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慶生
“涉園”在浙江省海鹽縣城南三里烏夜村(現(xiàn)浙江省海鹽縣城南門外),為清初張惟赤所創(chuàng)。惟赤字螺浮,順治十二年(1655)進(jìn)士,累官禮科、刑科給事中,稱為“都諫螺浮先生”。三藩之亂,延議加賦,他不贊成,去官歸,筑“涉園”,康熙六年(1667)復(fù)官,未幾卒。涉園當(dāng)建于康熙初年。惟赤次子皓,字小白,號皓亭,康熙十一年(1672)舉人,官至刑部主事。園毀于太平天國戰(zhàn)亂,見道光《海鹽縣志》。皓亭作涉園圖,也曾邀請清初詩論家葉燮(1627—1703)“館于園中旬月,悉得其園之概,因為志其廣狹高下尋丈,凡峰巖溪壑與木石屋室,悉得其狀而知其名,遂以次而著之,各以其序,亦異于游覽者以寓諸目者為文也”。張英《涉園圖記》:“皓亭官于朝,不能朝夕居此園,而繪圖置諸左右,不忘先德也,不忘山林也,不忘故鄉(xiāng)也?!敝赋鲳┩ぷ觥渡鎴@圖》的初衷。
張英(1637—1708),清代名臣,文學(xué)家。字敦復(fù),號夢復(fù)、樂圃,安徽桐城人??滴趿辏?667)進(jìn)士。選庶吉士,康熙十二年(1673),授翰林院編修,充日講起居官,累遷侍讀學(xué)士。一時典誥之文多出其手,旋遷翰林院學(xué)士。他和都諫螺浮公同官于朝,張英說:“余兄事之,而興會高卓乃爾,茲園皆其手自部署,皓亭繼葺而新之,益增嘉勝?!睆堄⒌摹渡鎴@圖記》迥異于葉燮的《涉園記》,行文高屋建瓴,多從宏觀高度揭示涉園的山水園林特色。水泉林木,峰石奇詭,深堂邃閣,曲磴長廊,“此又涉園之所獨而非他園之所能兼有者也”,給予很高評價。
雖是評價《涉園圖》,但《涉園圖記》也體現(xiàn)出張英的園林趣味和園林規(guī)劃思想。開篇他就針對園林宏敞與幽邃、人力與自然、丘壑與眺望的不協(xié)調(diào)提出解決之道,強調(diào)園林“欲兼此數(shù)者”的要素,“一曰水泉,一曰石,一曰林木”,而臺榭堂室于此則屬敗筆“不與焉”。他稱贊“能兼此二者,然后六事不謀而集,吾僅見之《涉園圖》耳”。
其實張英何嘗不是久有山林志,《桐城耆舊傳·張文端公傳》云:“公為人淡靜寡欲……自其壯盛,即有山林之思”,“冀得片晷之憩息,而游心于沖夷恬淡之境也?!彼圆w田里,逐漸退守到個人化的精神之中?!皯動谔庘苁?,溷塵俗,于是謀龍眠山卜居焉”。山林造園,得清氣于自然。東晉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所營造的“文學(xué)園林”形成的隱逸文化對張英有很大影響。陶淵明的詩不離左右,“茶罷偶思開舊帙,抽來一卷是陶潛”,隨時翻讀。他的擬古詩《陶淵明田園》中有這樣幾句:“謀生固有道,委情在耕鑿……好風(fēng)動平疇,壟間自舒約……俯仰弄琴書,信無逾此樂?!碧諟Y明是自然間一員,不是旁觀者,不是欣賞者,更不是占有者。朱光潛說:“他慣嘗了‘樊籠的滋味,要‘返自然,幾落得一個清閑”。而張英身居要位,“忠于公家,無毫發(fā)私,以故受知圣主,推心置腹,朝夕侍左右”??滴趸实鄯Q贊他“為人誠實”。張英的山林之志,雖然也是“謝軒冕,遠(yuǎn)塵囂。嘆人生之形役,憫機事之日勞。惟白云之可怡,誓棲息于林皋”,但給人的感覺,多少有點在世俗化、物質(zhì)化的生活中求得一點雅趣。
