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凱悅
摘要:馬克思和涂爾干兩人都是社會學大家,對于分工也是各有研究,馬克思雖然沒有關于分工的具體著作,但是對于分工的探索貫穿了他的一生。涂爾干的著作《社會分工論》更是詳細清楚的論述了自己的分工理論研究,本文以對二者的分工理論為基礎,論述了兩者關于分工理論的異同。
關鍵詞:馬克思;涂爾干;分工
分工,一直是學術領域研究中引人關注的問題,馬克思、涂爾干都對社會分工問題闡述了自己的理論觀點。二者都把資本主義社會作為研究對象,但是兩人的許多觀點在很多方面存在異同。
一、馬克思和涂爾干分工理論的共同點
通過對于馬克思與涂爾干的社會分工理論內容的分析,馬克思與涂爾干的社會分工理論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相同點。
(一)社會背景相同
馬克思和涂爾干對分工的探索,雖然不是一模一樣的時間段,但兩者都處于“社會轉型期”,當時資本主義開始興起,世界格局不斷變化。
隨著資本主義生產(chǎn)方式發(fā)展,生產(chǎn)力水平提高,工業(yè)高速發(fā)展,資本家迅速積累起巨額財富,但是工人還是貧困。同時政治上資產(chǎn)階級對無產(chǎn)階級進行打壓,國家政權淪為資本家奪取財富的工具。人們開始提倡人性而反對神性,宗教信仰對人的約束力逐漸減弱。馬克思與涂爾干的社會分工理論就是在這一社會背景下的理論研究。在對分工的研究中,馬克思與涂爾干都將重點放在了這一轉型期,并注意到了這一時期資本主義社會的社會分工。
(二)都關注人與社會的關系
社會分工發(fā)生在人對社會的改造與發(fā)展中,研究分工必然離不開人與社會。馬克思在《手稿》中提到“通過實踐創(chuàng)造對象世界,改造無機界,人證明自己是有意識的類存在物,它把類看作自己的本質,或者說把自身看作類存在物。”[1]在《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中,馬克思也提出人是在生產(chǎn)勞動中的現(xiàn)實、具體的個人,并在生產(chǎn)實踐基礎上形成不同的社會關系。人存在于社會中,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
二、馬克思和涂爾干分工理論的差異
馬克思和涂爾干雖然在很多的方面存在相似點,但其實更多的是差異,他們的理論產(chǎn)生的原因、社會分工的類型、作用等方面都有諸多不同甚至產(chǎn)生了完全相反的結論。
(一)社會分工產(chǎn)生的原因
馬克思認為人類最開始的分工形式是自然分工,社會分工以自然分工為基礎,是人類交往中自發(fā)的物物交換的結果?!吧鐣止な怯稍瓉聿煌只ゲ灰蕾嚨纳a(chǎn)領域之間的交換產(chǎn)生的?!盵3]但是交換,“歸根到底,始終是來源于社會內部的分工?!盵4]
涂爾干認為社會分工的發(fā)展是人類順應自然規(guī)律的過程,社會分工的具體原因是人口數(shù)量的增加,還有地域范圍內的人口密度的增大,導致了分工的產(chǎn)生。在個人之間同質性強的社會里,競爭會更加激烈,而分工化的社會中,人們避免了相互競爭而被淘汰,個人就可以利用自己的強勢專業(yè)和他人相互合作,進行交往和貿易。
(二)社會分工的類型
社會分工是一種復雜的人類活動,在社會中存在各種各樣的分工,以不同的角度與
標準可以進行不同類型的劃分。馬克思和涂爾干也對分工的類型有著自己的見解。
對于分工的類型馬克思沒有專門的論述,但他的各個論著中談到了不同類型的分工。第一種,把分工劃分為勞動部門分工與技術分工。馬克思在《資本論》中作出了具體論述,他認為勞動部門分工就是勞動分化出的幾個子系統(tǒng),即在社會分工中劃分出不同的勞動部門。而另外一種分工是部門內部的分工,是部門分工下更細化的分工形式。第二種,馬克思借用了斯卡貝爾在《社會財富的理論》中提到的方法,從“單就勞動本身來說的分工”[5]出發(fā),把社會分工分為“一般分工”、“特殊分工”與“個別分工”。第三種,舊式分工與新式分工。從社會分工與人的發(fā)展的角度來看,馬克思把社會分工劃分為舊式分工與新式分工。
而涂爾干把分工分為正常形式與反常形式分工。正常形式能夠促進社會的團結,社會分工與生產(chǎn)方式相適應,而反常形式的則與之相反。他又把反常形式分為“失范的分工”、“強制的分工”、“功能性分工”。
(三)社會分工的作用
上文我們已經(jīng)討論過馬克思與涂爾干對社會分工作用的相似點,這里我們討論二者的不同點。
(1)積極作用
對生產(chǎn)力的作用,馬克思認為社會分工可以提高生產(chǎn)效率,縮短勞動時間,從而提高勞動生產(chǎn)力。對生產(chǎn)關系的作用,社會分工的變革必然帶來不同的生產(chǎn)資料所有制形式,“分工和私有制是相等的表達方式”。[6]對社會發(fā)展的作用,依靠社會分工,人們獲得了有效的生產(chǎn)方式,使生產(chǎn)效率得以提高,人們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物質財富。
而涂爾干認為,社會分工最大的功能不是提高社會生產(chǎn)率,推動人類的物質文明,而在于社會分工是社會聯(lián)系的紐帶,促成了社會團結?!胺止さ淖饔貌粌H限于改變和完善現(xiàn)有的社會,而是使社會成為可能”。[7]
(2)負面作用
馬克思指出社會分工給人類帶來了豐富的物質財富的同時,也存在消極的作用即異化。工人生產(chǎn)出的勞動產(chǎn)品與勞動本身不屬于他們自己,而是作為一種異己的力量而存在。人被物化、異化,而勞動本身也被異化。同時分工也限制了人的全面發(fā)展,社會分工越細化,工人的發(fā)展越片面。
而涂爾干認為,“隨著分工的不斷發(fā)展,集體意識變得越來越微弱,越來越模糊”。[8]同時,“分工的發(fā)展越艱難、越緩慢,集體意識就越明確、越有活力”。[9]他認為個人意識的增強使集體意識受到削弱,破壞了社會的團結。
三、結語
在對馬克思與涂爾干的研究過程中,社會分工理論從不同角度散發(fā)著光芒。但是理論研究如果脫離了社會現(xiàn)實,那將毫無意義,理論只有與實踐相結合才能發(fā)揮它的作用。在社會分工的問題上,馬克思與涂爾干為我們提供了兩種不同的解決路徑和實現(xiàn)手段,都為當今的社會分工發(fā)展形勢提供了指導作用。我們也要總結前人經(jīng)驗,繼續(xù)探索下去為當今時代服務,早日實現(xiàn)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馬克思.1844年經(jīng)濟學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笫57頁.
[2]涂爾干.社會分工論[M],上海:三聯(lián)書店,笫236頁.
[3]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334頁.
[4]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M](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0頁.
[5]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89頁.
[6]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 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5年版,第83頁.
[7]涂爾干.社會分工論[M],上海:三聯(lián)書店,笫24頁.
[8]涂爾干.社會分工論[M],上海:三聯(lián)書店,笫240頁.
[9]涂爾干.社會分工論[M],上海:三聯(lián)書店,笫24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