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住在杭州上城區(qū)望江街道近江西園社區(qū)的很多孩子,都有一張長得很像的小板凳。板凳大小不一,用的木板也不大一樣,但做工都很細致,打磨得很光滑,拎起來有點沉,坐上去穩(wěn)穩(wěn)當當。這些小板凳,都出自同一個人之手,這個人是社區(qū)里有名的“板凳爺爺”楊茂春。18年里,“板凳爺爺”用廢棄的木料做了超過2000張小板凳,送給有需要的社區(qū)居民和福利院的孩子。
? 楊茂春今年87歲,老家在義烏,17歲時就跟著木匠父親學木工,當兵時暫停了一段時間,后來,在杭二棉工作,又撿起了老本行。
? 2001年,他和妻子搬到了近江八園。做小板凳的想法就是搬到這里之后萌生的。楊茂春記得,那是2002年,有一次電視上播放這樣一件事:古蕩的一個敬老院里,有位80多歲的奶奶織了好多頂毛線帽,送給了孤兒。
? “我想,我也有手藝啊,也能做點什么。”當時,家里裝修留下來很多木頭邊角料,扔掉很可惜,小區(qū)里也有很多廢木料,這些可以利用起來。
? 楊茂春馬上行動起來,親手制作、打磨,把這些邊角料做成了小板凳、小椅子,送給了有需要的鄰居。一條小板凳,快的時候半天能做好,慢的時候兩天才能完成。做好后,他都會在板凳的反面標上制作時間,并寫上注意事項:禁止水沖。
? 鄰居們都很支持楊茂春,大家整理出來的廢舊木料,第一反應就是拿過來給楊茂春,看看能不能用上。這些裝修垃圾,經楊茂春的巧手,變成了日常的實用物。
? 大家都很喜歡“板凳爺爺”做的小板凳,特別結實,坐起來也很舒服。在各種志愿活動里,楊茂春都會趕制一批小板凳捐出來。2010年,他得知福利院的孩子們缺少座椅,花了12天做了30張小板凳,并由社區(qū)的孩子們負責裝飾,畫上了可愛的花紋,趕在過年前送去。
? “板凳爺爺”不光手藝好,還是個有心人,看到小區(qū)里居民有什么需要的,他就想辦法幫忙。
? 小區(qū)里老人孩子休息需要凳子、椅子、桌子,他默默做好、擺好。知道過年大家要準備年夜飯,沒地方磨刀,他專門做了一張磨刀的小長桌,過年前免費給大家磨刀。鄰居有木工上的難題,他總是想方設法幫忙解決。前幾年身體還好的時候,楊茂春還去旁邊的學校,給孩子們上木工課。
(摘自《浙江老年報》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