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聯(lián)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對混合合同的適用問題

2019-09-18 00:00楊濤
對外經貿 2019年5期
關鍵詞:判例公約貨物

[摘 要]《聯(lián)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第三條第二款是對《公約》能否適用于混合合同的規(guī)定,其核心在于判斷服務義務是否是合同的絕大部分義務。對于如何判斷“絕大部分義務”,理論界和實務界主要存在經濟價值標準、合同目的標準、主要義務標準、必需性標準四種觀點?;谒椒ㄗ灾卧瓌t,《公約》對混合合同的適用應當以合同目的標準為原則,以經濟價值標準為例外。

[關鍵詞]聯(lián)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混合合同;合同目的;經濟價值

[中圖分類號]D99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283(2019)05-0020-05

Abstract: Article 3, paragraph 2, of the United Nations Convention on Contracts for the International Sale of Goods(CISG) is a provision on whether the Convention can be applied to a mixed contract. The core of it is to judge whether the service obligation is the preponderant part of the obligations of the contract. As for how to judge “the vast majority of obligations”, th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circles mainly have four viewpoints: economic value standard, contractual purpose standard, main obligation standard and necessity standard. Based on the principle of private law autonomy, the application of the Convention to mixed contracts should be based on the principle of contractual purposes, with the exception of economic value standards.

Keywords: CISG;Mixed Contract;Contractual Purpose;Economic Value

[作者簡介]楊濤(1995-),男,重慶涪陵人,浙江大學光華法學院,研究方向:國際經濟法。

一、引言

《聯(lián)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CISG)是國際貨物買賣領域最重要的國際法規(guī)范,是一部協(xié)調各國跨國貨物銷售合同法律的統(tǒng)一買賣法,其基本框架和重要概念對其他國際統(tǒng)一法規(guī)劃以及國內法律改革都產生了深遠影響?!豆s》適用范圍廣泛,但《公約》第二到第六條對其適用范圍作了必要限定,其中第三條第二款針對實務中普遍存在的混合合同進行限定,即《公約》不適用于供貨物方主要義務是提供服務的混合合同。

混合合同指在國際貨物銷售合同中規(guī)定賣方除提供貨物外,還提供附屬服務的合同,常見的混合合同如賣方除供應機器設備外,還要負責機器設備的安裝調試,以及人員的培訓工作。根據《公約》第三條第二款,在混合合同中如果約定供貨方的“絕大部分”義務是提供服務,則該合同不適用《公約》。本款最具爭議之處在于如何認定供應貨物一方的“絕大部分”義務在于供應勞力或其它服務,即《公約》對混合合同的適用標準問題。

對于該問題,國際理論界和實務界爭論頗多,也產生了很多判例,但其適用標準至今仍未達成共識。國內理論界對該問題鮮有關注,主要論述存在于少有的幾本《公約》釋義之中,且觀點趨同,未能形成爭論;國內實務界的關注也較少,筆者通過檢索裁判文書網、北大法寶、無訟等網站只找到一個相關判例(法院未對適用標準進行闡明),主要原因可能是因為實務中涉及《公約》對混合合同適用標準的糾紛較少。盡管如此,混合合同廣泛存在于國際貿易之中,且直接涉及到《公約》能否適用國際貿易合同的問題,對確定合同當事人權利義務關系影響甚巨,同時隨著全球化程度的深入和中國日益融入世界,相關糾紛必然會增多,因而該問題的研究價值很大。

為此,本文從判例出發(fā),尤其是從聯(lián)合國國際貿易法委員會制作的《法規(guī)的判例法》中的案例中,歸納總結法院的觀點,探索實務中混合合同適用《公約》的主要標準。同時,筆者對這些標準進行探討,指出它們可能存在的問題,最后提出觀點,以期對該問題形成一個較為合理的解決方案,進而促進理論界和實務界對《公約》第三條第二款的理解與適用。

二、適用標準及其批判

(一)經濟價值標準

經濟價值標準是理論界和實務界的主流觀點(施萊希特里姆,1995;張玉卿,1998;李巍,2002;陳劍玲,2012),該標準主張“要確定賣方的義務是否絕大部分由提供勞力與服務構成,必須對提供的關于勞力和服務的義務的經濟價值和關于貨物的經濟價值進行比較,就像訂立了兩個合同。因此,如果提供勞力和服務的義務占“賣方”義務的50%以上,本公約就不適用”①。

