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慧
【摘要】:人們常說:“施教之功,貴于引導”。的確是這樣,教學中要學生學好語文,這就需要看我們老師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了,我常常巧掘資源。有巧用導語激發(fā)情感,有品詞句體會情感,有范讀啟發(fā)情感。還要“引而生疑”等方法培養(yǎng)學生。只要我們老師善于引導,那么,學生的閱讀能力就自然提高。
【關鍵詞】:巧用導語 重品詞句 范讀啟發(fā) 引而生疑
一、找準“激點”, 激發(fā)情感
蘇霍母林斯基說:“只有當感情的血液在知識這個活的機體中歡騰流動的時候,知識才會融及人的精神世界。”而現(xiàn)行語文教材中,有許多情感充盈的課文,但與學生心理距離較大,教師要善于激發(fā)、調整學生的情感,使教材內(nèi)蘊的情感與學生的心靈相溝通,產(chǎn)生強烈的共鳴,學生才能聲情并茂的朗讀,將文中的激情蕩溢出來。因此,激發(fā)情感就成了提高學生閱讀能力的重要策略。注意分析每個同學的性格特點,找準“激點”, 激發(fā)情感。
(1)巧用導入語,激發(fā)情感
好的朗讀導入語猶如表演的“序幕”,應具有“轉軸撥弦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的效果。教師動之以情,以情動人,通過語言描述,層層設問,激發(fā)學生或興奮、激動、或悲傷、哀愁等情緒,使學生在愛與憎、悲與歡、心靈火花的撞擊流下了淚水。如教《十里長街送總理》一課,在讀者講讀課文時,運用生動形象的語言,創(chuàng)設了一種意境,我是這樣口述的“同學們,黨和國家的卓越領導人周恩來因病在北京逝世??偫硎攀赖呢碾S著無線電波傳遍祖國的大江南北,長城內(nèi)外,群山為之肅立,江河為之哭泣。全國人民沉浸在無限的悲痛之中。北京長安街兩旁的人行道上,擠滿了男女老少,向東望不見頭,向西望不見尾,他們都想看一眼敬愛的周總理?!甭犃肆死蠋煹目谑?,學生自然進入了一種莊嚴、沉重、悲痛的的語氣讀課文,大部分學生能讀出真情實感。這種導入語的激發(fā),能使學生整體感知作者的情感基調,為學生朗讀句段調弦定調。
(2)品味詞句,體會感情
贊可夫說:“教學法一旦觸及學生的情緒和意志領域,觸及學生的精神需要,就能發(fā)揮高度有效的作用?!睂嶋H教學中,教師只要抓關鍵詞句,引導學生認真品味,就能撥動學生心靈之弦,促使它發(fā)出最動聽的心聲。如:《周總理的睡衣》一課,第二段是這樣寫的:“一位年輕的護士,雙手捧著這件睡衣,望著補丁上又勻又細的針腳,眼睛濕潤了?!睘榱俗寣W生讀出感情,讀前可引導學生推敲這段話中“捧”和“望”這兩個詞的妙用,可問學生“捧”和“望”可以換什么詞,學生回答可換成“拿”和“看”后,再讓學生區(qū)別用“拿”和“看”與“捧”和“望”有什么不同,在對此中,學生就能體會到“捧”和“望”凝聚著年輕護士對周總理和鄧媽媽滿腔的敬佩之情,學生就能飽含深情地把“捧”和“望”的音讀重、拖長、水到渠成地讀出了相應的感情。
(3)示范朗讀,啟發(fā)感染
孔子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就是說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想學而不會,想讀而讀不好的時候,教師予以示范,給予啟發(fā),特別是對于低年級的學生,老師的范讀是非常重要的,如教《狐貍和烏鴉》一課,老師做了適當?shù)匿亯|后讓學生讀狐貍說的話,第一次和第二次說的話學生讀得很形象,讀第三次的話就有一定的難度,叫了幾個學生讀得都不夠理想,這是我就及時示范朗讀,由于師讀得有聲有色,加上體態(tài)及面部表情對學生的傳遞,學生模仿讀極生動形象。有的比老師還讀得好,這樣老師良好的范讀的滲透力和影響力是很強的,猶如思維的向導,領著學生的思維暢游,使學生模糊的東西通過老師范讀豁然開朗,學生領悟了之后再讀就能充分發(fā)揮朗讀對理解課文內(nèi)容、發(fā)展語言、陶冶情操的作用。
二、引而生疑
孔子曰:“學而不思則罔?!彼季S總是從問題開始的,所以說:“學起于思,思源于疑?!痹诮虒W中進行質疑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因此,“引而生疑”就成了提高學生閱讀能力的重要策略。
(1)自學引疑。
讓學生在自學課文的基礎上,找出學生不能理解的地方,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從而使學生去參與學習和探索。教師在讀后檢查時規(guī)定“提一個你覺得最有意思的問題”以激發(fā)學生質疑的興趣,讓學生從教材中得到生動鮮活、豐富的信息。如在預習《狼和小羊》時,有十幾位學生提出 :狼想吃小羊,撲上去吃就是了,為什么要故意找茬呢?這個問題其實正是課文的寓意所在,解決了這個問題,也就理解了課文的寓意。
(2)懸念引疑。
教師在教學課文的重點時設置懸念,讓學生生疑、存疑、從而撥動孩子的心弦,使他們處于躍躍欲試的“憤、悱”狀態(tài),形成生動活潑的教學氛圍。在深讀課文《草船借箭》時,教師巧設懸念:周瑜想陷害諸葛亮,要他10天造10萬枝箭,現(xiàn)在請同學們替諸葛亮算一算:他每天該造多少枝箭?在當時能造那么多枝箭嗎?可諸葛亮卻立下了軍令狀:只需3天就能造成完10萬枝箭。請同學們再算一算,諸葛亮平均每天又該造多少枝箭?這樣,在學生計算、思考的過程中巧設疑點:諸葛亮到底是怎樣把這10萬枝箭“造”好的?通過這樣一連串的問題,教師就為學生認真研讀課文創(chuàng)造了條件。
(3)演示引疑。
在演示過程中引導學生產(chǎn)生疑問,使學生掌握科學道理,理解課文內(nèi)容和發(fā)展思維能力。如教學《稱象》時讓學生分組實驗,以面盆作河,旅行杯的塑料蓋作船,鐵塊作象,小漢包作石塊,在演示中教師啟疑:為什么用船代替了(? ?),用石頭代替了(? ? ),利用水的浮力稱出了大象的重量。在實驗演示中引疑,更注重了學生的認識過程,克服了傳統(tǒng)教學重認識結果的弊端,加強了學生動手實踐能力,有利于激發(fā)學生探究的興趣。
(4)觀圖引疑。
通過對一些圖像的觀察,抓住課文的特點,引導學生產(chǎn)生疑點,激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加深對課文內(nèi)容的理解,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和閱讀能力。如教學《美麗的公雞》時,先出示課文的掛圖,學生在理解圖意的基礎上,教師有提出新要求:大家在仔細的看看每一幅圖,看看公雞的神情有沒有變化?為什么會有這些變化?然后讓學生自學課文,為進一步學習課文作好鋪墊。
總之,實踐證明,只有提高了學生的閱讀能力,才能激發(fā)學生閱讀興趣,使學生喜歡閱讀,自覺閱讀,從閱讀中獲取更多更淵博的知識。同事們,我們共同努力,讓教育這個“舞臺”更絢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