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秋月
(葫蘆島市中心醫(yī)院龍灣院區(qū)心內科,遼寧 葫蘆島 125000)
動脈的血氣分析所指的是在對血腫參與氣體的交換以及跟呼吸有關的氧和二氧化碳的相關檢測,能夠對有呼吸衰竭現象、酸堿的平衡失調患者進行監(jiān)測以及對機械通氣的參數進行調節(jié),還能對療效進行分析以及對預后進行判斷[1]。同時動脈的血氣分析還能夠對患者吸氧的濃度以及用藥物進行治療起到相關的指導作用[2]。因此在臨床的操作中,對于血氣的分析結果會具有更高的準確性的要求,而在進行血氣分析之前所采集到的標本的誤差會對血氣分析的結果影響較大[3]。本文研究探討動脈血氣分析前的影響因素以及相關的護理干預的方法,現得出的結果報道如下所示。
1.1 一般資料:從2017年4月至2018年5月我院呼吸科所收治的需要進行動脈血氣分析的患者當中,按照盲選的原則選擇50例進行研究,在選取的研究對象當中有男性患者27例,女性患者23例,年齡36~57歲,平均年齡(46.5±1.8)歲。納入的相關標準為:研究對象的體溫要在37 ℃以下,情緒狀況正常,不存在應激的反應。
1.2 方法
1.2.1 血氣分析之前的相關影響因素:①氣泡影響。氣泡會對血氣當中的pH值、PaCO2以及PaO2的數值產生影響,因此在分析之前患者理想的血氣標本中,其空氣的氣泡含量要在5%以下。②對血量以及肝素的濃度進行采集。在血氣的分析過程中,肝素的濃度對于分析的結果起到重要的保證作用,如果對患者使用的肝素量過多會導致稀釋方面的誤差,從而會使患者pH的數值以及PaCO2的數值比正常水平低,而PaCO2的數值要比正常的水平高,會導致假性低碳酸血癥的出現。但是如果肝素的用量較少,又會對抗凝的作用產生影響。目前臨床上所使用的肝素的標準濃度為50 U/mL。③進行采血的位置。在對患者進行采血的過程中,如果進行采血的動脈之前有進行過輸液的操作,則有可能會發(fā)生溶血以及稀釋的狀況,導致患者血液當中K+的數值升高,而Ca2+的數值降低。如果在采血的過程中誤采集了靜脈的血液,就不能對動脈的血氣情況進行準確的反應。④標本的混合均勻程度。如果標本的混合程度不夠均勻則會發(fā)生凝血的現象,會對血色素以及血細胞的壓積結果產生影響。⑤標本送檢的時間以及儲存的時間。血液標本當中各種檢測數值的送檢時間都有要求,而標本的儲存,對于乳酸的標本則必須在檢測之前放在冰水當中進行保存,而其他的檢測項目則可以在室溫或者是冰水當中保持1 h。
1.2.2 護理的對策:在進行動脈血氣分析之前,主要的護理對策有:①要對動脈的采血針進行選擇。采血針對于去氧的采集、采血量的影響以及肝素濃度的相關準確性等都會產生影響,因此要對采血針進行謹慎的選擇。②對患者進行健康方面的指導。在進行標本的采集之前,患者容易產生緊張以及激動的情緒,這樣會讓血管出現收縮的現象,當針尖對和動脈發(fā)生觸碰的時候,則會導致動脈的血管出現痙攣的現象。因此護理人員要對患者緊張的情緒進行疏導,這樣才能有效的提高穿刺的成功概率。③在進行采集之前,讓患者進行靜臥,靜臥的時間為5~10 min。如果是有進行吸氧處理的患者,則要對其吸氧的流量進行記錄。
1.3 研究指標:觀察研究對象一次穿刺成功的情況以及護理前后誤差的概率對比情況。
1.4 臨床統計學方法:在本文的研究當中,對數據的處理采用的是統計學軟件SPSS21.0,進行t或卡方檢驗,數據之間的對比具有統計學意義的標準為:P<0.05。
2.1 一次穿刺成功的情況:在本次的研究當中,能夠一次性穿刺成功的例數有45例,成功的概率為90%。
2.2 護理前后誤差的數據對比:在進行護理干預之前,對研究對象進行標本采集,誤差出現的例數為11例,出現誤差的概率為22%;在進行護理干預之后,對研究對象進行標本采集,誤差出現的例數為5例,出現誤差的概率為10%。通過對比發(fā)現,進行護理干預之后,其誤差的概率明顯降低,見表1。
表1 護理前后誤差的數據對比
在臨床的操作中,對于血氣的分析結果會具有更高的準確性的要求,而在進行血氣分析之前所采集到的標本的誤差會對血氣分析的結果影響較大。因此需要對相關的影響因素進行分析并采取對應的護理干預措施。本文研究探討動脈血氣分析前的影響因素以及相關的護理干預的方法,對收集到的臨床資料進行收集分析之后發(fā)現,在本次的研究當中,能夠一次性穿刺成功的例數有45例,成功的概率為90%;在通過相關的護理措施進行干預之后,在標本的采集方面,產生誤差的概率也大幅度的降低,這樣能夠極大的提高檢測結果的準確程度。
綜上所述,在對患者進行動脈血氣分析之前,要對影響的因素所產生的干擾進行排除,并采取有關的護理干預措施,從而能夠提高搶救以及診療的概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