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近年來隨著依法治國與尊重和保障人權不斷推進,殘疾人作為社會最大的弱勢群體其訴訟權益的保障成為不容忽視的問題。為此,本文認為應立足中國實際,借鑒域外法經驗,完善對殘疾人刑事追訴權的保障,減少審前羈押,擴大非監(jiān)禁刑的適用,完善殘疾人訴訟權利幫助措施等方式,實現對殘疾人訴訟權利的更好保障。
關鍵詞 殘疾人 訴訟權利 保障措施
作者簡介:劉子豪,北方工業(yè)大學,本科。
中圖分類號:D925?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9.09.050
一、殘疾人訴訟權利保障的必要性
(一)殘疾人概念的界定
殘疾,英文為“disability”。聯合國《殘疾人權利公約》對殘疾人定義為:“殘疾人是指肢體、精神、智力或感官有長期損傷的人,這些損傷與各種障礙相互作用,可能阻礙殘疾人在與他人平等的基礎上充分和切實地參與社會”。 我國《殘疾人保障法》對殘疾人定義為:“殘疾人是指在心理、生理、人體結構上,某種組織、功能喪失或者不正常,全部或者部分喪失以正常方式從事某種活動能力的人,包括視力殘疾、聽力殘疾、言語殘疾、肢體殘疾、智力殘疾、精神殘疾、多重殘疾和其他殘疾?!睆倪@些定義可以看出,殘疾人是指在生理、智力或者精神上存在障礙,妨礙其平等參與社會活動的人。訴訟權是公民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的重要權利,是公民憲法基本權,在法治社會中保護公民的訴訟權利是法治的核心。如何充分保障殘疾人的訴訟權利成殘疾人權利保障的不可或缺的內容。
據統(tǒng)計,目前我國殘疾人約有8500萬,殘疾人普遍受教育水平較低,是社會最大的弱勢群體。根據殘疾人聯合會統(tǒng)計數據,殘疾人口中還有不少是文盲,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數比例也并不高,從事職業(yè)多為服務業(yè)或者勞動力密集型產業(yè)。殘疾人收入水平較之常人差異較大,大部分收入僅維持生存,沒有更多的積蓄可以用于學習相關專業(yè)性知識。 這就決定了決定了一旦殘疾人成為訴訟當事人,其難以通過自身的能力充分行使和保障其訴訟權利。
(二)殘疾人行使訴訟權利保障的必要性
殘疾人作為國家最大的弱勢群體,是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道路上不可忽視的保護對象,更是健全完善我國法治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較之常人而言,殘疾人的訴訟能力具有如下特點:
1.訴訟行為能力不足。殘疾人因為身體原因,在行動能力、辨別能力、語言能力上或多或少略有不足,盡管在法律定義上其大多是完全行為能力人,但是一旦參與到實際法律過程,就會有很大影響,需要殘疾人的近親屬等提供幫助。相關調查顯示,殘疾人普遍依賴家庭,而且殘疾人的近親屬相對而言也是對殘疾人最了解的人,在訴訟過程中能給殘疾人以更大的幫助和心理慰藉。
2.運用法律能力明顯偏弱。證據在訴訟中起到重要作用,但殘疾人自身并不能很好的搜集證據,甚至偵查機關向殘疾人收集證據都有一定困難。因為法律具有較強的專業(yè)性,大多數殘疾人受教育程度低,文化水平低,法律知識欠缺,這就決定了殘疾人較之正常人運用法律維護自身權益的能力比較弱。
3.承擔監(jiān)禁能力弱。對于殘疾人而言,一旦被收押到看守所、監(jiān)獄等,其生活能力并不能很好的適應看守所等地方的監(jiān)管方式,甚至有可能造成殘疾人受傷,死亡等嚴重后果。殘疾人一旦實際參與到訴訟中,大多都意味著生活已經面臨巨變,這對于其而言,是一種相較于常人而言更加嚴重的精神打擊,容易導致殘疾人出現偏激想法和觀念,造成其生活的不穩(wěn)定性進一步上升。
