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維煒
高中物理必修Ⅰ中的運動學部分,有個專題內(nèi)容“直線運動中的追及、相遇問題”一直以來是一個出題熱點,對于學生來講也是一個學習的難點.作為高一的學生初次接觸這種習題,難就難在物理建模.如何更好地建立這一物理模型,一直以來都是教師思考的一大課題.在這里,我和大家分享一種新的分析方法——身臨其境法.
例題:在一條平直的公路上,有一輛汽車正以0.5m/s2的加速度從停車站啟動做勻加速運動,此時,在后方距離20m處恰好有一輛自行車以5m/s的速度同向勻速駛來,求自行車是否能追上汽車,如能追上,求相遇時汽車的位移.
師:同學們,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一下追及和相遇問題,先回憶一下在生活中,你們有沒有相類似的經(jīng)歷呢?
學生開始討論,有少部分學生說“有”.
師:有誰愿意來簡單地描述一下當時的情況嗎?
生A:昨天中午回家的時候,在學校前面的紅綠燈處,正好有一輛白色的SUV綠燈開始起步,我正好在它后面大概有20多米的位置.后來我超過了他,但沒多久他又追上我了,并把我甩在后面了.
師:大家來分析一下,A同學能追上前方正在啟動的車的原因有哪些?
生B:我覺得是因為A同學離車近,再遠一點就不一定能追上了.
總結(jié)并板書:能追上的原因:1.起始時,兩者之間的距離.
生C:還跟A同學的速度有關(guān),還有汽車的加速度也會影響結(jié)果的.
總結(jié)并板書:2.后方追趕者的速度.3.前方被追趕者的加速度.
師:嗯,很好.那我們來想想,如果保持A同學的速度不變,車輛起步的加速度不變,只改變兩者起始時的距離,又會出現(xiàn)什么樣的結(jié)果呢?
生:(積極討論著)如果開始相距很遠的話,那肯定是追不上的.
師:追不上,那在追趕的過程中我們與車之間的距離有什么變化呢?
生:先是慢慢接近,后又慢慢拉開啊.
師:那是什么原因?qū)е逻@個變化呢?
生:應該是兩者的速度,當汽車的速度還沒加起來的時候,也就是自行車的速度比汽車的速度快時,兩者距離在靠近,當汽車的速度加到比自行車速度大的話,兩者的距離就開始變大了.
總結(jié)并板書:兩者速度大小,會影響兩者之間的距離.
師:那兩者在追趕過程中什么時候距離最近呢?
生(異口同聲地喊出來):兩者速度相等時.
總結(jié)并板書:兩者速度相等,距離最近.
師:那我們怎么來判定像這種勻速運動的物體,追趕前方勻加速運動的物體,到底能不能追上呢?
生A:從開始到兩車速度相等的時間里,如果自行車位移大于汽車的位移,那就追上了;如果小于,就沒追上.
生B:不對,他們開始有距離的,要自行車位移大于汽車位移與開始的間距之和,那才是追上了.
師(鼓掌):對,我們還要記住兩者的起始間距.
師生(總結(jié)分析):我們把這種類似追及問題可歸納為:勻速運動的物體甲追趕同向勻加速運動的物體乙.判斷能否追上的方法是:假定速度相等,從位置關(guān)系判斷.①若甲、乙速度相等時,甲的位置在乙的后方,則追不上,此時兩者之間的距離最小.②若甲、乙速度相等時,甲的位置在乙的前方,則追上,并會有兩次相遇.③若甲、乙速度相等時,甲、乙處于同一位置,則恰好追上,為臨界狀態(tài).解決問題時要注意二者是否同時出發(fā),是否從同一地點出發(fā).
分析追及問題的注意點:
1. 要抓住一個條件,兩個關(guān)系:①一個條件是兩物體的速度滿足的臨界條件,如兩物體距離最大、最小,恰好追上或恰好追不上等.②兩個關(guān)系是時間關(guān)系和位移關(guān)系,通過畫運動示意圖找兩物體的位移關(guān)系是解題的突破口.
2.若被追趕的物體做勻減速運動,一定要注意被追上時該物體是否已經(jīng)停止運動.
3.仔細審題,充分挖掘題目中的隱含條件,同時注意圖像的應用.
這堂課的效果很好,大部分學生能很好地掌握追及和相遇問題的分析要領(lǐ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