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作”,其實這是成長過程中必須經歷的發(fā)展階段。
從發(fā)展心理學的角度說,孩子兩歲半左右、乳牙長齊的時候就開始進入“作”的階段了,這個時期的“作”在心理學上被稱之為“第一反抗期”。十歲左右又開始進入第二個“作”的階段——“青春期叛逆”階段。
由于這個年齡段的孩子社會化程度不高,所以他們攻擊的“靶標”一般都是自己的至親。平時和誰的關系最好,就攻擊誰。心理的發(fā)展,也遵循著“能量守恒”的規(guī)律,青春期攻擊的力度越大,叛逆的時間就越短,反之就越長。
而由于性別的差異,男女在青春期叛逆的表現(xiàn)也有所不同。由于男孩分泌的是雄性荷爾蒙,所以叛逆過程中具有一定的攻擊性, 這種叛逆是顯性的。女孩分泌的是雌性荷爾蒙,所以叛逆是隱性的,通常表現(xiàn)為如林黛玉一般,“小心思比較重”。
而進入高中以后,隨著閱歷與辯證思維的發(fā)展,他們能接受一個真實但并不完美的自己。有些小缺點被人看到被人講說或批評,就覺得正常,內心不會崩潰,也不會過度防御與抵抗。這時候,慢慢就可以直接表達,直抒胸臆了。
如果青春期叛逆的張力沒有得到有效的釋放,那么成年以后,就會“錯把老板當老爸”,或者“錯把老公當老媽”,繼續(xù)釋放“叛逆的張力”,這就是我們常說的“作”。(摘自《揚子晚報》張楠/文)