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茁
筷子是世界上所有進食器具中較難掌握的,也是少見的需要經(jīng)過較長時間的學習和訓(xùn)練才能使用的工具。為什么中國人要使用如此復(fù)雜的工具吃飯?
? 筷子古代稱為“箸”。除了箸外,古代的食具中還有一種叫“梜”?!案胁苏哂脳k,其無菜者不用梜”,《禮記·曲禮》中如此記載。但這個梜并非筷子,而是有一端相連、用以夾取物品的“竹夾”。這種竹夾曾在戰(zhàn)國曾侯乙墓中出土過,放置在同出的食具箱中。
? 在3世紀的日本,已有技術(shù)將竹子彎曲后加工成像鑷子一樣的器物,日語中稱為“折箸”。而中國的竹夾與日本的折箸其實是同類物品,都是筷子的早期形態(tài)。在很長的時間里,筷子和竹夾同時被人們使用著。
? 竹夾又為何會被淘汰呢?首先,使用竹夾雖然不用學習,但它確實不如筷子那般方便、靈活。其次,竹夾只能使用彈性良好的竹子來制作,而筷子除了可以使用竹、木制作外,還可以使用象牙、金、銀、玉石等多種材質(zhì)制作。最后,在所有的進食器具中,筷子的制造成本最為低廉。
? 也曾有人問:印度、東南亞等地都有茂密的竹林,為何這些地區(qū)的人們沒有使用筷子呢?其因在于,在人類文明演進的過程中,很長時間里人們都是用手直接吃東西。與熱帶國家不同,歐洲、中國都有著較為寒冷的冬季,在寒冷的氣候里,人們對熱食的需求很大,而較熱的食物無法用手直接觸碰,就逐漸形成了使用筷子、刀、叉等餐具的習俗,并發(fā)展出了與之相關(guān)的飲食文化。
中國特殊的氣候環(huán)境使中國形成了吃熱食的習俗,由于熱食需要餐具幫助進餐,中國古代的先民就利用竹子良好的彈性,首先制造出了竹夾,并在使用中積累了經(jīng)驗,最終演化出了筷子。
這便是筷子發(fā)展的來龍去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