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輝 趙申
編者按:在江蘇省課程游戲化項目不斷推進的過程中,兒童美術教育更加指向兒童在游戲活動中自由、自主、創(chuàng)造、愉悅的精神體驗,指向兒童綜合素養(yǎng)的發(fā)展。但從目前兒童美術教育模式,尤其是校外兒童美術教育機構的教學模式來看,依然存在對速成技巧、評比考核等方面的追捧,澆滅了兒童創(chuàng)造力的幼苗,壓抑了兒童天生對線條、色彩、空間和美的感悟力和表現力。基于以上矛盾,筆者也在思考:在兒童美術活動中如何創(chuàng)設藝術互動性與教育性兼容的環(huán)境?教師如何把握教與不教的尺度?如何在美術游戲中促進兒童創(chuàng)造力的發(fā)展?等問題。早就聽說過珠海南色美術活動基地(以下簡稱“南色”),他們二十年的不斷磨煉、創(chuàng)新,走出了一條屬于自己的美術實踐之路。帶著思考,筆者于2019年初走進了南色。
一、不言教令,順其自然:兒童美術教育全新的內涵
南色不僅向兒童傳遞美術知識、美術技法,而且更加注重將美術教育作為一種方式,發(fā)展兒童的精神和人格,彌補兒童情感教育的缺憾。南色倡導的“不言教令,順其自然”的兒童美術教育觀,其特點是以“解放兒童”為起點,從兒童的“年齡階段特征”入手,讓更多的兒童回到自然中,視美術活動為“游戲”,為“工作”。這種美術教育觀主張不強化,不加速兒童的成長,不套用舊式的條條框框控制兒童的發(fā)展,以減輕兒童在美術活動中的心理負荷。對比而言,這與江蘇省課程游戲化中“自由、自主、創(chuàng)造、愉悅”的游戲精神如出一轍。
筆者在與南色的創(chuàng)始人張笑的交談中了解到,他所主張的兒童美術教育,首先反對將一個美術教育者定義為“教師”。因為美術不僅是一種技術,更是一種對美的意識。他認為孩子美術的技法是可以教的,但對美的感知是不能教給的,只能進行引導和影響,在“教與不教之間”開啟兒童自己的感官。而成人所要做的,則是在兒童不同的年齡階段應用不同的培養(yǎng)方法,啟發(fā)他們的獨特性,并開放地接納他們個性化“美術符號”的表現,敏銳地去意會這些符號背后的精神寓意。所以,南色美術活動基地倡導的是“不言教令,順其自然”的兒童美術教育觀,不是教兒童“東西”,而是引導兒童看“世界”。要把兒童從成人的語境里解放出來,讓他們坐在充滿美感的環(huán)境中,在藝術家的引導下,在學員、家庭、社區(qū)共同的參與下,自信、自然地表達自己對于美的見解和洞察,在純真的創(chuàng)作中感知到一個廣闊的整體世界,而不是僅僅通過各種技術將兒童固定在圖畫中的狹窄部分。
二、視覺沖擊:色彩豐富的環(huán)境與極簡的工作臺
走近南色,筆者就被室內豐富的色彩布局和極簡的工作臺所吸引。南色在空間創(chuàng)設上極具色彩的張力,從天花板到地面,每個角落都包裹著繽紛絢爛的色彩,如連接樓層之間的全紅色樓梯扶手、暖暗色調相結合的布綴裝飾、紅色的材料櫥柜與吊頂,無不對兒童的感官產生強烈的沖擊。在南色,一方空間、一個角落都可以給兒童傳達不同的視覺信息,或豐富、或斑斕、或怪異、或明亮,引導兒童情不自禁地停下來去幻想,并勇于行動起來,把視覺捕捉到的信息盡快熔化,使之成為舒展身心的藝術滋味。與色彩豐富的環(huán)境形成強烈對比的是極簡的兒童工作臺,工作臺長而寬闊,并沒有過多的色彩裝飾,只是擺放不同的美工材料,供兒童盡情而單純地操作。
三、輕聲細語:靜態(tài)物體的分離與組合