對殘疾人訴訟權利保障體系的研究,在我國尚不充分。學界關于殘疾人的法律保障,更多的是關注殘疾人在日常生活中,諸如生活就業(yè)等方面的保障,隨著我國法治社會建設的推進,殘疾人訴訟權利的保障愈發(fā)重要起來。法律對于他們生活、就業(yè)等方面的保障僅是宣告性的,一旦落實到實踐,更多需要司法保障加以落實。研究殘疾人司法制度的保障,有利于貫徹落實現有研究成果和政策的落實。筆者認為,應該貫徹憲法精神,切實保證殘疾人訴訟權利使之獲得與常人平等的訴訟能力與訴訟尊嚴。為此,應當完善我國現有法律體系,推動以憲法為主導,法律法規(guī)為主體的殘疾人訴訟權利保障體系。
二、域外殘疾人訴訟權利保障的經驗借鑒
(一)建立社會調查制度
在英國,全國殘疾人權利委員會具有調查特定組織對殘疾人違法行為的權力,并可以對殘疾人權利法律的執(zhí)行效果展開調查。在美國,全國殘疾人委員會可以參考殘疾人個人意見,收集殘疾人培訓、預防、早期干預和教育等方面的資料匯成報告,向總統(tǒng)和國會提交,以影響國家頂層設計,保障殘疾人包括訴訟權益在內的權益得以實現。英美等國家從社會調查入手,對殘疾人的保護不但涉及到訴訟過程中,而且將法律的執(zhí)行、效果評價等方面都納入其中,建立了一套相對成熟的反應機制來充分保護殘疾人權利。
(二)建立支持訴訟制度
在英國,全國殘疾人權利委員會具有較多職責,涉及殘疾人諸多方面的權利維護,其中包括幫助殘疾人維權,向他們提供法律建議和幫助的職能。這一職能可以有效幫助殘疾人獲得來自專業(yè)組織的幫助,使之獲得訴訟上的幫助與支持。此項措施是英國對殘疾人權利保護的重要體現,其將殘疾人的權利上升到官方機構來進行維護保障,可以更具權威性和專業(yè)性的全面解決殘疾人訴訟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問題,對殘疾人訴訟起到非常重要的幫助作用。
(三)成立專門審判法庭
加拿大作為世界上殘疾人口占總人口比例最高的國家,針對殘疾人的訴訟權利構建了獨特性的保護機制,設立加拿大人權法庭,作為殘疾人專門審判組織。加拿大人權法庭專門審理有關殘疾人的案件,有權作出有約束力的判決,并且這些判決能夠得到有效執(zhí)行。對于維護殘疾人訴訟權利和其他合法權益,通過專門法庭的設置,可以充分有效的作出具有針對性和專業(yè)性的判決。
(四)政府幫扶機制
在德國,聯邦和各州政府設有專門的殘疾人事務專員,他們與殘疾人以及相關的社會各界保持著密切接觸,對政府的殘疾人政策和立法提出意見和建議。在發(fā)現有關殘疾人法律有漏洞的時候,他們可以提出修改法律的方案。由政府出面設立專員,可以有效增加殘疾人訴訟的信息,也可以更好地協(xié)調解決殘疾人訴訟中的各項問題。
總之,域外許多國家以立法為基礎,通過行政、司法與社會各界融合,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殘疾人訴訟保障機制,保護了殘疾人的訴訟權利,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
三、我國殘疾人訴訟權利保障的現狀及不足
我國現行法律體系,沒有對殘疾人訴訟權利保障制定專門的法律。對于殘疾人司法保障的具體規(guī)定,呈零散狀分布在各個法律法規(guī)之中,如刑事訴訟法關于盲聾啞和精神病人的適用程序范圍和獲得必要的從寬制度等;最高人民法院、司法部、殘聯等有關部門發(fā)布的規(guī)范性文件規(guī)定,減免殘疾人訴訟費用,提供司法救助和法律援助等措施。但是,這些法律和規(guī)范性文件對殘疾人訴訟保障尚存在不足,具體體現為以下幾方面:首先,立法保障殘疾人范圍過窄。目前我國法律對殘疾人訴訟權利的保障,更多關注于盲聾啞和精神病人,但是根據國際殘疾人公約規(guī)定,殘疾人的范圍更為廣泛,肢體殘疾等也屬于殘疾人,需要法律對其訴訟權利進行特殊保護。因此,應擴大我國訴訟法中對殘疾人訴訟權利保護的范圍,借鑒國際社會通行的殘疾人概念,擴大殘疾人訴訟權利保護的范圍。其次,訴訟權利保障不完善。