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婧嫻,陳占飛,李孝林,田 帥,薛 偉,張繼軒,郭愛琴
(榆林市農業(yè)科學研究院,陜西 榆林 719000)
山藥(DioscoreabatatasThunb),原名薯蕷,薯蕷科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蔓生植物,營養(yǎng)豐富,糧、菜、藥兼用[1],自古以來就被視為物美價廉的滋補佳品。我國是山藥的原產地[2],栽培歷史悠久,種類繁多,除西藏、東北及西北地區(qū),其他省(區(qū))均有大面積栽培,以江蘇、山東、河南栽培居多[3],陜西集中在渭南、漢中、安康等地,榆林、延安等地2013年前未見有栽培報道。山藥對環(huán)境要求不高,易于生長,而且經濟效益好,目前國內市場巨大,需求強勁[4]。近年來,隨著主產區(qū)連年陰雨、重茬等因素影響,山藥產量與品質不同程度下降[5],過去沒有種植或鮮少種植山藥的地區(qū),如新疆、甘肅、寧夏等正在積極發(fā)展[6]。
榆林位于陜西北部,地處毛烏素沙漠與黃土高原過渡地帶,屬溫帶半干旱大陸性季風氣候,光照充足,年日照時數(shù)2 593.5~2 914.2 h,年平均氣溫7.9~11.3℃,≥10℃的積溫為2 847.2~4 147.9℃。土壤以沙壤土為主,土層深厚,特別適宜根莖類作物生長。相關研究表明西北地區(qū)晝夜溫差大,山藥生長發(fā)育期短,產量高,塊莖淀粉含量較其它產區(qū)高[7]。研究通過引進山藥不同品種,研究山藥在榆林地區(qū)的適應性及生長狀況,為榆林市抗旱作物引種及栽培提供理論依據(jù)。
8個參試品種及來源分別為日本大和長芋,麻山藥、河北紫藥、平遙山藥,鐵棍山藥、麻山藥、西施山藥、九斤黃。
試驗安排在榆林市榆陽區(qū)國家農業(yè)示范區(qū)榆林市農科院試驗基地,土質為沙壤土,堿解氮15 mg·kg-1,有效磷28.85 mg·kg-1,速效鉀100 mg·kg-1,有機質3.06 g·kg-1,pH 8.3,土壤容重1.7g·cm-3,前茬作物為谷子。種植前統(tǒng)一施腐熟農家肥30 m3·hm-2,氮磷鉀復合肥750 kg·hm-2,磷酸二銨300 kg·hm-2。試驗小區(qū)面積46 m2,種植行距統(tǒng)一85 cm,株距依不同品種分別為鐵棍山藥14 cm,密度5 490株·667m-2,西施山藥和河北紫藥16.6 cm,密度4 706株667m-2,其余品種株距20 cm,栽植3 921株667m-2。于2017年4月25日種植,機械開溝深度1.2 m,滴灌灌溉。生育期內觀察各品種生育指標、生物學特性等,收獲時調查各品種產量及塊莖性狀。
觀察各品種生育期內表現(xiàn),大和長芋出苗最早,播種后約25 d出苗,紫山藥出苗最晚,播后約41 d出苗,比大和長芋遲16 d;不同品種出苗率麻山藥最高,為95%,河北紫藥出苗率最低,為70%,可能與種薯埋入土壤時間過長發(fā)生腐爛有關;由表2可知,除紫山藥外,其它品種在收獲前均可開花,大和長芋最早開花,于6月20日進入花期,鐵棍山藥開花最晚,比大和長芋遲25 d。不同品種生育期長短相差較大,紫山藥生育期最長約230 d,鐵棍山藥次之,西施山藥生育期最短,約150 d,其余品種約180 d。因此西施山藥為早熟品種,鐵棍、紫山藥為晚熟品種,在收獲前,除紫山藥、鐵棍山藥外,其他品種均可成熟。