經濟價值標準認為認定合同是否適用《公約》的標準是貨物與服務的客觀經濟價值,其區(qū)分標準是一個客觀的經濟因素,只要服務經濟價值大于貨物經濟價值,即符合“絕大部分”的要求,《公約》第三條第二款的適用。該標準簡單易行,因而為眾多法院采納。瑞士一法院在一項違約判決中,認為由于勞務費并非大大高于所供應材料的費用,因此合同不屬于服務類合同,從而適用《銷售公約》②;法國一家法院在一起倉庫買賣糾紛中認為拆卸和整頓費僅為合同標的的25%,因而拆卸并銷售二手衣架的合同屬于公約的適用范圍③;另一法國法院認為A公司供應給B公司并單獨開具發(fā)票的服務未構成A公司根據第3條第(2)款應承擔義務的主要部分,因為服務費用不到合同總價的1.5%④;德國一法院在處理一起窗戶制造設備的國際買賣糾紛中認為,賣方技術人員將在買方營業(yè)所組裝機器一事并不構成賣方義務的主要部分,因為安裝設備的勞務價值只占合同總價值的一小部分,買方主要關心的仍是機器本身而非安裝,因而《銷售公約》第3(2)條并不排除《銷售公約》的適用⑤。

筆者認為,盡管經濟價值標準客觀且簡便,為實務所推崇,但卻與立法原意不符。由于對條文含義存在爭議,因此需要對條文進行解釋,首先應當使用的解釋方法是文義解釋。在《公約》英文版本中,第三條第二款表示為“This Convention does not apply to contracts in which the preponderant part of the obligations of the party who furnishes the goods consists in the supply of labor or other services”,其中“絕大部分”的英文表述是“the preponderant part of the obligations”,而根據《牛津詞典》,“preponderant”指“l(fā)arger in number or more important than other people or things in a group”,它實質上強調的是在群體中的“優(yōu)勢性”,不僅有在數量上占更大比例的意思,也有優(yōu)勢地位、主要作用之意,因而認定“the preponderant part of the obligations”時,既要考量經濟價值上的對比關系,也要考量地位、作用的高低與大小。

在《公約》的中文版本中,“the preponderant part of the obligations”對應“絕大部分義務”,而根據《新華字典》,“大部分”指“超過一半的部分”,它是一個形容數量的詞匯,這就會讓人認為《公約》能否適用于混合合同只是一個數量對比問題。盡管《公約》第一百零一條第二款第(二)項規(guī)定“阿拉伯文本、中文本、英文本、法文本、俄文本和西班牙文本都具有同等效力”,但應該認為《公約》第三條第二款的立法原意不限于經濟價值的對比,還包括地位、作用的高低與大小。

除此之外,經濟價值標準還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1.實務中常常不能清楚地區(qū)別服務在合同中所占價值的比重,這既包括某些服務無法準確地用經濟價值衡量的情形,也包括服務還未發(fā)生或只發(fā)生了一部分,其價格無法確定的情形,還包括買方可能會很重視某項服務卻沒在價值比例上表現(xiàn)出來的情形⑥。

2.服務價值占合同價值之比達到多少才能排除《公約》的適用?有人認為只要達到50%即可排除《公約》的適用(張玉卿,1998;李巍,2002;陳劍玲,2012。瑞士楚格州法院,2009年12月14日;俄羅斯聯(lián)邦工商會國際商事仲裁院,第5/1997號仲裁裁決,1998年3月5日;瑞士聯(lián)邦法院,2009 年5月18日),但是這顯然與文意不符,因為理論界和實務界認為《公約》第三條第一款中“大部分”的標準為占數量上的50%,若在第二款中,將“絕大部分”的標準也認定為占數量上的50%,顯然不適宜,因為第三條第二款所述“絕大部分”比第一款所述“大部分”措辭強烈,所指比重更大。因此,經濟價值標準的比例其實模糊不定,在適用《公約》的比例門檻上,法官自由裁量權很大。

3.勞務與貨物價值是否能夠同一化?盡管在社會生活中,人們常通過提供自己的勞動來換取生活來源,人類的勞力與服務常被以各種方式定價,進而與商品價值進行比較,但是筆者不得不從人的獨立與尊嚴角度發(fā)出疑問:勞務與商品價值能否同一化?將人類勞務與商品價值等價,實質上是將人與商品等同,有損人格尊嚴。

