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敏洪
我們?nèi)说囊簧杏肋h離不開三句話。第一句是:“What am I going to do?” 即“我要做什么?”第二句是:“What am I doing?” 即“我正在做什么?”第三句是:“what did I do?”即“我做過什么?”
其實我們每天都在回答這三個問題。在早上起來的時候,或者前一天晚上,我們給自己計劃一天工作的時候,我們問的問題就是“What am I going to do?”“What am I going to do tomorrow?”
這個問題的回答直接涉及到我們一天的生活和生命是否更有意義。我們也可以盡力計劃好一天,讓每一天能夠不斷取得更大的進步,做對自己生命更加有意義的事情。
盡管我們的大環(huán)境和在一段時間之內(nèi)的生活狀態(tài)通常由不得我們選擇,但即使這樣,依然有一半的主動權、選擇權在我們手里。比如,在老板給你安排工作的時候,你可以想想到底哪些該做,哪些可以說服老板不用你做,就算每件事情都需要我們?nèi)プ?,你也可以想想用什么樣的方法可以做得更快、更好、更有效率?/p>
總是探索更好的路徑,是我們節(jié)約時間、開動腦子、創(chuàng)新思維的一種表現(xiàn),這樣的話你就會得到兩個結果:第一,節(jié)約了時間;第二,由于你的手法和方法都比較創(chuàng)新,極有可能會贏得老板對你的欣賞,老板就會把更加重要的事情或者說把管理的事情交給你干,與此相等的就是你的收入的增加,使你未來的成長空間變得更大。同時你也會變得更聰明,未來的機會就會更多。
所以我們每天開始做事情之前,安排一天的工作計劃的時候,一定要問自己一個問題:“What am I going to do today?”當然除了一天以外,我們每周、每月、每年、每3-5年,甚至說人生一輩子,都要問自己:“What am I going to do in my life?”如果能夠回答這樣一個大問題,并且有一個清晰的思路,那我們一輩子就不會白過了。
做事情的過程就是一直思考的過程,你要問自己這個問題,讓自己知道你現(xiàn)在正在做的事情已經(jīng)是最佳方案或者說已經(jīng)是最好選擇,這樣才能夠繼續(xù)把這個事情做下去。一個人的生活生命過得有沒有意義,實際上是一個不斷思考、不斷反思、不斷問自己問題的過程。
我常常會問自己:“What am I doing?”這句話包含了一個深刻的問題。在經(jīng)濟學中有一個詞語叫做“沉沒成本”,“沉沒成本”就是你正在做已經(jīng)花了錢的事情,但突然發(fā)現(xiàn)做這件事情沒有任何意義,那么你有兩個選擇:一個選擇是你因為花掉了這個錢,你迫于無奈要把這些事情做完;第二個選擇是因為發(fā)現(xiàn)這件事沒有意義,即便花掉錢也能夠及時放手。哪一個選擇最好?毫無疑問是第二個。如果你繼續(xù)再把時間熬下去又浪費時間,最后又沒有結果,實際上是三倍的損失。相反,如果你發(fā)現(xiàn)這件事情不值得做就迅速收手,那么你剩下的時間、剩下的精力至少還可以去做可能彌補回損失的事情。
第三個問題就是回顧的過程,當我們把一天的日子過完后,我們一定要問自己一個問題,“What have I done?”即“我已經(jīng)做了什么”或者“What did I do?”即(在過去一天)我做了什么?”對這個問題的回答其實是一種反思的過程。
有時候,我們在制定計劃的過程中可能依然有很多失誤,如果我們通過反思,問自己已經(jīng)做了什么,或者過去做了什么,我們就能夠得到一個對自己已經(jīng)做過事情更加清晰的思路,來糾正我們第二天、第三天的行為。所以古代的人都有寫日記的習慣,當然現(xiàn)在有很多人也會寫。寫日記是為了什么?不是為了把一天的事情記下來,而是為了未來能夠做得更好一點。
人生就有這樣過程:一個計劃的過程,一個正在做的過程,以及一個已經(jīng)做完的過程,把這三個過程做好了,我們一天就過好了,我們的一輩子也就能過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