張英的身份、境遇和履歷與唐代大詩人賀知章相似,心有戚戚焉。賀知章(659—744)字季真,會稽人,唐詩人,書法家。證圣進(jìn)士,官禮部侍郎兼集賢院學(xué)士,累遷秘書監(jiān)。由于生逢盛世、仕途順利的人生際遇和曠達(dá)灑脫的個性,賀知章在詩歌中沒有憤世嫉俗、身世悲涼的哀嘆,即使有惆悵,基調(diào)也是樂觀豁達(dá)的,風(fēng)格氣度雍容,清新瀟灑。張英在《賜金園記》里,就舉賀知章“投老歸山陰”的例子,“心艷其事”,心向往之?!半m自顧文采風(fēng)流不足以仿佛昔人,而揆其所遇,豈得謂古今人不相及耶”,求心有所寄,身有所適。所謂“于此見天地之情焉,得養(yǎng)生之要焉,悟出處之宜焉”。他們雖身處不同朝代,但都是朝廷“循吏”,人生態(tài)度主要趨向是“士當(dāng)身名具泰”,安分守己,在名教與自然之間、出世與入世之間,找到一條最省事、最安全的人生道路。
少了陶淵明的“兩分梁甫一分騷”,張英的山林之志更多的是園林雅趣。他寫《學(xué)圃齋記》、《香雪草堂記》、《南軒記》、《北軒記》、《涉園圖記》等,撰著之暇劇談山水,嘉樹芳草性之所耽。他說:“諸君知予志甚稔也?!币?guī)劃山水,總結(jié)山居之勝,表現(xiàn)出一種士族文化的特殊意味。
山中園林結(jié)屋,要處理好遠(yuǎn)近高卑關(guān)系。自然山水的關(guān)系多樣,有相爭的,如峽谷深淵;有相依的,如曲岸平湖;有和合的,如丘陵溪澗。建筑是園林中唯一的人工創(chuàng)造之物,如何處理好它與山水林木的關(guān)系,表現(xiàn)出自然和生氣,張英的思路是因地制宜,總的要求是:“惟蜿蜒盤互,既舒以暢,亦秀而深。煙嵐時起,天光下臨。山腰低亞,奇峰遙出,遠(yuǎn)不曠而近不逼,卑不露而高不翳?!?/p>
古之樂田園者,居于畎畝之中。今耽丘壑者,選村莊之勝,團團籬落,處處桑麻;鑿水為濠,挑堤種柳;門樓知稼,廊廡連蕓。張英善因故物,不事疏鑿雕飾,他在《芙蓉谿記》一文里,通過芙蓉谿里山居布局,提出“古稱山居之勝有六,曰奇峰、怪石、清流、眺覽、古木、新花”。這些要素只有根據(jù)不同的地勢和環(huán)境完美、和諧地結(jié)合起來,色彩鮮明,景物突出,營造別致的意境,傳達(dá)特定的感情,方稱得上是園林勝境?;蚯鷱酵ㄓ?,豁然開朗;或山重水復(fù),柳暗花明;或田園風(fēng)光,清新恬淡;或花團錦簇,富麗堂皇,可謂一幅立體畫、一首無聲詩,是詩與畫、景與情的完美交融。他說:“吾園幸皆具是六者。又有耕獲之樂,舟楫之適,涼臺燠館之娛,梅、杏、櫻、桃、梨、棗之味,雜花香草之繁縟,紫鱗白羽之飛躍,豈不可優(yōu)游頤老于其中哉!”