(二)合同目的標準

合同目的標準指在認定國際貨物買賣合同的性質時,應以合同目的為標準,若當事人訂立合同的目的主要是為了貨物的買賣,服務只是附屬于貨物買賣,則無論貨物與服務經濟價值幾何,都應當排除《公約》第三款第二條的適用,合同應當適用《公約》;若合同目的是提供服務,貨物買賣附屬于服務,則應當適用《公約》第三款第二條,從而排除《公約》對合同的適用。

合同目的標準在實務中應用較少,主要是因為合同目的是一個比較主觀化的標準,通過現(xiàn)有證據往往難以確定,而且常需依靠合同當事人的陳述,而合同當事人為了判決結果有利于己方常隱匿訂立合同時的真實目的。實務中也有主張合同目的標準的案例,例如意大利民事最高法院認為,在判斷《公約》第三條第二款時,合同的實質目的是確定本公約是適用還是不適用的標準⑦;白俄羅斯工商會國際仲裁院在處理一起國際貨物買賣糾紛時認為,爭議合同為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因為合同主要目的為設備銷售,這一事實并不由于合同中規(guī)定原告有義務為被告提供技術文件、監(jiān)督設備安裝、進行調試工作和員工培訓而發(fā)生改變,因為這些義務是非核心義務,是為了補充賣方供貨義務,以促成合同目的的實現(xiàn)⑧。

(三)主要義務標準

主要義務標準是對《公約》條文的字面化理解,它指在國際貨物買賣合同中,如果賣方的主要義務是供應貨物,而非提供服務,則應當適用《公約》;若賣方主要義務是提供服務,而非供應貨物,則符合《公約》第三條第二款的規(guī)定,排除《公約》的適用。由于主要義務標準直接來源于《公約》條文,接近原意,通俗易懂,因而在實務中適用非常多⑨。德國一家法院在一起汽缸買賣糾紛中認為賣方的主要合同義務是汽缸的制造和交付,其他義務都是次要的,賣方進一步的義務(例如運輸、安裝維修等)僅是附屬性的義務,因而本合同符合《公約》第三條要求⑩;另一德國法院一起圓筒買賣糾紛中認為,不能以純粹基于經濟價值比較的方式判斷賣方的主要義務是否是提供勞務或其他服務,本案中,交付圓筒系主要義務,所涉的相當于勞務的其他工作,包括機器的設計,均應視為交付最后產品的義務的一部分,所涉工作的其余部分,即根據協(xié)定應該履行的安裝、保養(yǎng)、運輸和其他服務在重要性方面居次要地位B11。

筆者認為,主要義務標準看起來很有道理,也很符合條文原意,但是該標準的根本問題在于標準浮于表面,未能深入探討如何認定主要義務,即判斷主要義務的標準是什么,這就導致該標準成為法條的另外一種表達方式,未能解決法條適用的判斷標準問題。如果對主要義務標準進行深究,則會發(fā)現(xiàn)主要義務標準最后也會歸結到經濟價值標準或者合同目的標準,判斷是否構成主要義務也都是從經濟價值或合同目的兩個角度去判斷。

(四)必需性標準

必需性標準主要是一種學術觀點,由李巍提出,他認為“在不能清楚地區(qū)別勞動力、服務在合同中所占任何價值的比重時,就應該考慮其他因素,如‘必需性標準”B12。李巍先生在原文中沒對第三條第二款的必需性標準的含義進行解釋,但是在第三條第一款中介紹了必需性標準,該款必需性標準主張“大部分”是指提供的材料對生產貨物的重要性或必需性方面占大部分。但是筆者認為不能將兩款的必需性標準等同,原因在于第一款中的必需性強調賣方所提供材料對買方所提供商品的作用,涉及買賣雙方,而第二款只涉及一方,即賣方提供商品和服務,不存在買方提供材料的情況,也就無法認定買方行為對賣方行為的作用。同時,第一款“大部分”所修飾的是“材料”,而第二款“大部分”修飾的是“義務”,兩者顯然不同。因此,對第二款“大部分”含義的解釋不能簡單進行體系解釋,認為第一款的“大部分”與第二款的“大部分”含義相同,進而在認定《公約》對混合合同的適用標準問題上可以直接借鑒前款的認定標準。