我國目前關于殘疾人訴訟權利的保障零散于各個法律法規(guī)和規(guī)范性文件之中,并沒有制定專門的殘疾人訴訟權利保障法,這不利對殘疾人訴訟權利的完備和系統(tǒng)保護。我國殘疾人可以適用的法律制度里,不少是同其他弱勢群體一起共用的而較少有單獨適用的情況,例如法律援助制度。在刑法及刑事訴訟法中,所指的殘疾人是精神殘疾人以及盲聾啞三種身體缺陷的殘疾人,小于國際公約和勞動保障法規(guī)定的殘疾人范圍。實際上,其他類似肢體殘疾人等訴訟明顯也是存在障礙的,不能因為相對盲聾啞和精神殘疾人而言訴訟能力較強便將至剔除在外,因為他們相對常人而言訴訟能力同樣處于弱勢,更何況可能涉及到與公權力的對抗。 作為受害人的殘疾人參與訴訟以后的生活、心理和名譽等狀況都并未有相關規(guī)定來進行保障。這些都是我國法律和司法實踐急需解決的問題。再次,落實和監(jiān)督方面并不完全。盡管我國法律對殘疾人法律援助制度規(guī)定較為完善,但實踐中依然存在諸多問題。一是存在援助律師因為無償等因素而導致援助過程中積極性差,不盡力幫助殘疾人進行訴訟等情況。二是司法援助律師,和殘疾人群體總量與殘疾人案件總量相對比,比例仍然較低等情況明顯。三是手語翻譯制度中,具體通曉手語的“通曉”如何理解,手語翻譯人數的規(guī)定等都沒有具體要求,這就容易導致在訴訟過程中出現混亂和敷衍,不利于殘疾人訴訟權益的保障。最后,社會氛圍不利于殘疾人利用法律武器維護自身權益。我國人權保障雖然得到了大力發(fā)展,但是社會大眾仍然對對殘疾人普遍持消極態(tài)度 ,這些態(tài)度一方面會讓敏感的殘疾人士更加畏懼于參與訴訟活動,這也會讓相關機關的普法活動受到更多阻力,從而加大對殘疾人普法的成本,減少普法積極性,以至于形成惡性循環(huán)。
四、完善我國殘疾人訴訟權利保障的原則與建議
(一)完善殘疾人訴訟權利保障的原則
完善我國殘疾人訴訟權利保障,應當在充分吸取各國先進經驗的基礎上,綜合考量我國實際,在憲法的指導精神下進行規(guī)劃和設計。憲法是對所有公民的權利義務進行規(guī)定的,而殘疾人作為特殊群體,理應給予更多的關注和保護。完善我國殘疾人訴訟權利保障應遵循以下原則:
1.地位平等原則。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一方面體現在殘疾人不應該因為自身缺陷而導致憲法規(guī)定的權利得不到實現,比如聾啞人的申辯權,應當得到手語翻譯,但同時應注意,殘疾人在實體法律上并不能獲得超于常人的優(yōu)待,獲得的只能是法律程序上的優(yōu)待和量刑上的考量,譬如法律援助制度獲益性等。
2.不受歧視原則。公民的人格尊嚴作為基本人權,理應得到社會的尊重,不能因為個體差異而侮辱詆毀其人格。這既要求社會各界和制度規(guī)范不能因殘疾人的缺陷而惡意對待,也不能對殘疾人過于特殊的優(yōu)待,要保證其像正常人一樣得到應有的待遇和地位。
3.隱秘保留原則。公民的隱秘受到來自法律的保護。一方面,因為考慮到人格尊嚴的存在,是對公民應有的尊重,展現出個人尊嚴的價值;另一方面,也在于維持社會穩(wěn)定,實現主體自由價值。 這都決定了公民的隱私要得到保護。殘疾人因為是弱勢群體,對隱私權格外的敏感,更需要得到尊重和足夠的隱秘保留,在訴訟過程中,要尊重殘疾人的隱私問題。
(二)完善殘疾人訴訟權利保障的措施
1.減少對殘疾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審前羈押措施。殘疾當事人因為身體缺陷,通常沒有足夠的自理能力適應在看守所等羈押場所的生活狀態(tài),容易導致出現生活不便,甚至于受傷乃至死亡的情況?;谌藱啾Wo的考量,在殘疾人涉嫌犯罪時,對其不采取逮捕、拘留等強制措施,一般應采取非羈押性強制措施。這樣不但可以體現出我國對殘疾人人權的保護以及重視,還可以有效降低殘疾當事人的心理壓力,保護其合法權益。