由表3看出,不同品種莖、葉形態(tài)特征存在一定差異,紫山藥莖為四棱型,葉卵狀心形,葉腋間不著生零余子,其它品種莖圓形無翅,葉淺裂三角形或深裂三角形,葉腋間除九斤黃外均著生零余子,其中大和長芋、平遙山藥、麻山藥零余子較大、數(shù)量較多,西施山藥、鐵棍山藥零余子較小,數(shù)量較少。
由表4看出,不同品種出苗20 d后嫩莖長相比,平遙山藥最長,達147.5 cm,大和長芋次之,紫山藥最短,為25.6 cm。從植株生長勢相比,大和長芋、麻山藥、平遙山藥生長勢最強,分支多,其它品種生長勢中等偏弱,分支少。
表1 不同品種出苗情況
表2 不同品種物候期記載(月·日)
表3 植株形態(tài)特征調查
表4 植株生長情況調查
注:嫩莖長為出苗20 d后地上莖的長度。
2.3.1 不同品種單株塊莖外觀性狀 不同品種塊莖性狀存在較大差異,紫山藥塊莖圓筒形,皮紫色,肉淺紫色,其它品種塊莖長柱形,皮黃白色、白灰色或黃褐色,肉白色;紫山藥、麻山藥和平遙山藥塊莖有分支,其他品種條形直,無分支;不同品種肉質相比,西施山藥、鐵棍山藥、河北紫藥光滑細膩、含膠質少,紫山藥、九斤黃、麻山藥和平遙山藥較粗糙且肉質呈粒狀,含膠質多。
2.3.2 不同品種塊莖單株質量性狀及667 m2產量 不同品種單株塊莖長:河北紫藥最長,為97.45 cm,紫山藥最短,為18.05 cm;不同品種塊莖直徑平遙山藥最大,鐵棍山藥最小,單株重平遙山藥最大,為0.69 kg,紫山藥最小,為0.21 kg;667 m2產平遙山藥最高,為3 440.95 kg,鐵棍山藥、紫山藥產量最低,分別為522.73 kg和521.17 kg。
表5 不同品種單株塊莖外觀性狀
表6 不同品種單株塊莖質量性狀及產量比較
注:大小字母分別表示差異達0.01、0.05顯著水平,相同則差異不顯著,反之則差異顯著。
影響作物引種成功與否的因素主要有生態(tài)因子(溫度、光照、土壤、緯度、海拔等)、當?shù)氐脑耘嗨郊爸参锏陌l(fā)育特性,其中生態(tài)因子是主導因素,而植物的發(fā)育特性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其對栽培地氣候環(huán)境的適應性。根據(jù)榆林市氣候干燥,無霜期短的特點,綜合市場因素,作物引種需考慮耐寒、耐旱、生育周期短、經濟效益好的品種。引進的8個品種中,大和長芋、西施山藥、河北紫藥表現(xiàn)較好,其中大和長芋生長勢強、生育期短,適應性好,與其它品種相比,產量高、條形直、皮色佳,具有較好的市場前景,可作為主栽品種種植;西施山藥、河北紫藥產量中等,表皮光滑,肉質細膩,可作為特色品種種植。麻山藥、平遙山藥產量高,市場好,但在榆林市栽培塊莖存在分叉,商品率低,因此需解決分叉、畸形的問題,目前不適合種植推廣。鐵棍山藥為中晚熟品種,市場前景較好,但產量較低。紫山藥為晚熟品種,生育期約230 d,在南方栽培,一般11-12月開花[1],在榆林地區(qū)栽培,植株在11月份就發(fā)生凍害,大大影響產量與品質,因此不宜種植。
榆林市無霜期短,很大程度地限制了作物的產量水平,以大和長芋為例,主產區(qū)產量一般在3 000~5 00 0 kg,而試驗中為2 555.17 kg,與平均水平相差較多。觀察各品種的生育期表現(xiàn),出苗期均較長,最早的品種也需要25 d,比山東、江蘇等主產地平均晚10~15 d。過長的出苗期易造成作物減產,因此,如何縮短出苗期,提高作物的產量有待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