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楚儀
2008年的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上,一幅來自安徽涇縣的宣紙長卷徐徐地在我們眼前展開,30秒的畫面讓全世界人民見證了中國文化的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并為之感到震撼。在上海世博會上宣紙再次大放異彩,展示出它獨有的魅力。宣紙作為文房四寶中的首寶,正一步步走進人們的視線。
宣紙制造的主要原料是青檀皮和沙田稻草,且需要特定的環(huán)境才能制成,這是真正意義上的宣紙。其他的紙雖然看起來和宣紙沒什么不同,但原料可能用的楮皮、構(gòu)樹皮等,所以只能稱為書畫紙。宣紙有四大特性:潤墨性、耐久性、變形性和抗蟲性,這是一般的紙張所不具備的,因此宣紙有“紙壽千年”的美譽。如果畫家在作畫時掌握宣紙的特性并熟練運用中國畫的各項技法便能完成一幅優(yōu)秀的畫作,這也正說明了宣紙的特性對中國畫表現(xiàn)力方面有很大的影響。很多畫家利用宣紙的特性完成的畫作也因為其特性得以流芳百世供后人觀賞。
一、宣紙名稱的由來、定義及品種分類
(一)宣紙名稱的由來
歷史上關(guān)于宣紙有一些書籍記載,例如《安徽概況》中提到:“宣紙是馳名中外的文房四寶之一,產(chǎn)于涇縣,因涇縣古屬宣州府,故名‘宣紙’,迄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蔽覀儚闹锌梢缘弥靶垺边@個名字是以地名來命名的。《舊唐書》中提到宣州以宣紙作為貢品進貢也證實了這一點。
(二)何為“宣紙”
“宣紙”這個詞最早出現(xiàn)在唐朝張彥遠的《歷代名畫記》中,其中記載道:“好事家宜置宣紙百幅,用法蠟之,以備摹寫。”因此宣紙從廣義上來說,指的是古宣紙,即以古宣州為中心生產(chǎn)的紙和周邊其他幾個縣生產(chǎn)的紙的總稱,也就是以地名命名的概念上的宣紙。而從狹義上來說宣紙指的是在涇縣境內(nèi)用青檀皮和沙田稻草(長稈沙田稻草最佳)為主要原料和配料按一定比例搭配,而且需要特定的環(huán)境手工撈制的紙,這是真正意義上的宣紙,即宣紙“真紙”。很多其他的紙(書畫紙)雖然和宣紙看起來沒什么不同,且制作過程也極其相似,但書畫紙用的原材料和宣紙不同,用的可能是楮皮(谷樹皮)或構(gòu)樹皮做成的,所以只能稱之為“仿宣”或“普宣”(書畫紙),這兩者不可混為一談。
(三)宣紙的品種分類
1.按用料分:
(1)1959年以前:皮料、黃料、綿料
皮料類宣紙指的是以青檀皮皮漿為主,以沙田稻草草漿為輔制成的紙。
黃料類宣紙指的是采用少量皮漿和大量草漿制作,且在制漿過程中不需要漂白,紙的顏色呈黃色的紙。
綿料類宣紙指的是皮漿用料在30%-59%之間的紙。
(2)1959年以后:凈皮、綿料、特種凈皮
凈皮類宣紙指的是皮漿在60%-85%之間,草漿在40%-15%之間配比制成的紙。
綿料類宣紙指的是皮漿和草漿比例按六比四或五比五分配制成的紙。
特種凈皮類宣紙指的是皮料比重為85%-95%之間的紙。
2.按尺寸分:二尺~八尺、丈二、丈六和尺四、尺六、尺八等
3.按加工分:生宣、熟宣、箋紙
生宣指的是從紙槽中直接抄造未經(jīng)加工的紙。
熟宣是指經(jīng)過層層加工制成的紙。
箋紙是指將生宣按用途加工制成的紙,主要用作書寫。
二、宣紙的發(fā)展歷程及四大特性與畫面效果之間的關(guān)系
(一)宣紙的發(fā)展歷程