筆者認為,李巍先生主張的必需性標準是指在國際貨物買賣合同中,提供服務對貨物買賣是否必需,若附屬的服務對貨物發(fā)揮賣方所合理期待的功用是必需的,如設備的安裝調試,則符合第三條第二款的要求,可以適用《公約》;若附屬服務對貨物發(fā)揮功用非必需,則不符合該款要求,不能適用《公約》。

但是,問題在于如果服務對貨物發(fā)揮功用不是必需的,提供服務與供應貨物聯(lián)系并不緊密,則混合合同可能會被某些國家法院劃分為兩個合同:貨物買賣合同和服務合同。貨物買賣合同適用《公約》,而服務合同適用該國國內法,這樣就不會存在本文所要解決的問題。因而,必需性標準更加適合于判斷混合合同是可分合同還是不可分合同,只有當混合合同不可分割時才存在本文所探討的《公約》對混合合同的適用問題。

三、適用標準的分析

對于上述適用標準,盡管在實務中可能只涉及一個標準,但是作為一種抽象的適用方法與思維,必須綜合考慮各標準,形成一個統(tǒng)一的解決方案和思維方式,這樣才能更好地適用《公約》。

施萊希特里姆的解決方案是以經濟價值標準為原則,兼顧特殊例外情形,他認為“服務在合同總價款所占的價值比例關系也應當被作為衡量其比重的準繩。當然某些例外的情形也是可以想像的,債權人也可能很倚重一項服務,但是卻不會在價格比例上表現(xiàn)出來”B13。李巍先生觀點與施萊希特里姆近似,即以經濟價值標準為原則,以必需性標準、合同目的標準為例外,他認為“確定‘絕大部分義務的標準仍然是‘經濟價值標準……同樣在不能清楚地區(qū)別勞動力、服務在合同中所占任何價值的比重時,就應該考慮其他因素,如‘必需性標準,特別是應考慮當事人訂立合同的實質目的是購買貨物還是服務”B14。

合同是否適用《公約》首先應當是當事人意思自治的體現(xiàn),這是私法自治原則的要求,《公約》第六條B15也確認了這一點。因而在認定混合合同是否適用《公約》時,應探求合同當事人的真實意思,當事人的真實意思既表現(xiàn)在對合同是否適用《公約》的明確約定,也表現(xiàn)在當事人訂立合同時對合同是否適用《公約》的默示。具體到第三條第二款,若當事人對混合合同是否適用公約沒有明確約定,但是當事人的訂立合同的目的就是為了銷售貨物,而不是提供服務時,就應當認為合同當事人在訂立合同時就默認合同適用《公約》。當事人在主觀上是訂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而在沒有其他約定的情況下,又否認《公約》的適用,這有悖于常理,且違背誠實信用原則;當事人主觀上是訂立國際服務合同,而又主張適用《公約》的,就更加匪夷所思。因而,在適用《公約》時,不能機械地用絕對經濟價值這一客觀標準來給合同定性,從而否定當事人訂立合同時的主觀意思,最終以客觀經濟價值取代合同目的。雖然經濟價值標準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當事人訂立合同的主觀目的,若提供服務的義務占賣方義務的50%以上,則通??梢酝茢嗪贤康氖翘峁┓?,而非銷售貨物,但是這種推論不具有絕對性。

同時,決定當事人是否簽訂合同的是其主觀意思,或目的,而不是客觀外在化的經濟價值。若以客觀經濟價值標準來否定當事人真實意思,從而排除《公約》適用或適用《公約》,都可能導致合同目的無法實現(xiàn),如此,當事人訂立合同就失去了意義,那么合同在社會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就會受到威脅。

總之,《公約》是否適用于混合合同應當以合同目的標準為原則,經濟價值標準為例外。這對踐行私法自治這一交易的核心原則,保障私有財產,實踐經營自由,維護主體自由與尊嚴,促進世界經濟與社會的發(fā)展都大有裨益。

四、總結

在全球化程度日益加深,中國日益融入國際社會的今天,中國與其他國家和地區(qū)的國際貿易也日益頻繁,而作為調整國際貨物買賣合同關系最基本的國際法規(guī)范,《聯(lián)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在指導國際貨物買賣合同的訂立,以及解決國際貨物買賣合同糾紛中發(fā)揮了巨大作用,因而國際貨物買賣合同能否適用《公約》就極為重要。