2.賦予殘疾當事人近親屬及殘疾人幫扶機構更多訴訟幫助權。對殘疾人訴訟權利的保護,可以借鑒對未成年人訴訟權利保護的規(guī)定,賦予其近親屬、親友和幫扶機構更多的訴訟權利。理由在于:首先,殘疾人普遍文化水平并不足以承擔起訴訟任務,其表達能力等往往也受限制。其次,近親屬擔任代理人對當事人更加熟悉,會在案件訴訟中更了解案情和用心,辯護人和代理人共同存在于訴訟程序中時,會對殘疾當事人進行更有力的辯護。最后,目前我國法律援助律師等水平值得商榷,提供的幫助自然有限,而殘聯出面聘請或指派律師,可以更加有效的幫助當事人。
3.構建檔案封存制度與社會調查制度。首先,借鑒未成年人檔案封存制度,建立對殘疾人犯罪記錄進行封存。對殘疾人犯罪案件,可以依職權,也可以依當事人及近親屬的申請進行檔案封存。其次,建立由政府負責的社會調查制度。目前我國社會調查制度適用于未成年人受案范圍的特有制度。在殘疾被告人參與訴訟以后,由殘聯履行其職能,針對性的要求負責殘疾當事人生活地區(qū)所屬的分會,聯合當事人實際居住地等有關地方的居委會或村委會進行聯合調查,資金可以申請政府撥款或者聯合當事人生活社區(qū)的共同對殘疾當事人的生活經歷,受教育水平等等進行調查,充分重視調查結果,綜合考慮當事人情況進行審判。
4.擴大非監(jiān)禁刑適用,構建配套的心理疏導制度。將殘疾人納入我國社區(qū)矯正制度范圍,由司法局等部門牽頭,殘聯、教育局與社區(qū)基層組織共同協(xié)作,依托中小學心理教師,聯合大學學生會和社團等資源,組織殘疾人康復心理活動,并要求殘疾人進行力所能及的勞務。在社區(qū)矯正中,不得以種族、膚色、性別、年齡、語言、案犯、政治或其他見解、民族本源或社會出身、財產、出生或其他狀況為由而實行任何歧視。 這里可以體現出殘疾人從寬制度和社區(qū)矯正制度具有一定銜接性,而且輔之以必要的心理疏導,可以有效的讓殘疾當事人更好的從陰影中走出,重新融入社會。
5.建立殘疾人訴訟基金。目前我國司法援助工作受限于各種因素,導致其效率并不是很高。對于殘疾人,由政府和殘聯等有關部門共同組成殘疾人司法基金會。當殘疾人訴訟過程中實際需要時,由殘疾當事人自主申請基金會下發(fā)專項基金,由政府和殘聯共同監(jiān)督基金的收支情況和運營狀態(tài)。這不但可由政府和殘聯等有關部門共同組成殘疾人基金會,和律所合作,將法律援助適度市場化,幫助殘疾當事人獲得更好的律師等專業(yè)人士的幫助,以提高法律援助有效性和專業(yè)性,也可以幫助沒有經濟能力殘疾人更加便利的參與訴訟,幫助殘疾罪犯重新回到社會。
注釋:
《殘疾人權利公約》(Convention of the Rightsof Personswith Disabilities),2006年12月第61屆聯大通過。
中國殘疾人事業(yè)統(tǒng)計年鑒2018 中國殘疾人聯合會編[M].北京:中國統(tǒng)計出版社,2018.
德國關心殘疾人面面觀[N].云南日報,http://news.sina.com.cn/w/2004-05-17/1144 2551742s.shtml.
陳新華.殘疾人權益保障國際立法與實踐[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3.
楊明,陳結淼.論我國刑事法領域中弱勢群體的程序保護[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33(1):87-90.
楊勇.社會大眾對殘疾人內隱態(tài)度研究綜述//第六屆心理健康學術年會論文摘要集[C].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心理健康重點實驗室: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2017:1.
王利明.論個人信息權的法律保護——以個人信息權與隱私權的界分為中心[J].現代法學,2013(4):62-72.
孫明澤.未成年人刑事訴訟特別審判程序實施問題實證研究[J].廣西社會科學,2019(3):124-128.
王順安.社區(qū)矯正的幾個法律問題[J].法學雜志,2003,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