在唐朝時期已經(jīng)有了關(guān)于宣紙的記載,在《舊唐書》中提到宣州的貢品是宣紙。雖然說是貢品,但制作紙的原材料極有可能是楮皮(谷樹皮)或構(gòu)樹皮,并非真宣。這一時期宣紙生產(chǎn)的規(guī)模小,不僅產(chǎn)量低,而且紙比較粗糙,比不上宣紙“真紙”的質(zhì)量。到了宋朝,畫家們喜畫工筆畫,筆法細膩且都喜歡用絹,這一時期的畫更多的在于宮廷之中,所以對宣紙的需求不多,因此宣紙的制作工藝依然停滯不前。到了元明時期,在社會經(jīng)濟的發(fā)展,政治的穩(wěn)定大背景的推動下,繪畫也得到了很大的發(fā)展。水墨山水畫和寫意畫逐漸興起,元四家利用宣紙進行創(chuàng)作,客觀上也提高了宣紙的制作工藝,出現(xiàn)了百分百用青檀皮制造的宣紙,也有少量用沙田稻草做配料的宣紙,紙的質(zhì)量相比以前有了很大的提高。到了明代中期宣紙制作技藝漸漸走向成熟。清朝時期,以青檀皮為主要原料,沙田稻草為配料的宣紙制作技藝開始普遍,使得宣紙的質(zhì)量又上了一個臺階。在明清時期畫家都喜用宣紙作畫,客觀上促進了紙的生產(chǎn)。同時,紙的質(zhì)量的提高也使得畫家畫作的質(zhì)量得到提高,涌現(xiàn)出一批優(yōu)秀的畫家,由此可見宣紙與繪畫之間呈相輔相成的關(guān)系。到了清末民初時期,列強的入侵使得中國經(jīng)濟處于癱瘓的狀態(tài),宣紙業(yè)也受到很大的影響。直到新中國成立后,國家一系列政策關(guān)懷以及1956年,政府出資在涇縣辦廠,宣紙業(yè)才慢慢恢復生機,不斷改進質(zhì)量,擴大品種,取得進步。
(二)宣紙的四大特性與畫面效果之間的關(guān)系
宣紙的四大特性指的是耐久性、潤墨性、抗蟲性和變形性。
耐久性指的是宣紙可以存放很長時間,因為它不僅抗熱,還抗光和濕度,且有專家研究表明宣紙的酸堿度呈中性,也正因為此我國古代許多優(yōu)秀的畫作可以流傳至今以供觀賞。
宣紙最適宜畫中國畫,而中國畫講究的是用筆、用墨、用水,作畫時下筆的力度、行筆的快慢、用筆的方向、方式以及墨色的濃、淡、干、濕、焦之所以能表現(xiàn)出來就是因為宣紙有潤墨這一特性。制作宣紙的主要原料青檀皮和沙田稻草的纖維勻整性極佳,所以制作出來的紙孔隙度很好,有一定的吸附性。落墨于紙上時,著墨處慢慢擴散洇開,在墨色周圍形成一個水圈,即使使用焦墨,墨色也能被吸附,因此畫面看起來十分有層次感。且濃墨落在紙上烏黑發(fā)亮;淡墨處雖然顏色很淺卻不灰,干了之后依然能看到層次;積墨處筆觸相交疊但邊緣處依舊清晰可見;墨色的濃淡深淺都能在紙上很好的表現(xiàn)出來,使得畫面十分豐富。這是因為劉仁慶等老師的研究成果表明,青檀皮纖維的細胞壁表面有許多“皺紋”,“皺紋”中含有碳酸鈣微粒,對宣紙的潤墨性產(chǎn)生了影響。市面上的特凈宣紙之所以潤墨性好也是因為宣紙中的青檀皮含量高的緣故。
宣紙有抗蟲性是因為宣紙用青檀皮作為主要原料制成,青檀皮的韌性強且青檀皮中含有碳酸鈣成分,因此不容易被蟲蛀。
變形性指的是宣紙受墨不起皺,且干了也能保持平整,這是因為青檀皮纖維的雜質(zhì)很少。且畫家們大多喜愛買很多宣紙放一段時間再用,或者“風礬”。儲存一定時間后的宣紙更不易變形,更利于畫家揮毫潑墨。
宣紙的這些特性有助于我們辨別紙的優(yōu)劣,也正是這些特性使得宣紙的“壽命”很長。我們作畫時若能熟練地用筆、用墨、用水并通過實踐熟悉宣紙的這些特性,將更有利于我們完成優(yōu)秀的作品。那我們?nèi)绾卫眯埖奶匦詠沓尸F(xiàn)我們想要表達的效果呢?宣紙指的是生宣,適用于畫寫意畫,但生宣極易洇,因此畫面的效果具有偶然性。下筆時筆頭過濕且行筆慢就會控制不住洇的范圍,筆頭過干又由于宣紙吸水很難拉開筆作畫。下筆力道、行筆方式的不同也會影響宣紙的滲化程度。如果行筆快且力量均勻,那么洇的情況就會有所改善。因此我們不僅需要通過實踐熟悉宣紙的特性,更要靈活掌握用筆(皴擦點染)、用墨(積墨法、宿墨法、潑墨法、破墨法等)、用水的方法以完成一幅水墨淋漓的佳作。