賜金園、五畝園和芙蓉谿的規(guī)劃,是體現(xiàn)其園林雅趣的杰作。《賜金園記》記載,康熙二十一年壬戌二月,他以賜金之半置墓田,庋其半,將以謀山林?jǐn)?shù)畝之地:“予二十年來欲卜居其中,形成篇詠者數(shù)矣……故人左子橘亭遂成予志,畀以斯壤,有池可漁,有山可樵,有田可以耕獲,有圃可以藝植,有堂可以燕息,有松竹梅栗桃杏之屬可以資其陰而攬其華?!边@個地方位于龍眠山巖巒谿壑、疊嶂盤互之中,“一徑而入,中忽平衍,田廬散布”。想必是園林佳處,感慨之余,他說,我早有四軒之志,這會利用老房子葺而新之,便是西軒和東軒;重新構(gòu)筑南軒、北軒,將夙愿落到實處?!肮盼菟仡},石階土壁,無丹漆之飾,無臺榭之觀,門且觸額,徑不容軌。”這是概述,介紹了賜金園位置地形、花卉林木等,顯露出久有園林意愿,以及置地后巧于因借舊物,別構(gòu)新屋,夙愿初具規(guī)模。另有《學(xué)圃齋記》、《南軒記》、《北軒記》等,介紹園林具體情況?!捌湮鬈幰玻S名學(xué)圃?!睆膶W(xué)圃齋開始,按照作者所記,能得出園林大概,看出作者規(guī)劃用心。要在小范圍內(nèi)創(chuàng)造出安靜、深邃的氣氛,最有效的辦法是使之既曲又藏。沿學(xué)圃齋西面曲廊而行可達(dá)南軒,曲廊伴仄徑,修竹、芍藥等花木掩映。外有花墻,可見喬松古櫟,筇杖依墻。南軒建有香雪草堂,古梅竹圃相依。南軒和學(xué)圃齋之間有清池相隔,“海棠最嬌姹,坐看南榮花”,中庭古梅相映成趣。堂虛綠野猶開,花隱重門若掩。歷幽篁之宮,入古梅之里,其為東軒。中有堂名“香雪”,樓稱“鶴背”。沿池而北,石徑疏楊,北軒前場后圃,左岡右池?!稜I北軒》“松橫嶺岫遙臨戶,泉繞階除細(xì)入池”,小中見大,曲有奧思。如果說以上部分作者所記甚詳,那么,由東軒向東折北,抵北軒則所記甚略。但考慮到和東、西軒巧借舊屋不同,南、北軒皆為后建,按照對稱原則,由東軒到北軒想必也有曲廊相連,外圍以墻垣,并借山景,利用建筑、花墻和游廊之間的隙地,曲沼淪漪,少許點綴景物,形成小院。它們環(huán)環(huán)相扣,既分又連,變化多端。
五畝園則善用園內(nèi)大小兩方池,建軒構(gòu)亭。相間有作者居室“篤素堂”、臨小池三間屋的“六經(jīng)堂”、臨大池的亭子秋水軒,再往南和秋水軒相對的是日涉軒等。高柳寒梅,竹數(shù)千個,桃杏蘭桂、梧桐紫薇、石榴之類,“則周乎兩池而分植之”。最為引人注目的是康熙皇帝、皇太子題寫的多塊匾額,如“秋水軒”、“詠花軒”等。
芙蓉谿由西龍眠南北兩溪合流,群山環(huán)抱而成。山徑依溪,山溪間土地平沃。張英在購得賜金園旁的芙蓉島后,進(jìn)一步規(guī)劃,因地制宜,把他的山居之勝六要素落到實處。一是做好“水”的文章,利用雙溪,成園花堤樹,村之南、北入口,石埠冒石,構(gòu)亭跨橋,北以“雙谿草堂”為核心,分布曲廊等其他小品建筑,以及雜花碧柳。芙蓉谿亭為南澗入園之始,艤舟亭乃北澗入園之處,“登舟沿緣谿中,上下溯洄,竟日不知?!?。二是南以樓房“傳恭”為核心,做好“山”之文章。“山居宜樓”,居山之巔,俯瞰楓坪菊圃、村落館舍,“蓋煙霞嶺岫,大谿平疇,歸樵耕犢皆可覽矚”。山巔溪邊,高低不同,景色萬千??滴跞四辏?699),張英囑鴻臚禹之鼎為其作《芙蓉雙溪圖》,自作《芙蓉谿記》,將此闡發(fā)得十分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