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jù)說早年有個不孝之子,其父年老體衰后,便被其關(guān)鎖在破屋之內(nèi),且只讓老父吞糠咽菜,他卻和自己的兒子遍吃珍肴。這事被老人看到后,感傷無限,就吟出了《明日他兒餓我兒》的打油詩:“隔窗望見兒喂兒,想起當(dāng)年我喂兒。今日我兒來餓我,明日他兒餓我兒。”這首打油詩看似平淡無奇,但為后世之人起著警世策人的作用。
清代詩人袁牧所著的《隨園詩話》里也記載了一個類似的故事,說是有一箍桶匠對兒子十分疼愛,怎奈年老體弱不能自食其力后,其子經(jīng)常讓他餓肚子,而把好飯留給自己的兒子吃。箍桶匠觸景生情,感慨之余哼出了與《明日他兒餓我兒》完全相反的《莫教孫兒餓我兒》的打油詩:“曾記當(dāng)年養(yǎng)我兒,我兒今又養(yǎng)孫兒。我兒餓我憑他餓,莫教孫兒餓我兒?!笨蓱z天下父母心,雖身處厄運(yùn),感受徹骨寒意,但對不孝之子卻難以割舍親情。在這里,一個可悲又可敬的慈父形象躍然紙上。
清康熙年間,福建南安縣某村有一老者,兒子不孝,在豬圈旁搭一草屋讓他住。有一天,老人生病,無人過問。隔天豬生病,家人忙請獸醫(yī)折騰,老人遂感嘆,自詠打油詩一首:“我與豬鄰墻,豬命比我強(qiáng)。我病無人問,豬病全家忙?!边@首打油詩不僅表達(dá)了老人的無奈與憤懣,而且鄙視了兒子視豬命重于親情的不孝行為。
(摘自《太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