《公約》第三條第二款規(guī)定了對混合合同的適用規(guī)則,《公約》不適用于供應貨物一方的“絕大部分義務”在于供應勞力或其它服務的合同。為了闡明本條含義,更好適用《公約》,本文從眾多判例出發(fā),歸納總結法院適用本條的思維方式與基本原則,提煉出了經濟價值標準、合同目的標準、主要義務標準、必需性標準。在主流觀點認為適用《公約》應以經濟價值標準為主,合同目的等標準為輔的情況下,本文對各標準一一進行批判,最終否定了該觀點。最后,本文從私法自治這一核心交易原則出發(fā),認為適用《公約》應以合同目的標準為主,經濟價值等標準為輔的原則,以期更好地尊重和保護合同當事人的意思自治,實現(xiàn)合同目的,維護合同在交易活動中的重要地位。

[注釋]

①《貿易法委員會關于<聯(lián)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判例法摘要匯編》(2012年修訂)第3條,第4段。

②《法規(guī)的判例法》判例 327[瑞士楚格州法院,1999年2月25日]。

③《法規(guī)的判例法》判例 152[法國格勒諾布爾上訴法院,1995年4月26日]。

④《法規(guī)的判例法》判例 1734[法國科爾馬上訴法院,2017年10月18日]。

⑤《法規(guī)的判例法》判例 430[德國慕尼黑州高等法院,1999年12月3日]。

⑥Staudinger/Magnus,第3條第25段。另見AC-CISG意見第四點,(PilarPerales)下評述3:轉引自施勒希特里姆.《聯(lián)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評釋.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第20頁。

⑦參見意大利民事最高法院,1995年6月9日,第6499號,波河地區(qū)法院,1997年,第2頁及其后各頁:轉引自張玉卿。國際貨物買賣統(tǒng)一法:聯(lián)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釋義。中國對外經濟貿易出版社,2009年,第34頁。

⑧《法規(guī)的判例法》判例 1711[白俄羅斯工商會國際仲裁院,2015年3月4日]。

⑨《法規(guī)的判例法》判例 196[瑞士蘇黎世州商事法庭,1995年4月26日];《法規(guī)的判例法》判例 105[奧地利最高法院,1994年10月27日];《法規(guī)的判例法》判例 196[瑞士伯爾尼州法庭議事錄,1995年4月26日];《法規(guī)的判例法》判例 881[瑞士蘇黎世州商事法院,2002年7月9日];《法規(guī)的判例法》判例 652[意大利帕多瓦法庭,2006年1月10日]。

⑩陳劍玲.成員國運用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案例選評,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12年,第10頁。

B11《法規(guī)的判例法》判例 346[德國美因茨州立法院,1998年11月26日]。

B12 李巍.《聯(lián)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評釋.法律出版社,2009年,第18頁。

B13施勒希特里姆.《聯(lián)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評釋.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第20頁。

B14李巍.《聯(lián)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評釋.法律出版社,2009年,第18頁。

B15《聯(lián)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第六條 雙方當事人可以不適用本公約,或在第十二條的條件下,減損本公約的任何規(guī)定或改變其效力。

[參考文獻]

[1]高旭軍.《聯(lián)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適用評釋[M].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17.

[2]王京禾. 《聯(lián)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解釋[M]. 北京:中國對外經濟貿易出版社,1987.

[3]董延林.聯(lián)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與我國涉外經濟合同法[J].法律適用,1997(5):26-27.

[4]湯蘇莉.《合同法》下不安抗辯權和預期違約制度之重述——從比較《聯(lián)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的角度[J].法律適用,2004(11):19-21.

[5]劉瑛.論《聯(lián)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在中國法院的適用[J/OL].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大學學報),2019(3):1-11.

[6]左海聰,林思思.論《聯(lián)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的默示排除——以法律選擇條款為視角[J].江西社會科學,2017,37(10):191-199.

[7]白璐.買賣合同司法解釋與聯(lián)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中利息償付規(guī)定的比較研究——從國際貨物買賣合同案件審理的視角[J].法律適用,2014(3):105-109.

[8]方婧.CISG統(tǒng)一解釋問題研究[D].西南政法大學,2015.

(責任編輯:張彤彤)

猜你喜歡
判例公約貨物
圖書借閱公約
論作為判例法典的《春秋》*——以復仇為例
逛超市
制定《圖書借閱公約》
美國最高法院2017年度知識產權判例解析
制定《圖書借閱公約》
我國知識產權判例的規(guī)范性探討
試論我國明代判例技術的應用及其啟示
進出口侵權貨物刑事執(zhí)法之法律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