熟宣指的是加工宣,是在生宣的基礎(chǔ)上進行加工制成的。因為生宣容易洇,所以要按比例調(diào)制膠和礬并將它們均勻地刷在生宣紙上,這樣就可以極大地減弱紙的滲化和潤墨程度。上了膠礬的宣紙如果時間久可能會漏礬,這時再刷一遍膠礬即可。做成的熟宣紙質(zhì)比生宣硬,可以用來畫工筆畫或者線描,加工過的宣紙更利于工筆各項技法的應用,給人一種工細娟秀的感覺。
三、宣紙?zhí)匦詫Ξ嫾易鳟嬘绊懪e例
齊白石擅長畫花卉草蟲,他晚年畫的花鳥畫兼工帶寫,喜用生宣。他先以大寫意的方式畫出部分內(nèi)容,然后再把需要用工細畫法的部分用膠礬做熟再畫。他的作品十分雅致,且對比強烈,畫面生動有趣。這正是因為齊白石掌握了宣紙的特性,才達到他想呈現(xiàn)的藝術(shù)效果。
黃賓虹是個勤勉好學之人,他邊讀書學習知識邊外出寫生,畫真山真水。他將意境和他的真情實感融入在他的畫作中,使得畫面生動而富有變化。通過實踐他總結(jié)出了“五筆七墨”法,并且熟練地把用筆用墨的技法結(jié)合宣紙的特性運用在他的繪畫作品中,使宣紙為他所用。他不斷探索筆、墨、紙這三者的關(guān)系,因此他的畫作有強烈的個人風格。
潘天壽熟練運用生宣,擅長畫大寫意。他在作畫時不僅融入前人的筆墨經(jīng)驗,也加入了自己的體會。他很多作品是用手指蘸墨完成的,畫面呈現(xiàn)出拙拙的、質(zhì)樸的感覺。有時作畫需要他會用豆?jié){將紙做成半生不熟的狀態(tài),使紙的滲墨能力變?nèi)跻猿尸F(xiàn)出他所追求的畫面效果。
任伯年用生宣紙作畫,為熟悉紙性,他經(jīng)年累月地練習,在生宣紙上能畫出白描畫法般的細線。他的畫集工筆和寫意于一身,畫花鳥時喜用濕筆淡墨,擅長淡彩雙勾。例如他的作品《焦蔭納涼圖》,他先用白描畫法勾勒面部,然后再利用西方繪畫中的冷暖對比對面部進行渲染,使得畫面更立體。這不僅體現(xiàn)出他強大的功底,也反映出紙質(zhì)的優(yōu)良。畫家們充分利用宣紙的特性表達出他們的藝術(shù)追求。
結(jié)語
從宣紙的發(fā)展歷程可以看出,宣紙在中國的繪畫史上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宣紙和繪畫之間是相輔相成的關(guān)系。畫家作畫為了呈現(xiàn)更好的畫面效果對宣紙就有了更高的要求,而宣紙質(zhì)量的提高也使得畫家作畫更有動力,更利于畫家創(chuàng)作出優(yōu)秀的作品。宣紙作為繪畫作品的媒介,需要不斷發(fā)展,在質(zhì)量上不斷提高,這樣才利于中國繪畫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曹天生.宣紙初識 宣紙研究論集[M].北京:經(jīng)濟科學出版社.2013.
[2]劉仁慶,翟耀良.宣紙耐久性的初步研究[J].中國造紙.1986(06).
[3]劉仁慶,胡玉熹.宣紙潤墨性之研究[J].中國造紙,1985(02):24-30.
[4]李祥林.中國書畫名家畫語圖解 齊白石[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
[5]楊成寅,林文霞.中國書畫名家畫語圖解 潘天壽[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