南色美術活動基地里的一堆堆造型、一片片色彩都營造出讓兒童去感受的空間?;顒踊匾粯菫椴┪镳^,供兒童陳列美術作品或欣賞作品使用。二樓為兒童操作區(qū),操作區(qū)分有陶泥區(qū)、顏料區(qū)、木工區(qū)、布藝區(qū),等等。這些區(qū)域或被垂下的布條精心隔開,或被擺放材料的櫥柜自然分離,是具有相對獨立性質的工作區(qū)域。兒童在這些“輕聲細語”的空間區(qū)域里,用心觸摸靜態(tài)物體的分離與組合,生成與破裂,在或明或暗的鏈接中與空間不期而遇,目光與空間頻繁碰撞出想象和創(chuàng)造的光芒。
四、多元的材料:指尖與心靈溝通的藝術
令筆者印象較為深刻的是南色里投放的令人目不暇接的各種質地的材料,如柔軟纏綿的線團、平滑光潔的紙張、繁星灑落般的紐扣、尖銳閃亮的螺絲釘、輾轉彎曲的繩索,甚至是常人眼里的垃圾——布頭、木塊、陶土、樹葉、釘子、吸管等。一不留神,都變成了孩子們表達內心世界的符號,這些低結構的操作材料是兒童創(chuàng)作的靈感,是表現的載體,是個性的抒發(fā)。但多到令人目不暇接的材料,絕非雜亂無章,而是被整齊地堆放在兒童工作臺或材料柜上,由材料建構起來的環(huán)境兼具藝術性和教育性。
孩子們選擇工作區(qū)中的材料,愉快地投入到藝術創(chuàng)作中,進行重疊、堆積、編織、勾勒,重新感受色彩和造型。他們從一開始的不知所措到最后的才思泉涌,一件件藝術品漸漸成型。在這里他們不用擔心做錯什么,因為做出的任何東西都是兒童所獨有的。
五、想象與創(chuàng)造:在過程中追求純粹的教育
筆者在參觀南色的過程中,聽到和感受到最多的是兒童的“想象與創(chuàng)造”。而在這種思維的影響下,兒童創(chuàng)作的形式已變得微不足道,他們的興趣愛好、自信、求知欲望等非智力因素在想象與創(chuàng)造的過程中得以激發(fā)出來。南色實際上是一個教育場所,美術是手段,活動是形式,育人才是目的。在與南色工作人員的交談中我們了解到:這里沒有班級授課,只有個性指導;沒有統一教材,只有多樣材料;沒有固定教學,只有創(chuàng)意活動;沒有權威評價,只有孩子的自我詮釋。孩子們來到“南色”,可以盡情地發(fā)揮他們對材料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沒有人要求他們做什么以及怎么做,如果在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遇到制作技藝方面的問題,專職工作人員或者志愿者會幫助他們,但絕不會有人帶領或者教授孩子完成一件作品。孩子就是在這種自由、自主的操作過程中,擺脫成人世界施加的束縛,治愈功利教育帶來的焦慮,體驗著成為獨立個體的喜悅?!澳仙睂嵤┑氖潜苊饨虒W的教育,是滲透在活動中的自我教育,是彌漫在環(huán)境中的隱性教育,看似漫不經心,卻為孩子的心靈注入最本真的動能。南色不開課,但兩個基地的開放時間若合在一起計算,那就是全年無休,從周一到周日,從早上到晚上。仿佛不管你什么時候帶孩子去,它都在那里,從從容容。
“以兒童為本”是南色的本質內涵,圍繞這個本質,南色歷經二十年磨礪積累。二十年中,他們勇敢自信、深入探索,在普及和推動兒童美術教育和藝術文化發(fā)展方面,取得了關鍵性的突破和實質性的成果,形成了以心理學、美術學、博物館教育為特點的兒童美術教育模式,推動了兒童藝術感受力、創(chuàng)造力及自我表現力等方面的發(fā)展。南色二十年的美術教育實踐也值得幼兒園教師思考,在幼兒園美術活動開展的過程中,教師也要在活動中踐行理論和實踐緊密結合的原則,在活動中凸顯以兒童為本的探索式教育理念,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注重培養(yǎng)、提升兒童發(fā)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美術活動也要與其他活動相互融合,有機關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