃天霸似的。它的上身穿著朱紅的袍,從腰以下是翠綠的葉與粉紅的花,每一個葉折與花瓣都精心地染上鮮明而勻調(diào)的彩色,使綠葉紅花都閃閃欲動”。
那時的兔爺,多是用泥模子扣出來的,也有手工捏的。除了頭頂上那對長耳朵和畫上的三瓣嘴巴露出兔子模樣外,兔爺?shù)纳眢w、臉形、姿態(tài)都是人的樣子。
不同坐騎的兔爺寓意不同,如坐象兔爺,“象”與“祥”同音,寓意吉祥如意;坐虎兔爺,虎為百獸之王,是統(tǒng)帥,寓意事業(yè)興盛,人脈廣博;麒麟兔爺,因麒麟吐書的典故而流傳,象征著學識廣博,學業(yè)有成;坐葫蘆兔爺,因“葫蘆”與“福祿”同音,象征著福祿雙全。除源于清光緒年的一種金甲紅袍、端坐于蓮花塘上的正統(tǒng)型兔爺外,常見的兔爺大致分為戲曲角色型和生活型兩類。前者臉譜穿戴、身段神氣。后者更加人化,也更趨社會時尚,如剃頭師父、或是縫鞋、賣餛飩、賣茶湯的……應(yīng)有盡有。
從古代到現(xiàn)代
由于“男不祭月,女不祭灶”的舊俗,小孩子經(jīng)常在一旁模仿母親祭祀的樣子,兔爺就慢慢交給小孩子祭祀了,隨后演變?yōu)閮和婢摺?/p>
逢年過節(jié)每家都要請一尊新兔爺回家,表示對兔爺?shù)淖鹁础F綍r在喬遷、嫁娶、升學、開張、生子的這些喜慶日子里親戚朋友間也會送上一尊兔爺表達祝福。
清朝時期的祭月活動更是隆重。清末徐柯在《清稗類鈔》中寫到:“中秋日,京師以泥塑兔神,兔面人身,面貼金泥,身施彩繪,巨者高三四尺,值近萬錢。貴家巨室多購歸,以香花餅果供養(yǎng)之,禁中亦然”,可見兔爺極受歡迎。
作為老北京的傳統(tǒng)玩具,仍有一些人家里保留著過年擺兔爺、拜兔爺?shù)牧曀祝驗橥脿斒瞧桨驳氖刈o神,象征著吉祥和幸福。2010年9月15日,北京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保護中心把兔爺定為北京中秋形象大使,一是因為兔爺是最具地域代表性的民俗符號,二是具備玩賞趣味,可為節(jié)日增添喜慶祥和的氣氛,更承載著京城百姓的浪漫心性。2012年的兔年郵票也采用了老北京兔爺形象,北京兔爺?shù)膫鹘y(tǒng)漸漸在人們的生活中回暖。
如今兔爺作為最具代表性的北京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之一,已成為最具代表性的北京對外交流文化禮品。不管是早期的兔爺形象,還是經(jīng)過時尚創(chuàng)作的新兔爺,各式各樣有趣而又可愛的兔爺,讓人們更多地了解到了中秋佳節(jié)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在人們心中,兔爺雖然是神仙,但它并不嬌貴,不怕打碎、不怕脫色,可以一年換一個,寓意日新月異。它不但是老北京的一個文化符號,更代表著京派手工藝品的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